“了”字的本体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字的本体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助词“了”一直都是一个复杂的语法现象,不同时期都有许多的学者对此做出过不同的研究和结论。

本文选取“了”字句作为研究对象,对“了”字进行了本体研究。

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列举了对“了”字研究的各个时期的发展成果,第二部分讲述了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使用的规律;第三部分讲述了语气助词“了”的语法意义。

第四部分讲述了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之间的区别。

笔者希望通过这四个部分,让读者能够对助词“了”有个更为清晰的了解,以此能够更加好的运用“了”这个助词。

标签:研究成果动态助词“了1” 语气助词“了2”
一、动态助词“了”的历时的研究成果
学者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汉语助词“了”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来源和虚化的考察,以及性质、用法的研究。

1.助词“了”的历时研究成果
王力(1958)以为“终了、了结”意义的“了”字在汉代已经出现了,而真正的词尾“了”是在南唐出现的,是由动词“了”虚化而来的。

吕淑湘(1980)根据意义把“了”区分为“了1”和“了2”。

“了1”用在动词后,表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了2”用在句尾,主要用来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

朱德熙(1982)指出,如果句尾“了”前边是动词,这个“了”可能是语气词,也可能是动词后缀“了”和语气词“了”的融合体。

石锓(2000)从结构形式入手,认为非动作动词和动补结构不能带补语,因此“非动作动词+了”或“动补结构+了”中的“了”应该是语法化的标记,其为“了2”。

二、动态助词“了”
1.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
对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张斌先生将动态助词“了”分为时制助词表示实现体,以及加在表示性状的动词和性质形容词之后,表示性状的实现。

而笔者在此引用刘月华先生的见解,根据动词的不同将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分为以下几点:
1.1动态动词和动态助词“了”
动作动词表示一个有起点、可持续、有终点的动作,如“跑”“跳“搬”“看”“听”“说”等等。

这种动词用上“了”表示动作发生。

至于动作的持续、完成等意义是由动词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提供的。

例如“
A: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你妈妈看了吗?
B:那不正在看呢。

看了一个多小时了。

这里“看了一个多小时“表示动作发生,“一个多小时”表示“看”持续的时间,而且到说话时动作还在进行。

A:我昨天给你的文章你看了吗?
B:看了,写得不错。

这里的“看了”表示动作已经结束。

1.2 状态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状态动词不表示动作,而表示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有起点、可以持续,没有终点。

如“饿”、“生气”、“累”、“困”、“病”等等。

这些动词后面用上“了”,表示状态的出现。

至于状态持续,结束等意义也是由语境、上下文提供的。

例如:
为了让你在冬天时能穿上毛衣,妈妈已经累了一周了。

这里的“了”表示“累”的状态已经出现并持续着。

某些形容词,如“高兴”、“贵”、“红”、“亮”也有类似的用法。

例如:
在会上,他的脸红了一阵子,又白了,白了一阵子,又红起来,真是如坐针毡。

这个句子中的“红了一阵”、“白了一阵”的“了”都表示状态结束。

2. 动态组词“了”的使用规律
2.1 要使用动态助词“了”的规律
对于什么时候必须要使用动态助词“了”,吕叔湘先生(1980)对这些规律做了句型方面的四个分类,具体如下:
第一类:动+了+宾。

一般表示动作完成。

第二类:动+了1+宾十了2。

既表示动作己经完成,又表示事态有了变化。

第三类:动+了(不带宾语)。

这里的“了”一般是“了2”或者或者“了1+2”。

第四类:形+了。

形容词后面的“了”,可以表示一种变化己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了1十2”;但如果只是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了2”。

例如:
(9)孩子大了,做父母的也就轻松多了。

有的“形+了2”只肯定己经出现新的情况,不表示有过什么变化。

2.2 不能用动态助词“了”的规律
2.2.1在直接引语前(或后)的动词不能用“了”。

例如:
刘胡兰坚决地回答:“我死也不投降!”
如果动词后面有动量补语,后面再接直接引语,这时动词后用“了”,例如:
他喊了一声:“抓小偷!”就追了过去。

间接引语前通常也不用“了”。

例如:
听了老师的话后,同学们都说行得通。

2.2.2.兼语句、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后一般不能用“了”。

例如:
进学校七个月以后才使他略微有些异样。

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还派人到外地办了一些法律培训班。

三、句末语气助词“了”
1.句末语气助词“了”的语法意义。

关于语气助词“了”语法意义,张斌先生不仅列举了各种类型同时也详细地说明了语气助词“了”在句子中的意义。

在他看来:
1.1作为语气词,“了”用于陈述句句末可以表示对已然事实的确定和推断,重在报告一个新的情况。

而这种新的情况,一般都是有预设的。

比如:问题早已解决了。

(预设为“听话人以为问题还没解决”)
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了。

(预设为“听话人以为稿子还没有交”)
1.2作为语气助词“了”有时也可以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句末,以加强对新情况的疑问和感叹。

你看书看了多久了?
你来这儿住了多久了?
大致而言,语气助词“了”表示的一种陈述和祈使的语气。

还有的学者通过对《现代汉语八百词》列举的五大类十一小类的“了2”句的逐一分析,得出结论:这些句子如果出现在话语环境中都有信息提示的语用功能。

2.句末语气词“了2”与“动态助词了1”之间的区别
2.1 从普通话的实际情况来看。

2.1.1 “了1”、“了2”可共现。

如:
图书馆买了三十本字典了。

所以由此可知,他们之前应该是有不同的功能的。

2.1.2“了1”、“了2”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意思是有对立的时候。

例如:
他走了1,你们的情绪没受到影响吧?
他走了2,你还有什么要跟他交代的?
显然,前者的“了”表示的是“完成”或者“实现”,而后者绝非这个意思。

则可说明两者是所区别的。

综上,从普通话的事实说明,硬把“了2”等同于动态助词“了1”,是不够妥当的。

四、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普遍的观点都是将“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

动态助词一般出现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有顺序义的名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状态、变化的实现;而出现在句尾的语气助词“了2”则是表示一种陈述或者祈使的语气。

两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表示的语法意思也各不同,所以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句子进行具体解说。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
[4]杨文全《现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邓颖(1988—),女,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