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运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5T02:27:37.411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0期第5月作者:吕琳[导读]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陶器文物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此种材料是矿物质材料的一种,
吕琳
王羲之故居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陶器文物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此种材料是矿物质材料的一种,虽然整体的硬度很高但是在移动或者保存的过程中,也容易因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出现破损。尤其在长时间的埋藏过程中,会受到土壤中各类物质的侵蚀,导致出现大量陶器碎片,一定程度上对陶器文物的保存及陶器文化的传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应该增强陶器文物专业化修复意识,加强对先进保护修复技术的有效利用,明确可行的修复流程,包含陶器文物的清洗、陶器文物的拼对、陶器文物的黏结、陶器文物的做色等,强化陶器文物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实现对陶器文化的弘扬。
关键词:陶器文物;创新保护手段;运用;修复技术
陶器文物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见证,不同的陶器文物能够代表相应时代的发展特征,且可以凸显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为了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提高对陶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视,始终坚持保留文物原貌的基本原则,在开展相应的修复工作的同时,编制科学完善的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以详实记录每个工作环节及修复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强化文物修复工作的系统性。据统计全国可移动文物达1.08亿件/套,其中16%的文物为残缺或严重残缺,全国每年平均修复近万件可移动文物。为了展示文物修复成就,促进文物修复与科技融合,推动文物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文保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有关部门应加大先进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构建高效的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模式。
1.陶器文物保护中常见的文物受损类型及引发原因 1.1文物破损与碎裂的基本特点及原因
因为与其他材料相比陶器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经过长时间的地下深埋,容易出现碎裂、破损等问题,被严重破坏,因此出土陶器破损严重,陶器碎片扰乱、移位、混杂,给拼对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由此可见,影响陶器文物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陶器埋藏环境,通常情况下,在自然沉积地出土的陶器出现碎裂及破损的概率较高,而在人类文化堆积地出土的文物发生碎裂的概率相对较低,此外,影响陶器后期保存状态的因素还包含陶器制作质量、自身性质。其中陶器的性质一般指夹砂或者泥质,而制作质量具体指制作过程中的环境温度控制,即温度越高对应的质量越好。与此同时,陶器的壁厚对陶器的质量存在直接影响,质地较厚的陶器拥有相对较强的抗破损能力,反之抗破损能力则较弱。此外,埋藏陶器区域内的动植物生长以及地震等地质运动,均能够加重陶器的破损程度。
1.2裂缝钙化土层附着物的特点及原因
陶器经过长时间的埋藏,避免不了会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出现裂缝及破损,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雨水冲刷、动物啃食等。同时部分考古人员在文物出土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及工作疏忽,也容易破坏陶器文物,包含裂缝及划痕等。此外,部分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特殊,存在严重的土质钙化现象,因为陶器的质地相对来说较为松软,且具备相对较强的吸附能力,所以针对土层钙化的现象十分敏感,经过长时间的埋藏,会在陶器表面覆盖一层土壤附着物,为了保证陶器能够正常收藏与管理,通常需要进行专业清理,但是在处理表面附着物的过程中,通常会因为缺少力度的良好控制,使陶器出现破损及划痕等问题。
1.3可溶性盐析出现象的基本特点及原因
制作陶器的原材料一般以黏土为主,而此种原材料的成分相对复杂,含有种类繁多的矿物性盐及其他物质。相对来说陶器的透气性、吸水性较强,在正式出土之前,陶器通常在潮湿阴暗的涂层中埋藏,由于长时间受到不同矿物及可溶性盐的侵入,当陶器出土后,新的环境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且温度、湿度等方面的突然变化,也会对陶器造成不良影响,面对干燥的空气以及突然升高的环境温度,侵入陶器内部的可溶性盐会出现析出现象,进而在陶器外部形成结晶,此类结晶会在温度降低或者空气湿润的情况下出现融化现象,久而久之引发陶器破损。陶器的最佳保存温度为18—24℃,适宜的湿度为65—70%,且需要保证环境为恒温状态。此外,严格控制保存环境,避免阳光直射。
2.应用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针对陶器文物的长期保存而言离不开先进的保护修复技术,通常情况下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即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兼容性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文物修复单位及技术人员应该立足于文物修旧如旧的角度落实各项工作,在正式进入修复阶段之前,做好陶器文物原有纹饰、物理形态、整体结构的调查,结合文物的物理性质落实相应的修缮工作,保证经过修复的文物能够恢复原有状态。而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开展修复工作时,需要重视文物的表现力,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其次,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基本原则,尽量缩小文物的修复范围,避免扩大文物修复面积,防止带来二次破坏的同时节约修复成本;最后,坚持兼容性原则,在选择修复材料的过程中,应该依据陶器文物的基础材料进行明确,达到提升文物文化价值的目的。
3.强化陶器文物修复前准备工作的全面性
有关部门应该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调查有修复需求的陶器文物,主要了解年代文化及历史背景,因为不同年代陶器文物之间有着差异化历史发展环境,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陶器的材质、外形等方面也有着区别,通过调查分析陶器的历史背景,能够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为了保证文物修复的可靠性,应该加强对专业工具的利用,落实陶器文物的修复检测工作,增强先进仪器的利用意识,掌握陶器文物的烧制工艺、材质、内部结构等方面信息,如果需要修复的陶器文物为彩陶,则需认真检测彩绘颜料的成分,强化彩绘绘画材料的专业性。此外,为了让文物后续的保存及二次修复等工作得到坚实基础,应该重视编制文物修复档案,详实记录修复时间、技术类型、修复面积、具体位置、修复人员等信息内容。
4.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实际应用流程及要点分析 4.1陶器文物的清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