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史总结
洋务运动时间:十八世纪60年代------90年代
洋务运动机构:总理衙门(名词解释上有)
洋务运动内容:自己找
洋务运动的意义:
第一,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
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有效的影响,它具有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的积极作用。
第二,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而且企业中很明显地存在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点。
第三,洋务运动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的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矿企业,修筑铁路,架构了通讯线路,使中国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在军事方面,大量购买、制造新式枪炮,组建新式军队,是中国军队向近代型转变的开端。
在国防观念上,他们意识到了中国是有海而无防,因而建立了近代化海军,它增强了国防力量,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洋务运动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为新阶级的产生创造力条件。
洋务运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成长起来。
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新的阶级力量的形成,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也为向近代社会迈进创造了条件。
第五,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洋务运动打破了中国市场上外国商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同时也缓解了中国本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第六,洋务运动使我国教育步入近代化并培训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洋务派在创办过程中,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培训了一大批实用的科技人才,洋务派还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尽管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尽管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但它确实在经济、军事、观念、教育等诸方面影响了近代的中国,促使中国向近代化的方面开始迈进。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评价(自己总结)
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名词解释上有)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直隶南皮人。
1863年中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起义, 1909年病卒。
沈葆桢
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
洋务派主要人物。
以镇压太平军发迹,1867年1875年任福建船政大
臣。
任内8年,他主持马尾船政局创建、投产,历尽艰辛,完成了第一期造船计划。
他重视培养海防人才,设立船政局前、后学堂,为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专业骨干。
1874年日本侵入台湾时,奉命入台巡视,以钦差大臣衔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积极调兵遣将部署海防战备,以实力挫败日本侵略野心。
他致力于台湾开发建设,发展经济,整顿吏治,争取民心等,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台湾海防问题。
沈葆桢治台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
丁宝桢
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 淮军名将,为官清廉,曾诛杀安德海。
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务。
丁宝桢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丁宝桢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
1875年,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建山东机器局,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制造火药、洋枪,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
升任四川总督后,又借鉴山东机器局的经验,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
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
而且在台湾推动了电报、煤矿等民用企业开发。
刘铭传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字省三,淮军重要将领,刘铭传系贫农、地方游勇出身,因协助平定太平天国而投入湘军、淮军,转而成为地方团练领袖,并开始接触西学及洋务运动新知识分子,思想转倾向改良主义;后又在抗法保台一战中闻名,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并因而介入台湾建省与洋务运动,成为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他在台湾加强防务,铺设铁路,架设电线,发展工商种植运输诸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
刘铭传经营台湾措施:
一、创办铁路。
刘铭传主持修建了从基隆到台北的台湾第一条铁路
二、发展邮电业。
刘铭传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架设电话线路。
又铺设两条海下电缆, 1888年台湾创设了新式邮政,在台北首府建立邮政总局。
各地设支局。
三、发展航运事业。
1886年,在新加坡设立招商局,向侨商募集资金,购置轮船8艘,其中以两艘作为邮船,另六艘则作为海路运输之用。
这些船舶,往来于台湾与东南沿海各埠,甚而远驰吕宋、日本和新加坡,推进了台湾的商贸发展。
四、发展实业。
刘铭传仿开平矿务局之例,设立煤务局,开发基隆煤矿,同时期又开发硫磺矿,其他实业也积极兴办,设立蚕桑局、伐木局、樟脑局、煤油局等。
五、推广农业发展。
刘铭传在任期间鼓励台湾民众种茶、种棉,广栽桉树。
六、设立新式学堂,促进教育发展。
创立西学堂及电报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
七、成立省的各级组织机构。
设省治于台湾(今台中市),另建布政使和按察使。
分管行政、司法。
设台南、台北、台湾三府及一台东直隶州,三府下辖十一县三厅。
八、清理赋税,设立官银局,增加政府收入
九、增强海防。
增修炮台,购置大炮,设立制造军械火药机构。
盛宣怀
盛宣怀,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盛宣怀投身多个实业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
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斟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
成就杰出的方面有:
航运业:
1872年李鸿章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同年拟定中国第一个集商资商办的《轮船招商章程》。
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煤铁矿务业:
1875年李又委盛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又开始办理矿业。
1898年,盛开办萍乡煤矿,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电报事业:
1879年盛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李鸿章命盛督办。
1880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
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
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
督办纺织业:
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名义,控制大纯、裕春、裕晋诸多纱厂。
开设大学:
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
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1897
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是为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1909年在南洋公学首开航政科,后发展为独立的吴淞商船学院,是为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前身。
开办银行:
1897年,他还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的第一家银行。
洋务运动中的著名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名词解释上有)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招致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后历经唐廷枢、徐润时期,到盛宣怀接管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在与外国竞争中不断壮大,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外商垄断中国内江航运的局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由李鸿章主持筹建,1878年,在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他在办理的过程无法解决官商之间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矛盾,结果被李鸿章辞退。
1880年,机器织布局进行了改组,由龚寿图专管“官务”,郑观应专管“商务”,重新制定了织布局的章程,织布局成立后由于管理完善再加上清廷优惠政策,效益丰厚,1883年李鸿章决定扩大生产,向英国购买机器。
不料同年的10月19日,该厂失火,全厂几乎全部烧光。
但由于它的利润较高,被烧毁的第二个月,李鸿章就命令盛宣怀负责重建的事宜。
在盛宣怀的主持下,在机器局的旧址上重新建立机器纺织厂,取名为华盛机器织布总厂,并且在1894年9月,开始部分投产。
上海机器织布局从弹花、纺纱到织布全用机器,是中国第一家全用机器的棉纺织工厂,在中国纺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纱”的进口。
虽然它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各方面的不足,但它的成立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棉纺织业的局面,
兰州织呢局
兰州织呢局是左宗棠委派人员创办的官办民用工业。
它是我国机器毛纺织工业的雏端。
1877年冬,赖长以自行设计制造的水轮机织成一段呢片,进呈左氏并建议购机设厂自造。
次年左宗棠奏请清政府批准,在兰州建立织呢局, 1880年竣工投产。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近代毛织厂。
全厂分为三部分:东部为纺线、织呢部分,西部为洗毛及整染部分,中部为动力、机修和办公部分。
1883年8月,织呢局因锅炉爆炸停工。
1908年,织呢局又在清末的“新政”一声中修建恢复。
此后时办时辍,抗日战争时才走上了持续生产和有所发展的阶段,1951年停办。
金陵机器局
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在到南京就任时,将其先前在苏州创办的西洋炮局也迁至南京。
进一步扩大规模,开办金陵机器制造局。
在晚清军工生产中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扮演过重要的地位。
山东机器局
山东机器局由山东巡抚丁宝帧创办。
1875年5月丁宝帧咨调江南制造局徐建寅到山东作为总办负责山东机器局的各项事宜。
西安机器局
1862西北地区回民起义。
1865年,阿古柏带兵侵入新疆,建立伪政权。
1866年9月,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率兵去镇压回民起义和反击阿古柏入侵。
为了就近补给兵器,他从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招募一批工人,购买一批机器,于1869年3月在陕西西安建立西安机器局,生产抬枪、开花炮弹、黑色火药。
它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建立的近代兵工厂。
1872年8月,左军攻下甘肃兰州,该局迁入兰州。
兰州制造局
1872年,任陕甘总督的湘军首领左宗棠进驻兰州后,出于西进平息起义风暴的考虑,将西安机器局迁入兰州,并在此基础上开办兰州制造局,制造和仿造火药、铜单筒、双筒喷火枪等简单武器。
随着左宗棠在河西、新疆等地的军事行动的结束,兰州制造局暂时停工。
1908年,清政府因加强新军的需要,兰州制造局重新开业,并改名为兰州机器局。
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学堂
主要分为三种: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各类实业学堂
外国语学堂代表: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
军事学堂代表:求是堂艺局(福州船政学堂)
各类实业学堂代表:天津电报学堂、台湾西学堂、轮船招商局设立的驾驶学堂等
京师同文馆(名词解释书上有)
广方言馆
清末设立的近代新式学堂。
1863年由李鸿章奏请在上海设立,始称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同文学馆。
招收14岁以下文童住馆学习。
聘英国人为西教习,另聘中国人任总教习和分教习。
课程有外国语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学和儒学。
后年并入江南制造局,仍保留原名称,分为英文馆、法文馆和算学馆,1894年又增设天文馆。
学习期三年,毕业后视成绩分赴各衙门、海关充任翻译等洋务工作。
1905年,改为工业学堂。
另有设在广州的广方言馆,招收14-20岁之间的满汉学生和20岁以上有功名的人入馆学习。
设有英、法、德文班。
学习期三年,毕业后派充各衙门翻译。
1906年原广方言馆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改组为兵工专门学堂。
求是堂艺局
求是堂艺局是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
求是堂艺局是最早采用西方教学制度和方法的新式学校。
其分为前后两堂,前堂专习制造,后堂专习管理驾驶,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此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中国近现代造船业和海军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线电报业在中国的发展
电线电报既为近代商务、军务所必需,为外国资本主义所垂涎。
沙俄、英国、美国相继妄图在中国架设电报清政府均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
其原因主要出于军事和外交上的考虑,认为两者都有损于天朝的政治权利。
但列强并未放弃这一要求。
腐朽的清王朝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要求毕竟难以招架,沈葆桢于1870年首先提出自己设线中外均可使用这一建议,以缓和矛盾。
以1874年“海防议起”为始点,日本侵略者进犯台湾,给清政府洋务派以极大刺激后,使他们意识到了办电报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李鸿章深感吃了信
息不灵通的亏,认为应更快地架设电线,于是有1874——1875年沈葆桢奏准在台海设立电线之事,又有1875—1876年将丹麦在福建厦门600里电线和马尾50里电线买回自办之事,正当清政府从军事上政治上迫切需要设电线的同时,洋务民用工业企业从70年代中期起,大力筹办和很快发展起来,为了能在市场上竞胜和达到分洋商之利的目的,商务信息灵通是重要关键,于是架设和利用电线电报,也成了发展工商业的迫切需要了
由此可见,到19世纪的70—80年代,架设电线、创建电报业,已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和时势的要求。
丁日昌在电线电报业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创办了南台电报学堂,这是中国自己设立的第一所电报学堂。
结业学生与一部分设备移于台湾基隆,于1878年在打狗地方建立了电报为建设煤厂开采煤炭服务。
打狗电线可说完全是由中国人架设和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并且还是服务于工商业的电线。
然而,随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深入,侵略者要求设电线的呼声愈高,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洋务派在政治军事和商务方面对电线电报的需用也更为迫切。
盛宣怀在电线电报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880年从津沽设线开始,他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
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
1881年建津沪电线, 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鸿章委任盛宣怀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
乃至于后来推及于全国。
办电线电报的指导思想
清政府及李鸿章办电报的指导思想:
(一)办电报是为了与洋商在经济上竞胜以便利商战,挽回利权发展民族经济
(二)保护电报主权。
(三)先人一着,自己设线。
以抵制侵略者设线。
(四)官督商办的形式最为理想。
如果官方不倡导维持,单由商人自办,困难很多,阻力很大,易遭破坏,采取官督商办那就比较有保障。
盛宣怀办电报的指导思想:
官商两利但以“利商”为本,具体表现为:
1、官线与商线分别架设
2、官股与商股的关系。
商股占大多数,官股保护商股。
3、预见到电报事业的发展前途。
4、按公司企业规则办事,排除官方的干扰。
5、注意商人的长远利益与官商利益的一致性。
6、大力培养电报人才。
中国近代海军成军过程
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不久沈葆祯接任,沈葆祯接任后一面扩大马尾船厂规模,一面加紧制造战舰、培养海军人才,经过其数年苦心经营,马尾船厂成为了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而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的人才更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骨干中坚,马尾由此成为了近代海军的发源地。
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失败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原江苏巡抚丁日昌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于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从大局出发,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从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托总税务司赫德从英国定购了8艘蚊炮船用于守口,另又定购了两艘巡洋舰,其后由于发现赫德所定购的军舰质量低劣,李鸿章由此转向德国订造军舰。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政府鉴于形势紧迫急令李鸿章从速购买铁甲舰,李鸿章派江南制造局徐建寅在德国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为保证造舰的质量,李鸿章特派刘步蟾等驻厂监造,凡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返工,并派管轮学生驻厂随同练习。
1881年9月、10月,北洋海军初具规模,李鸿章于是奏请以提督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中国不败而败,刚刚成军的福建水师在这次战争中全军覆没。
清政府在战争结束后正式设立海军衙门,任命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和李鸿章协办。
进一步加快了北洋海军成军速度。
1887年中国所有在外定购的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造舰只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余艘,计5万余吨。
在外购舰只的同时,李鸿章亲自选定在威海卫和旅顺两地建设海军基地,作为北洋水师永久泊地的威海卫和维修基地的旅顺军港相继建成,配套的后勤补给设施也全部建成,各水师学堂向北洋水师输送了大批海军人才,至此北洋的漫漫成军路终于走到头了。
1888年12月17日,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同日由刘步蟾等将领参与制定的《北洋水师章程》也由清廷颁布施行。
南洋水师也初具规模,中国近代海军基本建成。
洋务派开办的四个煤矿:磁州煤矿、开平煤矿、基隆煤矿、广济煤矿
磁州煤矿
李鸿章创办,未办成。
开平煤矿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规模较大的煤矿,其全称为开平矿务局。
由李鸿章派唐廷枢赴唐山开平招商集股筹办,1878年在直隶(今河北)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81年正式投产,产量逐年提高。
该局不断扩充设备,改善运输条件,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还购买了运煤船进行运输。
该局产煤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甚厚。
到十九世纪末,总资产已近六百万两,是洋务派所办采矿业中成效最著者。
唐廷枢死后,由张翼接任总办,因盲目扩建,耗资过巨,大借外债,致使外国垄断势力渗入。
1900年英商借八国联军侵华的武力威慑诱骗张翼,攫取开平,改名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名为中外合办,实为英国资本控制。
1912年又吞并滦州煤矿,合称开滦煤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国民党政府接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归国有。
基隆煤矿
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化煤矿。
矿区在台湾基隆(原称鸡笼),从明代起就有土法开采。
1876年闽浙总督沈葆桢奏请改为官办,聘英国人为矿师,机器自英国购进。
1878年建成投产,产量逐年上升。
1884年中法战争中遭法军破坏,生产停顿。
1885年起开始设法恢复,但未见成效,产量下降,1886年由商人张学熙承办,仍无起色。
1887年改为官商合办,生产稍见景气,又由台湾巡抚收回官办,长期处于破败状态。
1892年全部封闭。
1895年《马关条约》订立后被日本攫夺。
基隆煤矿起步较早,虽因管理不善成效不大,但仍对中国近代新式煤矿的发生起了一定带动作用。
广济兴国煤矿
盛宣怀在湖北创办,但由于勘察失误再加上资金不济,没有办成。
洋务运动期间金属矿的开采与冶炼
汉阳铁厂的发展
张之洞决定在湖北兴建铁厂,盛宣怀将在大冶购得之铁山矿交予张之洞以示支持并为张出谋划策。
张之洞遂兴建汉阳钢铁厂,开办大冶铁矿。
大冶铁矿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矿山。
因汉阳铁厂生产不景气,亏损严重,张之洞奏派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江夏马鞍山煤矿)。
盛接办汉阳铁厂后,招募商股,官办企业改为"官督商办",并改汉阳铁厂为总厂,委郑观应为总办,将大冶铁矿隶属总厂,接着便着手改造、扩充汉阳铁厂。
针对汉阳铁厂缺乏燃料问题,盛宣怀四处奔波寻觅佳煤,结果觅得并开办萍乡煤矿,解决燃料问题。
盛宣怀购置新机炉,全面改造铁厂。
经过改造、扩充的汉阳铁厂,成为东亚"第一雄厂"。
但盛在改造、扩充汉阳铁厂时,,以大冶铁矿得道湾矿山及矿局的全部财产作抵押,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300多万日元,使大冶铁矿主权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