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大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临汾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大联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B.细胞通过分化使细胞数量增多
C.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D.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液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
【详解】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错误;
B、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叫细胞的分裂,细胞通过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错误;
C、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机物和无机物,正确;
D、动植物细胞其同具有的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错误。
故选:C。
【点睛】
熟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动植物的结构和异同点及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构成是解题的关键。
2.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A.皮肤B.脾脏C.淋巴结D.肝脏【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皮肤和黏膜是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的三道防线。
3.有些不法分子盗剥名贵植物杜仲的树皮作药材,致使树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树皮中的什么结构遭到
了破坏()
A.筛管B.导管C.保护组织D.形成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杜仲茎是木本茎,结构包括树皮(树皮的内侧部为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几部分,在植物的韧皮部里有筛管,它可以从上往下把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植物的根部,当不法分子盗剥杜仲树皮,伤到了树木韧皮部内的筛管,树木顶端的有机物不能往下运输,从而致使树木死亡。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
点评:此题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筛管的位置,可结合茎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4.回忆一下你所做过的以下实验,其中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观察青霉时用放大镜,不用显微镜观察,A错误;
B、酵母菌是个单细胞真菌.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所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可以看到成形的细胞核,使物像清晰需转动细准焦螺旋,B错误;
C、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了便于观察,把附有碎屑的牙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以使细胞均匀散开.0.9%生理盐水的浓度与人的组织细胞液的浓度一致,故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C 正确;
D、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主要观察的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其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不需要观察细胞的结构等内容,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清楚,同时血液的颜色稍深,光线稍显弱,低倍镜镜头上的孔较大,通过的光线多,因此此实验适合用低倍镜.D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青霉的工具,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制作玻片标本时,植物细胞滴的是清水,动物细胞要滴生理盐水;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观察青霉用放大镜。
5.猪肉绦虫和蛔虫都是寄生虫,但分属无脊椎动物的两个类群。
下列选项中属于它们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共同特征的是()
A.生殖器官发达B.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C.身体呈两侧对称D.体表有角质层
【答案】A
【解析】
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猪肉绦虫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猪肉绦虫的每个妊娠节片中含有5万多个受精卵;蛔虫的生殖器官也非常发达,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这些寄生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发达的生殖器官,产下如此数量的受精卵,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
故选A
【学科网考点定位】生物的基本常识,动物的分类
【名师点睛】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亲缝衣时手指偶然被针刺到,反射活动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B.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C.④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
D.该反射的传导路线⑤→④→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
【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该图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A正确;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错误;②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所以④是传出神经,C错误;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该反射的传导路线是①→②→③→④→⑤,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不能死记硬背。
7.如图为甲乙两人肾单位内流动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①②③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②为肾小囊,其内液体为原尿
B.③是肾小球,此处进行了重吸收作用
C.④内液体是尿液,甲的胰岛素可能分泌不足
D.如甲的尿液中还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出现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尿液的形成过程,可以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方面来切入。
【详解】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包在它外面的肾小囊组成。
根据尿液形成的过程中流动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其中①是肾小球、②肾小囊、③是肾小管。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①肾小球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和②肾小囊内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相同。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因此从③肾小管的末端流出的液体(尿液)与②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的成分相比较,尿液中葡萄糖含量为0。
②为肾小囊,其内液体为原尿,A正确;
③是肾小管,此处进行了重吸收作用,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因此葡萄糖含量为0,B错误;
④内液体是尿液,甲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因此甲的胰岛素可能分泌不足,C正确;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如甲的尿液中还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出现的问题,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8.人的能卷舌是由显性基因(D)决定的,不能卷舌是隐性基因(d)决定的,如果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下了一个不能卷舌的男孩,那么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A.DD和DD B.DD和Dd C.Dd和Dd D.Dd和dd
【答案】C
【解析】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若用D表示显性基因,则d表示隐性基因。
因此,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儿子,表明有耳垂是显性,亲代的组成是Dd,无耳垂是隐性,基因
组成是dd。
遗传图解如图:
故选C。
点睛: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9.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
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A.6条B.6对C.12条D.12对
【答案】D
【解析】
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因此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
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为12对。
点睛: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内成单存在,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10.肯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A.精子B.卵细胞C.男性体细胞D.受精卵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
A、精子的性染色体是X或者Y,因此精子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A不正确。
B、卵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因此卵细胞肯定不含有Y染色体,B不正确。
C、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Y,因此男性体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C正确。
D、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X或者XY,因此受精卵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人的性别遗传。
1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以下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鹅的白毛和黄毛B.羊的黑毛和短腿
C.菜豆的圆粒和高杆D.兔子的白毛和猫的白毛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详解】
A、鹅的白毛和鹅的黄毛,是鹅毛的颜色,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正确。
B、羊的黑毛和短腿,是羊的毛色和腿的长短,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如羊的黑毛与白毛,或羊的卷毛与直毛都是相对性状,错误。
C、菜豆的圆粒和豌豆的高杆,是菜豆粒的形状和茎的高矮,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如菜豆的圆粒与长粒,是相对性状,错误。
D、兔的白毛和猫的白毛是两个物种,不是相对性状;如兔的白毛和黑毛,或猫的白毛和黑毛都是相对性状,错误。
故选:A。
【点睛】
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是本题解题关键。
12.利用蝌蚪进行甲状腺激素的探究实验,具体操作如下表。
乙组后来加入甲状腺激素,结果又能继续发育。
依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组别甲乙丙
处理方法不做任何处理破坏蝌蚪的甲状腺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
实验结果正常发育停止发育提前发育
A.甲状腺是内分泌腺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
C.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D.甲与乙、乙与丙形成对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应以甲状腺激素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睾丸、卵巢)和胸腺(在性成熟期后逐渐变小)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该实验无法证明甲状腺是内分泌腺,A错误;甲和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状腺激素为变量,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B错误;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状腺激素为变量,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状腺为变量,甲和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状腺激素为变量,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3.图示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物质浓度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Y表示血液中尿素的浓度,则C可能是肾静脉
B.如果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则C一定不是左心房
C.如果Y表示血液中氧气的浓度,则C一定不是右心室
D.如果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则AB段可能是小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流经的器官不同,血液的成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据图可以看出:图中的成分流经某器官时,含量增加了。
(2)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详解】
血液流经肾脏时尿素含量减少,血液流经除肾脏外的组织器官时尿素含量增加,经过体循环尿素含量增加的静脉血最后经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因此如果Y表示血液中尿素的浓度,则C可能是上腔静脉,A错误;经过体循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静脉血最后经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因此如果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则C可能是右心房、右心室,一定不是左心房,B正确;经过肺循环氧气含量增加的动脉血最后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因此如果Y表示血液中氧气的浓度,则C可能是左心房、左心室,一定不是右心室,C正确;吸收葡萄糖的器官是小肠,因此如果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则AB段可能是小肠,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14.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
患者可多食( )
A.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B.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C.含锌丰富的食物
D.含铁和钙丰富的食物
【答案】B
【解析】贫血是红细胞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
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蛋白质和铁都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缺乏蛋白质和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引起营养性贫血。
因此,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病。
所以患者可多食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15.某生物体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用A,a 和B,b 表示,则下列可能属于该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条存在。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所以可能属于该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的是C。
16.正常女性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
A.XX B.XY C.Y D.X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
在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
可见,正常女性卵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
故选:D。
17.猫的体细胞中含有38条染色体,那么猫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为()
A.38对B.19对C.19条D.76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同都成对。
染色体数目变化可总结规律: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2n:n:2n。
【详解】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故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所以如果猫的体细胞有38条染色体,则猪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也是38条,即19对。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18.如表各选项中概念间的关系与图不相符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如图可知1到4的逻辑关系是:4属于3,3属于2,2属于1,或者1到4是一种从大到小的关系,据此答题。
【详解】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A符合题意;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包含农作物,水稻属于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有包括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菜豆属于双子叶植物,C不符合题意;生物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
因此1、2、3、4依次是种、属、科、目,D不符合题意。
【点睛】
做这题要求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并会识图、分析图形,总结其逻辑关系。
19.下列不是生物的生存必备条件的是()
A.营养物质B.空气C.水D.湿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圈中大多数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所以此题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0.水稻的根能不断生长,其中能够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的结构是()
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但不能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A不正确;
B、伸长区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能够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但不能是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B不正确;
C、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因此能够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C正确;
D、根冠具有保护作用,但能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D不正确.
故选C.
21.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太强,应()
A.放大光圈,用平面镜B.放大光圈,用凹面镜
C.缩小光圈,用平面镜D.缩小光圈,用凹面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详解】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因此,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太强,应缩小光圈,用平面镜。
故选C。
【点睛】
掌握光圈和反光镜在调节光线强弱过程所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2.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B.温度C.水D.空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察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3.上个世纪,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曾经设计类似下图实验。
把刚采摘的且生长旺盛的树叶捣碎,采用某种方法获得含有叶绿体的滤液,分成三等份。
把其中两份直接放入A、B培养皿,第三份除去叶绿体后放入C培养皿。
将三个培养皿置于同一地点,A、C培养皿接受光照,B培养皿遮光处理。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培养皿中产生气泡,其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C培养皿中未产生气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通过比较A、B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主要是淀粉,科学探究要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此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A、B对照,变量是光照;A、C对照,变量是叶绿体的有无,据此解答。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故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A正确;
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光而不是缺乏二氧化碳,B错误;
A处理有叶绿体产生了淀粉,C处理没有叶绿体没有产生淀粉。
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