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⑴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⑴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
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⑴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
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

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地盘腿
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

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

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

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
香。

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

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

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

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

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孤独之旅》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

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

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

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

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

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

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

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

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
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

天就阴沉下来。

……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

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

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

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

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

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让杜小康“害怕”“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

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

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

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

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
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

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九、活动与探究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孤独之旅》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

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孤独之旅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

”“用净水瓶去盛它。

”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