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致女儿的信》示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
语文
课题
8、致女儿的信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
方法
教师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
态度
1.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教学重点
1.运用小故事阐明抽象道理。
2.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蒹葭》配乐视频作为背景:
教师: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出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著作被称为“学生生活的百科全书”.
观看视频
聆听导语
激发兴趣
进入情境
了解作者
积累资料
多媒体音像效果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老师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对于作者介绍,不是枯燥的罗列成绩,而是感性的出示他的话语和做法,使学生理解起来更生动更形象更亲切.这样就更能理解文中作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像弹钢琴那样,和谐地实施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他又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晚年,他常常因病住院,即使在病房里仍然坚持工作.病友问他:你这个有名人物,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为什么在病休时还要不停地工作呢?他回答说,人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而生活。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扫除字词障碍(多媒体出示):
忐忑(tǎn tè)麦穗(suì)曙光(shǔ伫立(zhù)一抔黄土(póu)怒不可遏(è)繁衍(yǎn )一幢(zhuàng)忐忑:心神不定。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伫立:长时间站着。
3.同桌合作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多媒体出示):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四.研讨课文
1.请学生准备五分钟,有感情复述文中祖母讲的故事.
2.小组探究,理解故事内涵.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成下表.(附表)
开始
一年后
五十年后
三年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同桌交流
理清脉络
课堂准备
复述故事
小组探究
理解内涵
完成表格
对女儿提出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和做法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为后面的学习蓄势.
理解透文中的故事内涵是探究文本主旨的关键.所以先让学生有感情的复述故事内容,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再让学生小组探究问题,从而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4).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5).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多媒体出示):
(1)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完成表格
开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土地、一把铲、一把谷粒
一年后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窝棚、一片成熟的谷物、一个婴儿
五十年后
老头和老太婆、圆木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三年后
老头、金黄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
(3)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4)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5)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3.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五.拓展延伸 1.真知灼见话爱情师讲故事: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