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中风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创中风的病名及临证分类法,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邪入于 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
7
3.“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认识的
分水岭
唐宋以前:认为“正虚邪中”
以外风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金元:刘河间:“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
18
一、诊断依据
• (一)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 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二)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 (三)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 (四)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通腑泻热。 中脏腑:闭证 ─醒神开窍,涤痰、熄风、通腑。
脱证 ─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益气活血,
滋养肝肾,育阴熄风。
.
40
三、分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语言不利,偏身麻木
,头晕目眩,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

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
.
13
.
14
病机
• (一)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 (二)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 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 (三)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 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
15
病机
• (四)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有闭脱之 分,且可发生由闭转脱的演变。
.
24
(四)与痿证鉴别
•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 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 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 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 四肢瘫痪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 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 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
出 血 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
10
• 病因
• 1 内伤积损 •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 • 年老体衰──肝肾阴虚,复因将息失宜 • 2 劳欲过度 •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 • 纵欲过度,房劳不节──引动心火
.
11
• 中医《黄帝内经》中“烦劳则张”与“劳则气耗”的关 系如何?
中风病
延大中医学院 临床教研室
.
1
教学要求
1 .了解中风的主症特点、预防调护, 以及研究进展。
2.熟悉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 3.掌握中风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4.掌握中风的分证论治。
.
2
概念
中风 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 症的一种疾病。 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 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
.
52
2、气虚络瘀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语言不利,偏身麻木,面色晄
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口角流涎,舌淡暗,苔薄白,
脉弦细或沉细。(四大主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
加减法:方中黄芪须重用60g~120g,黄芪量大有降压作用,
量少于30g有升压作用;因黄芪有益气升阳作用,故急性期应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 ①安宫牛黄丸
②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 白芍、竹茹、川贝、茯神、甘草。)
.
49
3、痰浊瘀闭证
阴闭:五大主症+痰湿症(面白唇暗,静卧
不烦,肢软,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①苏合香丸
②涤痰汤《济生方》
( 法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 人参、石菖蒲、 枳实、甘草、生姜。)
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
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
伴有半身不遂、
,亦与痫证不同。
.
27
病名
主要证候特征
基本病机
中风 病
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言语蹇涩, 口舌歪斜,偏身麻木
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口僻 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正虚邪中,经络痹阻
• 治法:滋养肝肾。
•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 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麦冬、 石斛、当归、鸡血藤。
.
55
转归和预后
.
56
[预防与调摄]
① 重视先兆症状的观察和治疗,预防中风病的发生。 ② 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神志、
瞳孔、呼吸、脉搏的情况。 ③ 保持呼吸道通畅,勤给病人翻身拍背,防止肺部、口腔、皮
“烦劳则张”和“劳则气耗”说的是两种不同的气病
病理。
“劳则气耗”是归于气虚类的,说劳逸失度会导致气虚,
具体是《内经》的内容,在《素问·举痛论》里 说“百
病生于气”
“烦劳则张”是说阳气在过与烦劳的情况下会出现张而
不收。所谓张就是往外,尤其晚上阳气应该内收,应该
回归本位。可是,一烦劳阳气就不能归位,不归位就会
鼻鼾息微、手撒肢软、 二便自遗、汗出肢冷、 脉微细欲绝。
愦、瘫、软、开、遗
闭证
脱证
.
38
5.明辨病性
应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辨明虚实寒热。 如半身不遂者,肢体强痉拘急多为实,松懈瘫软则为虚。
舌红苔黄腻属痰热,舌红无苔则属邪热伤阴。 面红目赤,为邪热炽盛,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
.
39
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标祛邪 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通络、
慎用。气虚甚加党参或太子参,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
。肢体瘫软无力,加川杜仲、川断、五爪龙。肢体麻木加木瓜
、伸筋草、防己。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血瘀重加丹参
、水蛭、鸡血藤。
.
53
.
54
3.肝肾亏虚证
•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 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脉沉细。
.
29
.
30
正常眼底
视神经乳头水肿
.
31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期辨证: (1)急性期:
中经络发病后1至2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 (2)恢复期:发病后2周或 1个月至半年。 (3)后遗症期:半年以上。
.
32
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临床多
见肝风、痰浊、瘀血、腑实证。
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临床多见气虚、气阴两虚、肝肾 阴虚证。亦可见 虚实夹杂证。
.
43
.
44
3、阴虚风动
主症:四大主症+肝肾阴虚症脉 (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酸腿软)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怀牛膝、龟版、 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麦芽、茵陈 、甘草 )
.
45
.
46
(二)中脏腑
1、痰热腑实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眩晕头
怎样呢?就会慢慢地耗散。”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则
“劳则气耗”了。
.
12
• 3 饮食不节
• 4 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引动内风

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

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

素体阳盛,复遇抑郁──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
• 5 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
肤及 泌尿系感染。 ④ 出现高热、呃逆、呕血、抽搐等变证时要及时对症治疗。 ⑤ 病人神志转清或病情稳定后,即尽早进行言语及肢体功能的康 复 训练,可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方法,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
57
• 其他疗法

1. 中脏腑闭证可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 死。”
.
5
《 素 问 . 生 气 通 天 论 》“ 阳 气 者 , 大
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
6
2.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 证并治》
( 法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
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
酒大黄。)
.
41
.
42
2、凤阳上扰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眩晕头痛, 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秘,舌红或红绛,苔薄黄,脉 弦有力。 (中经络四大主症 + 肝火症脉)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 加减法:头痛甚加菊花、羚羊角;血压高重用牛膝30g,加川 杜仲;心烦易怒加丹皮、白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
19
二、病证鉴别
• (一)与口僻鉴别: • 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需与
中风相鉴别。但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耳后 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 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 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
20
(一)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王 履:“真中风”、“类中风

.
8
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

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是因年老
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
犯脑。
.
9
范围
急性 脑血管病
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 脑血栓形成 类 脑栓塞
痛,大便秘结,舌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中
经络四大主症+腑实症脉[便秘、苔黄、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
加减法:年老体弱津亏加生地、麦冬、玄参。若大
便多日未解,痰热积滞较甚出现头痛、躁扰不宁,用天
竺黄或竹沥水以清心涤痰。
.
47
.
48
2、痰火瘀闭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痰热症(鼻鼾痰鸣,项背身热,烦躁,便秘)
痫病 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
厥证
痉病 痿病
突然神昏,四肢逆冷, 移时苏醒, 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
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甚至角弓反张
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 .
脏腑失调,肝风内动
气机逆乱,阴阳失调
邪壅经络,伤津耗液, 筋脉挛急 筋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
28
三、相关检查
• 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临床可 作脑脊液、眼底及CT、磁共振(MRI)等 检查。
25
痿证
.
26
(五)与痫证鉴别
•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
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
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
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
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
如常人,或留有轻度头昏、乏力等证,但可再发;
周围性面瘫
.
21
周周围围性性面面瘫
.
周围瘫性面22瘫
(二)与厥证鉴别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 需与中风相鉴别。一般而言,厥证神昏 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 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等表现。
.
23
(三)与痉证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证候特征】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昏、瘫、喎、謇、麻
兼症:头痛、呕吐、
烦躁、抽搐、痰多、 呃逆、二便失禁或 不通。
.
4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
• 闭证

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
• 脱证──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 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绝,则出现脱证, 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 脱症候。
.
16
病机
• (五)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 经络形证。
.
17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 二、病证鉴别 • 三、相关检查
.
33
2. 察神
观察神志 观察瞳仁
神清——辨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度。 神昧——辨中腑, 病位较深,病情中度。 神昏——辨中脏,病位深,病情重度。
.
34
3、辨顺逆

中经络

中脏腑
.
35
4、辨闭脱:
闭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昏、瘫、痉(噤)、闭。
.
36
.
37
脱证:目合口开、

2. 脱证急用丽参注射液10mL~20mL静脉推注,再用生脉注
射液或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
.
50
脱证 元气衰败:五大主症+五脏败绝症候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校注妇人良方》
( 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
.
51
恢复期
1、风痰闭阻
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 兼症:口舌喎斜、流涎,偏瘫,肢麻
(痰阻舌窍症脉)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医学心悟》
(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竭、僵蚕、 南星、羌活、木香、甘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