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初二上半期期中历史考题同步训练(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四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中国总论》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手段下被销毁的,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
”指的是()
A.虎门销烟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割让香港岛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鸦片是在最彻底手段下被销毁的,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虎门销烟。
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坚强意志,故A 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割让香港岛,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选择题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亚罗号”事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符合题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是第二次用品战争的结果,故AD不合题意;“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故B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选择题
恩格斯说到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这个国家是
A. 日本
B. 英国
C. 俄国
D. 法国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 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选择题
1843年“拜上帝会”创立后发展迅速,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拜上帝会有创造精神B.人民积极抵御外辱
C.民众迷信严重
D.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1843年“拜上帝会”创立后吸引了大量民众,发展迅速,故D符合题意;拜上帝会有创造精神、人民积极抵御外辱、民众迷信严重表述错误,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选择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因此B正确。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末颁布的宪法,因此不属于资产阶级宪法。
排除A。
《中华民国宪法》是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宪法,晚于1912年,因此排除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与题意不符,因此排除D。
综上故选B。
选择题
下列口号可能出现在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的是()
A.“取消内战,联共抗日”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明确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故C符合题意;“取消内战,联共抗日”属于抗战时期的口号,故A不合题意;“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故B不合题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
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根除了社会陋习
C. 废除封建制度
D. 推动了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年深入人心,改变了社会习俗,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内容“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体现的是解放思想的角度。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社会陋习,但不能说根除了社会陋习;辛亥革命废除了是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所以ABC项表述均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选D。
选择题
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
”这一情形开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和“只要有利可图,
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因此,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
故A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发生在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题干的情形。
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选择题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
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此外,对于无辜同胞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
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材料“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抢劫”“放火”关键词,可知题干反映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圆明园,在大肆抢劫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的史实,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C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项发生在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期间。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选择题
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
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 镜头一: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谈生意
B. 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同文馆读书
C. 镜头三:商人家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D. 镜头四: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闻
【答案】D
【解析】注意是否定式的选择题。
依据题意的关键信息:“19世纪末期”“与史实不相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项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办厂,符合史实;B项1862年洋务派成立京师同文馆,符合史实;C项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
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故19世纪末中国人还可以居住在北京东京民巷,与题意符合。
D项《新青年》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由陈独秀
创办,在时间上不符“19世纪末”。
经分析ABC符合题意,选择D。
选择题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也大抵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
”材料表明某运动的开展()
A.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使近代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也大抵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
”,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特别是轮船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使近代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选择题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
下列对历史纪年表述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发生于18世纪90年代
B.戊戌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C.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是1945年
D.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今年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故D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1898年是戊戌年,过后十年是1908年,1911年是辛亥年,故A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1912年是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是1944年,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
下列事件中首先开启“‘道’‘器’观念的突破”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这三次突破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突破了学习西方器物和技术,实现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的转变,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选择题
下列的描述最符合以下哪座城市()
①近代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③江南制造总局所在地
④五四运动后期的中心
A.上海
B.南京
C.广州
D.北京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上海是洋务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所在地、五四运动后期的中心,故A符合题意;南京、广州、北京与题干无关,
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综合题
绘画和照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
请阅读下面几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1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条约签订时的场景?是在近代哪一场战争战败而签订的?西方列强发动这一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一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2是画家对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后感叹于中国命运而画的一幅漫画。
漫画反映当时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局面是大清国在哪场战争战败后形成的?这一战争战败后,大清国与列强签订了什么条约?在这一时期,美国为侵略中国提出了什么政策?
(3)图3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哪一条约的场景?写出这一条约中最能表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的内容。
(4)中国在近代以来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3)《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4)列强的入侵;落后就要挨打(或其它只要说的符合题意即可)【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1是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方列强发动这一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协定等,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2漫画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使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9年美国则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3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
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在近代以来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列强的入侵;第二问开放性题目,落后就要挨打。
综合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
10月1日,我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庆典。
在庆典现场,有一幅画面赫然在目:巨幅的孙中山的画像摆立在天安门广场。
孙中山在我国近代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1)材料中“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说明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说出孙中山创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和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
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2)材料二是孙中山对哪一事件的评价?材料中“武昌革命”发生在哪一年?一位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说:“如果把中国的传统体制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资产阶级领导的制度变革把这棵大树砍断了。
树断了、树墩还在,而且稍后在树墩上还发了芽。
”“这棵大树砍断了。
树断了、树墩还在”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三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计袁檄文》
(3)为维护“共和”,孙中山制定了什么法律文件?材料三中“一人冠冕”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孙中山为此发起什么运动?“冠冕”的人死后,中国陷入了什么状态中?
(4)1925年,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孙中山一生都在为他心中的“中国梦”而奋斗,他的“中国梦”也是近代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奋斗的“中国梦”。
你认为这个“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为今天的“中国梦”而努力?
【答案】(1)同盟会;三民主义
(2)黄花岗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中国政治体制发生巨变。
所以说“树断了”。
但是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所以说“树墩还在”。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4)独立、民主(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等等)【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汇聚革命力量,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这是孙中山创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黄花岗起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武昌革命”发生在1911年;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中国政治体制发生巨变。
所以说“树断了”。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所以说“树墩还在”。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维护“共和”,孙中山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一人冠冕”是指袁世凯称帝;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1915年底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发起护国运动;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袁
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失去总头领,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从而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努力学习。
综合题
“穷则变,变贴通,通则久”,变革与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反映清朝地主阶级进行“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的事件是什么?光绪帝的“彻底的改革”又是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从地主阶级的“自我反省”转向“彻底的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オ;人オ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挙。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认为变革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中所谈到的两次运动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
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
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3)材料三中“五四群众运动”的主力在后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回答这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什么?由此中国诞生了代表这一力量的先锋队组织是什么?
(4)材料四中“五四群众运动”发生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场革命的共同性质是什么?不管是梁启超、陈独秀、吴玉章这此前辈身上,还是在“五四群众运动”中,我们都能看到的最重要民族精神是什么?
【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2)政治变革(变官制);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
(4)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故反映清朝地主阶级进行“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的事件是洋务运动;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光绪帝的“彻底的改革”是指戊戌变法;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促使中国从地主阶级的“自我反省”转向“彻底的改革”。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认为变革的关键是政治变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
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结合所学可知,“五四群众运动”的主力在后期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第二问依据是许可证,五四运动的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干部条件。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五四群众运动”发生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两场革命的共同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第三问开放性题目,不管是梁启超、陈独秀、吴玉章这此前辈身上,还是在“五四群众运动”中,我们都能看到的最重要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