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设计15篇
《故乡》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杨梅树的美丽可爱和昂美国的热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检查预习情况,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河北有苹果鸭梨,____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的椰子,今天,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津、婪、腻、腐
(形)婪、狭、滋、腻、酸、腐
(义)贪婪—婪,贪爱财物。

贪得无厌,不知足。

狭长—狭,窄,不宽阔。

窄而长。

惹人喜爱—惹,招引,挑逗。

细腻—腻,光滑,细致。

课文中指不粗糙,柔软。

甘露—甘,甜。

蜜甜的汁水。

在课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拢吸取东西。

舒展—不倦缩。

甜津津—甜丝丝。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五、给课文分段说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的朗读。

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朗读,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2、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哪儿看出杨梅的果实惹人喜爱?用笔划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①形有两个特点:圆、遍身长着小刺。

随着成长,刺由坚、硬变成软、平,细腻、柔软。

②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最后,杨梅太红了,咬开后,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十分诱人。

③味:没熟透,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句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杨梅太好吃了。

(牙被酸倒)
5、有语气的朗读。

6、给第三段找出重点句,概括这段段落大意。

说明: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段的主要内容,但要把“它”换成“杨梅”。

提示:有些重点句不能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7、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体会到什么了?
(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生机勃勃的样子。

杨梅树蓬勃生长,充满生气。

拟人化)
②有语气的朗读。

8、齐读第一段。

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仿写短文,完成课后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县概括地说,在具体从形、色、味三方面写具体,其中味道描写中,要举一个小例子。

2、确定自己要写的水果。

3、老师选择一种水果进行指导。

4、自己仔细观察后描写,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杨()狭()状()圆()
扬()峡()壮()园()
桂()婪()味()形()
挂()禁()昧()型()
作业:有语气朗读课文,语练,小片断。

附板书:形:圆小刺
10、我爱故乡的杨梅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酸)
《故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会11个生字并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概括语言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继续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价值观
了解故乡杨梅的美,通过对杨梅的喜爱,提升学生对热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作者所写的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的方法。

(2)难点
作者是怎样通过“可爱”来描写杨梅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文磁带,多媒体,以及各种水果图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水果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如果有说到杨梅,直接要导入:没有提到的话,则教师自己指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杨梅。

并且简要介绍杨梅:杨梅的产地,在我国的江南盛产一种水果——杨梅(投影出示杨梅果图)。

这是一种圆圆的小果子,遍身生着小刺,果子是紫红色的,味道又酸又甜。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写杨梅的__。

(板书课题)
一、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

学生任务:认真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__的生字词:贪婪吮吸细腻嘴唇汁水豆腐等,学生不但要学会认字,还要会写。

通过熟悉课文的情况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些生字词,并且运用其中一些词语来组词造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字词,从而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的第几自然段是描写杨梅树的,第几自然段是描写杨梅的果实的?
生:第二自然段是描写杨梅树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是描写杨梅的果实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杨梅的?
按杨梅的各个方面来描写的。

根据这样的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
1//2//3456
四、再次品读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重点讲4、5、6)
1、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地点出我的故乡所在地及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全文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在讲述作者“我爱故乡”、“我爱杨梅”和“我爱故乡的杨梅”,写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引申到学生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并且要激发学生的热爱故乡之情。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出了杨梅的结果时间,在全文中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


4、自学课文四至六自然段(重点、难点)
出示自学提示:课文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描写出来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说作者的故乡在哪,也间接告诉我们杨梅的故乡在江南。

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杨梅树。

在修辞手法上,这里描写杨梅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比喻的手法更加形象的突出雨中的杨梅树的美。

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杨梅的形状,这段把杨梅和桂圆做对比,生动形象地说明杨梅的圆是有独自特色的,浑身有小刺的。

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杨梅的颜色。

主要写了杨梅从结果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的颜色变化:浅红——深红——变黑。

从这个颜色的变化过程来看,从视觉的角度突出杨梅的颜色不是一直一尘不变的。

第六自然段主要写杨梅的味道,又酸又甜。

本段是从味觉的方面来描写杨梅果实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读者,杨梅的味道是又酸又甜的,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味道。

总结,课文的中心句可以概括成: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惹人喜爱。

五、学习课文中的习作方法,仿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从课文中提取描写杨梅颜色变化的句子,我们大家一起来仿写一下我们家乡的橘子是怎么样的?
杨梅:
如: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用这句话来描写杨梅从结果到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出示变化图片)。

橘子:先绿色——黄中有绿——金黄色
……
(出示橘子从结果到成熟过程的颜色变化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便于仿写)
总结:描写事物的关键首先要留心观察事物。

课后作业
1、仿写故乡的橘子
2、背诵课文
《故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家乡的热爱,酸枣树默默奉献的品质。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中语句的优美,积累词句。

重难点:
重点:感知__大意,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难点:体会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2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还记得那故乡的酸枣树吗?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哪个小组还想读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写了酸枣树的哪些方面?
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

4、让我们再次走近故乡,走近酸枣树。

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认识故乡,体会酸枣树的可爱。

1、感受叶的可爱
师:春天来了,酸枣树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叶子样子的句子勾出来。

(2)交流。

“他先是羞羞答答地……可爱极了。

”重点体会:小尖芽、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黄茸茸、浅绿色。

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有感情的朗读。

(3)叶子好可爱啊!齐读第二段。

2、提纲导读,体会酸枣树花、果的可爱,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认真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酸枣树的花和果的?找出描写花的句子画上“——”,找出描写果的句子画上“~~~”。

(3)读一读找到的句子,与同组同学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

汇报时读出自己的感情。

(1)酸枣花:“黄黄的、米粒般,像……金色的小星星”——认识酸枣花的颜色、大小、形状,体会酸枣花的小巧、美丽、可爱。

(2)酸枣:“小酸枣、由清变绿、由小变大,红红的……到处是……酸酸的……”——认识酸枣的成熟过程,了解酸枣的颜色、味道,体会酸枣的诱人与鲜美。

4、引导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刚才大家读了这么多优美的句子,想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1)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介绍。

(2)教师适时点评,引导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与谴词用句的精妙。

(3)学生再次深入地有感情朗读句子。

6、教师小结导读:如此诱人的酸枣渐渐长大,看着这诱人的酸枣,你最想去摘吗?
(1)你有过摘果子的经历吗?(学生交流体验)
(2)你能看出孩子们的快乐吗?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从哪儿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
(3)小结:这么多年过去了,酸枣树还是让作者记忆犹新,作者只是在怀念酸枣树吗?(怀念家乡)
三、总结全文,背诵说话。

1、教师导言:酸枣树的叶、花、果是如此的小巧、可爱、诱人,可你知道它们是生长在什么样的地方吗?
2、学生反馈。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说说: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我爱故乡的酸枣树
果树王国

酸枣花花怀念家乡、热爱家乡

默默奉献
《故乡》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一、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旋律。

三、边唱歌编舞蹈。

教学准备
手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与同学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旋律。

二、难点
边唱歌编舞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材分析
1.《在阿维翁大桥上》
歌曲为法国儿童游戏歌曲。

旋律平稳,节奏欢快,情绪活泼。

歌曲分为两段。

第一段为上下句单声部旋律。

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

2.《北京的桥》
这是1991年由阎肃作词,冯世全作曲的歌曲。

歌曲运用民族调式,借鉴京剧唱腔的一些特点,通过对北京千姿百代态的桥的歌唱,歌颂了北京这座古老的文化都市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宏伟的气势和壮观的建筑。

歌曲由前奏、主歌、副歌以及尾声组成。

歌曲表达了对北京由衷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3.《桥》
这是一首抒情歌曲。

歌曲为G宫调式,分为两段。

第一段,在略显自由宽松的演唱中,一幅清新灵秀、错落有致的水乡图景呈现在眼前,淡雅的画面流露出思绪万千、意味深长的情绪。

第二段描绘出水乡碧波荡漾的韵律感和人们安逸自在的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与同学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旋律。

3.能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围绕着“桥”展开话题,导入新课。

三、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有个大致的了解。

(2)引导学生分析乐谱。

(3)视唱歌谱。

(4)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

(5)学唱合唱部分。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

请部分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一部分学生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

高低声部分别演唱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6)听音乐,创编舞蹈
歌曲唱会之后,听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桥》、《北京的桥》。

教学目标
欣赏歌曲《桥》、《北京的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三、初赏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用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多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

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4、歌曲的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5、再赏歌曲《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

6、初赏歌曲《北京的桥》。

7、听歌曲《北京的桥》,与歌曲《桥》做比较,那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那首歌曲更像南方音乐。

8、再赏歌曲《北京的桥》。

(1)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歌曲的基本情绪。

(2)根据音乐的变化,说说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跟着录音哼唱,说说前奏、间奏、尾声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思。

(4)跟着录音哼唱,说说歌曲的主歌和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念故乡》,感受词曲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了解词曲作者,引导学生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念故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现性能极其独奏的魅力;记住《思乡曲》的民歌主题,领悟思乡作品常用民歌素材
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体验思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用圆润统一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念故乡》
二、学习歌曲《念故乡》。

1、聆听歌曲,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作品及曲作家简介。

(德沃夏克)
3、学唱歌曲《念故乡》。

(1)找出歌曲中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乐句。

(唱一唱)
(2)跟钢琴伴奏视唱高声部旋律。

(3)填词唱高声部。

(品一品歌词,感受歌词的特点,简要介绍李叔同。

)
(4)这首歌曲应用怎样的情绪和方法演唱呢?(选择)
A演唱情绪:深情地、悲壮的、活泼地
B演唱方式:断音唱法、连声唱法
(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乡》。


三、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1、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2、简介曲作者马思聪。

3、对比欣赏作品中的民主题。

试着哼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
四、音乐沙龙
根据音乐片段,说出歌曲名。

五、总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讲授了20分钟,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巧妙地应对的了学的异类观点。

因没有注意到音频的音量大小,有时显得我讲话的声音有点儿小。

因微笑少了点儿,所以感觉我的亲和力不够,学生的活跃程度不高。

本节课有个同学发表了异类观点,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观点并加以引导。

因为设计的环节不是非常紧凑,本节课中二声部的部分没能够尝试;以
及音乐沙龙这个环节的音频没有剪辑,导致这个环节没能达到预计的效果。

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以上的说提到的不足之处都可以弥补。

《故乡》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__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设计思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__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__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__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
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课件展示)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__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__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__的主要人物,“我”是__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

(学生完成、课件展示)
对比内容: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
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动作、语态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神态说话前的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
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
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闰土命运研究课件展示)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

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人物杨二嫂命运研究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