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课程设计设计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概述 (2)
1.1、换热器的分类 (2)
二、设计方案简介 (3)
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3)
2.2、流体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3)
三、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 (4)
四.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 (4)
4.1确定物性参数: (4)
4.2计算总传热系数 (5)
4.2.1、热流量 (5)
4.2.4、总传热系数K (5)
4.3、计算传热面积 (6)
4.4、工艺结构尺寸 (6)
4.4.1、管径和管内流速 (6)
4.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7)
4.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7)
4.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程方法 (8)
4.4.5、壳体内径 (8)
4.4.6、折流板 (8)
4.4.7、接管 (8)
4.5、换热器核算 (9)
4.5.1、热量核算: (9)
4.5.3、传热系数K (10)
4.5.4、传热面积S (11)
4.5.5、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1)
4.5.6、壁温核算 (12)
五、设计结果一览表 (13)
六、设计评述 (14)
七、参考文献 (15)
八、主要符号说明 (15)
一、概述
1.1、换热器的分类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为换热器。
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另一种流体则温度较低,吸收热量。
在化工、石油、动力、制冷、食品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换热器,它们也是这些行业的通用设备,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换热器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换热器也各有优缺点,性能各异。
列管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它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在所有换热器中占据主导地位。
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及酒精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
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挡板等组成。
所需材质,可分别采用普通碳钢、紫铜、或不锈钢制作。
在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由封头的连结管处进入,在管流动,从封头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这称之管程;另-种流体由壳体的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处流出,这称为壳程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管器的分类如下:
1、固定管板式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和壳体连为一体,管子则固定在管板上,在外壳上焊有膨胀节,当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时,管体和管束热膨胀不同,补偿圈发生缓慢的弹性形变来来补偿因温差引起的热膨胀。
特点:结构简单、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最多、比较紧凑;造价低廉、壳程清洗和检修困难(壳程宜用于不易结垢和清洗的流体)。
适用:比较适合用于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
2、浮头式换热器
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连接一个顶盖,称之为“浮
头”,所以这种换热器叫做浮头式换热器。
其优点是: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变壳体约束,因而当两种换热器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
其缺点为结构复杂,造价高。
适用:管壳壁间温差较大,易于腐蚀和易于结垢的场合。
3、填料函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
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应处理易挥发、易燃、易爆和有毒的介质。
4、U型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每根管子都弯成U形,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每根管子皆可自由伸缩,从而解决热补偿问题。
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抽出清洗,管子可以自由膨胀。
其缺点是管子内壁清洗困难,管子更换困难,管板上排列的管子少。
优点是结构简单,质量轻.
适用:高温高压条件。
二、设计方案简介
确定初步方案:
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冷流体(循环水)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50℃.由于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2、流体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根据流体流径选择的基本原则,循环冷却水易结垢,而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壳程不易清洗,且循环冷却水的推荐流速应大于煤油的推荐流速,故选择循环冷却水为管程流体,煤油为壳程流体。
根据流体
泵泵
煤油
换热器循环冷却水
加热器在直管
内常见适宜流速,管内循环冷却水的流速初选为=1.0m/s
用 φ25×2.5mm 的碳钢管(换热管标准:GB8163)。
三、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
说明: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了水垢的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
如图:煤油经泵抽上来,经加热器加热后,再经管道,接管C 进入换热器壳程,冷却水经泵抽上来后从接管A 进入换热器管程。
两物质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煤油从140℃冷却至40℃后由接管D 流出;循环冷却水则从30℃加热至50℃后,由接管B 流出。
四.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
4.1确定物性参数: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温度值。
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 T=(140+40)/2=90℃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t=(30+50)/2=40℃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根据煤油在9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ρ
=825kg/m3
=2.22KJ/(kg.℃)
定压比热容:Cp
o
=0.140W/(m.℃)
导热系数:λ
粘度:μ
=7.15×10-4Pa.s、
=11.34
普朗特常数:Pr
循环冷却水在40℃下的物性数据:
=992.2kg/m3
密度:ρ
i
=4.174KJ/(kg.℃)
定压比热容:Cp
i
=0.634W/(m.℃)
导热系数:λ
i
=6.56×10-4Pa.s
粘度:μ
i
=4.32
普朗特常数:Pr
i
4.2计算总传热系数
4.2.1、热流量Q4.2.2、平均传热温差4.2.3、冷却水用量4.2.4、总传热系数K 管程传热系数
i α=
壳程传热系数 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0
α;
污垢热阻
si R
管壁的导热系数λ=45W/﹙m.℃﹚
4.3、计算传热面积
考虑15%的面积裕度,S=1.15×S '=40.8×1.15=46.9m 2
4.4、工艺结构尺寸
4.4.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φ25×2.5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
4.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s n =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 =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现取传热管长L=6m,换热器管程数为2,则
每程管数为:100/2=50根 管内流速:
4.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
按单壳程,双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应查有关图表。
但R=5的点在图上难以读出,因而相应以1/R 代替R ,PR 代替P ,查同一直线,可得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
合适。
4.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取管心距t=1.25d0,则
t=1.25×25=31.25≈32(mm)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n4.4.5、壳体内径采用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η=0.7,则壳体内径为D圆整可取D=500mm 4.4.6、折流板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3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0.35×500=175mm 取折流板间距B=0.6D,则B=0.6×500=300mm 折流挡板数为折流挡板圆缺面水平装配。
4.4.7、接管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油品流速为u1=10m/s,则接管内径为圆整后取标准管径为20mm。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u 2=1.5m/s 则接管内径为
d
圆整后取标准管径为350mm
4.5、换热器核算
4.5.1、热量核算: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对圆缺形折流板,可采用克恩公式
当量直径,由正三角形排列得
壳程流通截面积
壳程流体及雷诺数为
普朗特准数
4.5.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管程流体流速
Pr 普朗特准数
4.5.3、传热系数K
查有关文献知
管外侧污垢热阻:
管内侧污垢热阻:
管壁热阻查有关文献知碳钢在该条件下的热导率为λ=45W/(m.K)。
K =
4.5.4、传热面积S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
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
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4.5.5、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管程流动阻力
由Re=11162.3,传热管相对粗糙度
,查莫迪图得
,流速u i =0.369m/s ,ρ=992.2kg/m
3,
所以
管程流动阻力
1.4t F = 1s N = 2p N =
1P ∆
∑∆
管程流动阻力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管壳流动阻力
流速u 0=0.07m/s ,ρ=825 kg/m 3,所以
壳程阻力
∑∆
F=0.5,
f =
,n c =12,N B =19
流体流过折流挡板缺口的阻力
B=0.3m ,D=0.5m
故总阻力为
综上所述,该换热器管程与壳程的压力降均小于允许压强100kPa 均符合要求,故所设计的换热器符合条件。
4.5.6、壁温核算
因为管壁很薄,而且壁热阻很小。
冬季操作时,循环水的进口温度将会降低。
为确保可靠,取循环冷却水进口温度为18℃,出口温度为40℃计算传热管壁温。
另外,由于传热管内侧污垢热阻较大,会使传热管壁温升高,降低了壳
体和传热管壁温之差。
但在操作初期,污垢热阻较小,壳体和传热管间壁温差可能较大。
计算中,应该按最不利的操作条件考虑,因此,取两侧污垢热阻为零计算传热管壁温。
于是有:
n
c
n
m
c w
w t T t αααα1
1
++
=
==i c αα2265.6w/㎡·°C
==o h αα329.2w/㎡·°C
C t T t n
c n
m
c
w
w ︒=++=
++
=
8.342
.32916.226512.3298
.266.22659011
αααα 壳体壁温,即可近似取壳程流体的平均温度,T=90℃
壳体壁温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为,Δt=90-34.8=55.18℃>50℃
该温差较大,需加温度补偿设置,故不能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应选浮头换热器为宜.
五、设计结果一览表
名称
管程 壳程 物料名称 循环水 煤油 操作压力,Pa 1475.3 360.4 操作温度,℃ 30/50 140/40 流量,Kg/h
18172 6818.2 物性参数
定性温度/℃
40℃ 90℃
密度、(kg
)
825 992.2 定压比热容/[kJ/
﹙kg.K ﹚] 4.174 2.22 粘度/Pa.s
0.000656
0.000715
热导率/[W/
﹙m.K﹚]0.634 0.140 普朗特数 4.32 11.34
设备结构参数形式浮头式换热
器
台数 1
壳体内径
/mm
500 壳程数 1
管径/mm Φ25×2.5管间距/mm32 管长/mm6000 排列方式正三角形管数100 折流板数19 传热面积
/
53.13 折流板间距
/mm
300 管程数 2 材质碳钢
主要计算结果管程管壳
流速/(m.s)0.369 0.07 表面传热系
/[w/(.k﹚]
2265.6 329.2 污垢热阻/
﹙.k/w﹚
0.000344 0.000172
阻力/MPa0.0015 0.0004
热流量/kw420.6
传热温差/k55.18
传热系数/[w/
﹙.k﹚]
235.12
裕度/%11.35
六、设计评述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化工原理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使我学会了很多实用的东西,提高了我动手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我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得到了很到的提升,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⑴初步掌握了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已发表的文献)的能力。
⑵树立了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过程中的方便性,劳动条件和环保性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了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首先必须根据产量和基本的物性数据计算出理论值,在根据国家标准来核算,从而选用合适的配件高效率的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
⑷学会用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图表来表述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在画图中基本是根据基本数据来查阅资料逐一确定的,工作繁杂。
从设计结果可看出,若要保持传热系数,温度越大、换热管数越多、折流板数越多、壳径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煤油的出口温度升高,总的传热温差下降,所以换热面积增大,才能保证Q和K。
因此,换热器尺寸增大,金属材料消耗量相应的增大,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可以知道,为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经济投入,设计参数的选择十分重要。
由于本课程设计属于我的初次设计,而且时间上比较仓促,可查阅的文献有限,本次设计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七、附图(A3图纸的装配图)
八、参考文献
[1]戴锅生主编.《传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2]夏清、贾绍义主编《化工原理.上下册》.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3]杨树人、汪志明等主编《工程流体力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6[4]贾绍义、柴诚敬主编《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9
[5]匡国柱、史启才主编.《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
[6]刘盛宾主编.《列管换热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5
[7]刘巍主编.《冷换设备工艺计算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8]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1996[9]郭庆丰、潘国昌主编.《化工设备设计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0]孙培先主编.《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11]周大军主编.《化工工艺制图》.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3
九、主要符号说明
英文字母
B—折流板间距H—面积裕度,
C—系数,无量纲希腊字母
d __管径,m α—对流传热系数;
D—换热器外壳内径,m Δ—有限差值;
—摩擦系数;λ—导热系数,W/(m.℃); F—系数;μ—粘度,Pa.s;
h—圆缺高度,m; ρ—密度,kg/;
K—总传热系数,;—校正系数;L—管长,m;
m—管程;下标
n—指数;c—冷流体;
管数;h—热流体;
程数;i—管内;
N—管数;m—平均;
程数;o—管外;
—折流板数;s—污垢。
—努赛尔特准数;
P—压力,Pa;
因数;
—普朗特准数;
q—热通量,;
Q—传热速率,W;
r—半径,m;
R—热阻,;
因数;
Re—雷诺准数;
S—传热面积,;
t—冷流体温度,℃;
u—流速,m/s;
W—质量流量,kg/s; r—转数,r/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