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厂化育苗生产现状调研与建议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工厂化育苗
生产现状调研与建议对策
朱春燕(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上海 201106)
DOI: 10.16815/ki.11-5436/s.2021.01.008
|摘要|以上海地区不同规模的育苗中心为调研对象,了解当地育苗中心的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调研结果表明,工厂化育苗存在核心技术未突破、生长模型未建立、资源整合不到位、环境污染不重视等问题。文章结合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规范行业标准,整合生产资源,创新
销售模式,提升生产环节的科技性等建议,让生产管理更加智能化。
育苗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正所谓“苗壮半收成”,优质的秧苗是蔬菜丰产的前提。工厂化育苗是一种规模化的育苗方式,在先进的育苗生产车间[1-2],用先进的育苗设施和设备,将现代化技术贯穿种苗生产的全过程,以现代化的模式管理育苗生产,以实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是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育苗方式相比,工厂化育苗可以节省育苗时间,提升幼苗质量,提高育苗生产与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3-6],为蔬菜生产提供周年供应。中国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始于1976年[7],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内已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集约化道路,做到了“成本节约、技术集约、场地集中”。为了了解上海地区工厂化育苗发展情况,笔者
用基质搅拌设备将草炭(泥
炭)打碎后与珍珠岩搅拌混
合、包装、备用,如图1~2。
为了检测种子质量,推算育苗
实际用种量,育苗播种前后对
种子进行发芽率试验。发芽率=
(M2/M)×100%,M2
为正常于2019年5~7月对不同类型、
不同规模的育苗中心进行走访
调研,了解了当地育苗中心的
生产现状,并对收集的资料进
行分析归纳,探究智慧型、数
字化的育苗生产与管理模式。
对上海地区8家育苗中心
进行调研,包括6家企业,2
家农业合作社,主要培育花卉
苗和蔬菜苗,合计育苗面积为
39.5 hm2。采用问卷调查结合
入户访谈的方式,了解工厂化
育苗的生产现状。
生产流程
目前上海的工厂化育苗中
心多以“订单育苗”方式运行。
育苗流程分为前期准备、中期
育苗以及后期包装发货3个阶
段。育苗前期,主要工作包括
基质混合、发芽率试验等。运图2 搅拌后基质
图1 基质搅拌设备
发芽粒数,M 为试验种子数。播种前培养皿试验,播种后基质试验。
育苗中期是指从播种、发芽到长成种苗的整个过程。通常夏季育苗时间35天,冬季45~50天。在育苗播种机生产线上进行穴盘精量播种
[10]
,完
成基质上料、填充、刮平、压穴、播种、覆土(珍珠岩)和喷淋[11]等步骤,如图3~4。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科学配置实现对催芽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环境因子的控制,如图5。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1~25℃,让种子在理想环境下完成胚根伸出,实现批量生产。
生长过程包括子叶展平、长出真叶、进圃炼苗3个阶段。真叶露心阶段需给予幼苗充足的水分及光照;第1片真叶长出阶段需对幼苗进行间隔性补水、控水,给予充足的光照,关注病株的出现;第2、3片真叶长出阶段需对幼苗进行彻底补水、控水并保证充足的光照,
理方式,操作工凭经验完成日常生产管理。例如,在幼苗生长过程中,花卉苗和蔬菜苗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控水方面,花卉苗过分控水会导致叶片枯萎且补水后会出现缺肥、子叶
发黄的情况;在叶子不发生软、卷、缩的前提下,蔬菜种苗宜多控水,这是一种炼苗的方式,有助于提高苗移栽后的成活率。为了提高苗对水肥的吸收,施肥前应尽量确保穴盘处于极干状态。飞蛾是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的主要虫害,一旦飞蛾在花苗或者菜苗上产卵,2~3天后就会形成幼虫侵害幼苗,安装防虫网和悬挂黄板是解决虫害问题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出圃后的种苗尺寸统一,提升种苗的商品性,生产人员会对苗期25天的苗进行整理。这些都是操作工通过长期工作积累的“感性知识”,由此形成了以“经验”为主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对各生产环节缺乏精准的数字化管理。
生产现状
通过调研了解到,上海的育苗中心以企业与农业合作社为主,企业占比66%,合作社
施用化学药剂,防治常规病害;第4片真叶长出阶段需对幼苗进行间隔性补水、控水,用化学药剂控制病害,给予充足的阳光、锤炼种苗,如图6~8。
育苗后期主要完成种苗的包装与发货工作。包装方式有两种,一是从穴盘里拔出,摞好后整齐摆在塑料箱内发货;二是根据种苗高度,选用合适的隔层板固定,摆放在纸箱内发货,每个纸箱可放3~6层。目前,常用方式是1盘1盒,如图9~10。
生产管理
现有的育苗中心在对育苗的生产管理上多采取粗放型
管
图3 穴盘苗播种设备
图4播种时补粒种
图
5 暗室发芽
图6 2叶1心图7真叶长出图8 炼苗阶段
图
10 花卉苗包装
图9 蔬菜苗包装
占比34%。其中,70%育苗中心自己采购种子,完成自繁自育外销和自繁自育自用生产;除了自繁自育外销的生产模式,30%育苗中心也会使用农户的种子进行种苗代加工生产(表1)。
在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嫁接、间苗、理苗、运输、包装等环节对劳动力依赖较大
[12]
,
如图11~13。目前,一线操作工年龄在50~65岁,普遍为小学学历。
工厂化育苗的场所需满足面积大、保温优良、光照充分等特点,目前以8 m 跨度连栋薄膜温室为主,配备苗床、风机、湿帘、循环风机、保温系统、遮阳系统、移动式喷灌系统、打药机等设施装备,对育苗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进行调控,如图14~15。
期劳动力的投入量,播种精准
度低则间苗理苗任务重。近年来,播种机生产线的播种速度和精度有所提高,意大利乌比那提农业系统工程公司U rbi na t i 的穴盘苗播种流水线,播种速度700盘/h ,核心是气吸式播种机
[13-14]
;播
种机依靠负压吸取种子[15]
,
增加气吹、敲打等机构,降低重播率和空穴率,但依旧达不到“0”空穴和“0”多株,人工间苗理苗任务较重。荷兰维萨Visser horti systems 自动补苗机作业效率95%,只需配备1~2人运行设备、质检,间苗理苗效率成倍提升,但价格昂贵,与育苗中心的生产融合度低。国内科研团队缺乏在间苗理苗环节的专注度与技术研究,暂时还没有成熟的设备。
在当前的育苗生产中,机械化程度50%,智能化程度20%。各类设备运行时,需配备4~5人辅助作业。在幼苗的催芽和生长过程中,生产人员需每天定时查看其生长情况。包装环节全部依靠人力完成。
缺少数字化生长模型 管理方式粗放
在生产管理中,运用保温
系统、遮阳系统、循环风机等配套设施调控育苗场所的温湿度、光照,但是这种调控多凭生产人员的经验确定,生产效率不高,精细化程度低,种苗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属于粗
放型管理方式。
各育苗中心对催芽室、基质搅拌设备、播种机生产线的配备率达100%,10%育苗中心配套有机肥处理设备。调研中发现,每年11月~次年3月,上海市育苗温室内环境特点为低温、高湿。为解决这一问题,小规模育苗中心增加取暖器,大中型育苗中心通过天然气加热锅炉水,维持温室内部的温度与湿度。
育苗中心的投入成本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前
期
主要是育苗场所租金、设施建造、设备采购,中期为劳动力、能源、各类消耗品,后期为设施设备维修养护成本。
存在问题
缺乏核心技术研究 机械智能化程度低
前期的播种效果关系着后
图11间苗
图12补苗及效果
图13挖空苗基质
图14 育苗温室 图15 移动式喷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