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检验研究生毕业考试复习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医学检验系毕业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质谱分析
生物质谱分析是以质谱分析技术用于精确测量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苷酸和糖类等的分子量,并提供分子结构信息。
对存在于生命复杂体系中的微量或痕量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一般的方法有:电喷雾电离质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快原子轰击质谱,离子喷雾电离质谱,大气压电离质谱。
2.ANA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抗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2)斑点型;(3)周边型;(4)核仁型;(5)着丝点型。
3.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测定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一个参数,以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表示,它是以红细胞直方图定点的高度定为100%,自下而上高度为20%时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常用于贫血的分类和诊断。
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
4.Acute phase reaction protein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AAT、AAG、Hp、Cp、CRP,以及α1-抗糜蛋白酶、血红素结合蛋白、C4、C3、纤维蛋白原等,这些血浆蛋白浓度显著升高或升高;而血浆PA、ALB、TRF则出现相应的下降,这些血浆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这一现象可称为急性时相反应。
5.线索细胞
线索细胞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阴道加特纳菌所致,在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可见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少量脓细胞及无数成簇的小杆菌群集或吸附于上皮细胞表面,使细胞边缘呈锯齿状,细胞部分溶解,周边见大量加特纳菌,即为线索细胞,为诊断阴道加特纳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6.高敏C反应蛋白
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
由于健康人体内的CRP水平通常小于3mg/L,因此筛查要使用高敏感的检测方法,准确检测低浓度C反应蛋白,提高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来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
用超敏方法测得的CRP
成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7.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均匀、随机分布的紫黑色或深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含毒性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越大,感染、中毒情况越严重。
8.循环DNA
循环DNA是一种无细胞状态的胞外DNA,存在于血液(血清或血浆)、滑膜液和脑脊液等体液中,其主要是由单链或双链DNA以及单链与双链DNA的混合物组成,以DNA-蛋白质复合物或游离DNA两种形式存在。
循环血游离DNA的检测及其生物学指标的研究,将有可能为临床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跟踪随访等提供一系列方便、快捷、特异、无创或微创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
9.ELISPOT
ELISPOT-酶联免疫斑点法,是以微孔膜作为固相的酶免疫测定方法。
它是以NC膜为固相载体,将抗原或抗体预先结合到NC膜上,受检样品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膜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固相载体上酶标抗原或抗体被结合量即与标本中待检抗体或抗原的量成一定比例,加入能形成不溶有色产物的酶底物溶液,底物被催化成有色的沉淀物,可使NC膜染色,阳性者即可在膜上出现肉眼可见的有色斑点。
优点是NC膜吸附蛋白力强,灵敏度较普通ELISA高6-8倍,试剂较ELISA节约10倍左右,操作简单,结果可长期保存
10.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以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RBC数之比来判断,分为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和增生极度减低五级。
可了解骨髓造血功能,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诊断特异性
指某个项目在某疾病以外的人群中的真阴性率或百分比,TP=真阳性FN=假阴性FP=假阳性TN=真阴性诊断特异性SP%=TN/(FP+TN)*100%。
诊断特异性高时,确诊患某疾病的概率大,可以防止误诊,但由于其敏感性较低,结果漏诊率较高。
12.Auer’s body
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浆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
长约1~6μm,1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在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幼稚粒细胞浆中较为多见,呈粗短棒状,常见为1~2条;在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中则可见数条至数十条,有些呈束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故棒状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以及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
流动相与固定相都是液体的色谱法,称为液-液分配色谱法。
按照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极性差别,可把液-液色谱分配法分为正相(NP)与反相(RP)色谱分配法两类。
(1)正相色谱分配谱法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色谱法称为正相分配色谱法。
固定相载体上涂布的是极性固定液,流动相是非极性溶剂。
在作正相洗脱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极性大的组分后出柱。
这是因为极性小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溶解度小,容量因子小的缘故。
(2)反相色谱分配法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分配法称为反相色谱分配法。
固定相载体上涂布的是非极性或弱极性固定液,流动相是极性溶剂。
在作反相洗脱时,样品中极性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组分后出柱,与正相洗脱正好相反,是得名反相色谱法的又一原因。
由于反相洗脱固定液更易流失,物理涂渍的液-液色谱固定相已失去应用的价值,已完全被化学键合相所取代。
2、试述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细胞体积和计数的原理。
(一)电阻抗原理:其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的性质,以等渗电解质溶液中悬浮细胞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为基础。
将小孔管放进细胞悬液中,在接通电源后,小孔两侧产生稳定的电流,当被稀释的血细胞悬液在负压的吸引下穿过小孔时,会引起通过微孔的恒定电流发生变化,该瞬间的电阻变化所产生的脉冲信号大小与细胞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脉冲信号数量代表细胞的数量,这些脉冲信号经放大鉴别后被累加记录下来。
因此在计数细胞的同时,每一个细胞的体积也被同时测量出来。
测定白细胞的微孔孔径常为100μm,测定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微孔孔径常在50~70μm之间。
(二)光学式原理:也叫光散射式细胞计数。
血液被稀释后,让悬浮在稀释液中的细胞排成单列顺序通过一个流通检测器,这时,细胞处于一束狭窄的聚焦光路中,每个血细胞穿过时,就会阻断一次光束,一定数量的细胞不断地打断光束,使检测器检出单位时间内光线阻断的次数,从而计算出细胞的数量。
光散射法还可依据每个细胞通过时所产生的散射角度来判断每个细胞的体积和形态等特征。
从而进行白细胞分类。
3、请对尿蛋白定性实验中的三种方法(试带法、磺基水杨酸法、加热醋酸法)进行方法学评价。
1)试带法:
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
本法对清蛋白较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仅为清蛋白的1/100~1/50,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本周蛋白基本不反应。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偏酸或偏碱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大量应用青霉素时,可产生假阴性。
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
2)加热乙酸法
为传统的经典方法,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
能同时检出清蛋白及球蛋白尿,但敏感度较低,一般在0.15g/L 左右。
但因结果准确,常作为确证实验。
3)磺基水杨酸法
又称磺柳酸法。
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达0.05~0.1g/L,与清蛋白、球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因而有一定的假阳性。
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被NCCLS作为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
强碱性尿可出现假阴性,有机碘造影剂、超大剂量青霉素及尿液中含高浓度尿酸或尿酸盐时可呈假阳性。
4、请写出临床中对蛋白尿的检查步骤及病因筛查流程
检查步骤:1、分辨真性与假性蛋白尿;2、判断蛋白尿是生理性或病理性;3、确定蛋白尿的组成;4、确定蛋白尿的程度;5、确定尿蛋白的选择性;6、蛋白尿定量及病因的确定;7确定产生蛋白尿的疾病;8、肾性蛋白尿的鉴别诊断。
⑴分辨真性与假性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常见于:a混入精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以及白带等,将尿离心沉淀或过滤后,蛋白定性检查会明显减少甚至转为阴性.b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可析出盐类结晶,使尿呈白色混浊,易被误认为蛋白尿,但加热或加少许醋酸后能使混浊尿转清,以助区别c有些药物如利福平等从尿中排出时,可使尿色混浊类似蛋白尿,但蛋白尿定性反应呈阴性。
d淋巴尿:当淋巴尿含蛋白质较少时,不一定呈乳糜状
⑵判断蛋白尿是生理性或病理性
①生理性蛋白尿见于:a功能性蛋白尿一般为暂时性的,尿蛋白量一般小于<1g/24h,蛋白尿以中分子白蛋白为主,原因去除后,蛋白尿即可消失。
b体位性蛋白尿一般小于<1g/24h,可作夜间卧床后晨起前的尿液和站立行动4~6h后尿液的蛋白定性检查作比较,连续测定3天,如前者尿蛋白为阴性,而后者为阳性,则可确定为体位性蛋白尿。
c运动后蛋白尿一般在运动停止后0.5h内出现尿蛋白量的最高峰
②病理性蛋白尿见于:a:肾小球性蛋白尿特点一是蛋白量常较大,排出范围1~30g/d;二是其成分以白蛋白为主,或是以白蛋白及比其分子量更大的蛋白为主。
b:肾小管性蛋白尿特点为尿蛋白总量通常较少,一般<1g/d;且仅含少量白蛋白,并以低分子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维生素A结合蛋白等为主。
c:溢出性蛋白尿特点:有引起异常血浆蛋白血症的原发病;尿蛋白定性分析可检出特殊蛋白质;早期肾小球功能正常。
d:分泌性蛋白尿e组织性蛋白尿等
⑶确定蛋白尿的组成
①血浆中的蛋白质:经肾小球滤过和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后溢出者
②肾组织蛋白质:被小管细胞分泌或毁坏后漏出到尿中
③尿路蛋白质:被膀胱、尿道、副腺分泌或漏出到尿中,作为组织损伤或炎症结果。
⑷确定蛋白尿的程度
①轻度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小于1g
②中度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在1.0-3.5g
③重度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超过3.5g
⑸确定尿蛋白的选择性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轻的情况下,多为选择性蛋白尿,主要为小、中分子蛋白,少量大分子蛋白。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严重的情况下,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大、中、小分子蛋白都可滤过。
⑹蛋白尿定量及病因的确定
尿蛋白定量:①肾小管性尿蛋白的定量通常小于2.0g/d,尿蛋白定量高于2.0g/d以上时通常有肾小球病变引起的蛋白尿
②当尿蛋白定量大于3.5g/d并伴有低蛋白血症时称为“肾病综合征”,此种情况的原因也多为肾小球病变
⑺确定产生蛋白尿的疾病
病因的确定:①如伴有明显水肿、血浆白蛋白过低、a1和r球蛋白降低、a2球蛋白增高,B球蛋白和纤维蛋白、血清胆固醇、磷脂和脂蛋白增高-----见于肾病综合征
②如伴有水肿、血尿、高血压、管型尿等------多为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动脉硬化等
③如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出现脓尿、白细胞管型,尿培养有致病菌----见于肾盂肾炎
④高尿酸血症------见于痛风性肾病或白血病侵及肾脏
⑤应用抗菌药物、镇痛药或其它化学药品后出现蛋白尿------考虑为药物性肾损害
⑥如年轻肾炎患者伴有耳聋、眼异常和家族病史------考虑为遗传性肾炎
⑻肾性蛋白尿的鉴别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体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初步诊断。
5、乙肝两对半包括哪些指标?主要临床意义如何?举例说明临床检测的常用方法。
两对半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抗乙肝e抗原抗体(抗-HBe)、抗乙肝核心抗原抗体(抗-HBc)。
主要临床意义:
HBsAg阳性标示存在HBV感染,常见有:急性乙肝(潜伏期或急性期)、HBV慢性肝病、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HBV携带者。
HBsAg阴性为无HBV感染或者在感染窗口期。
抗-HBs为中和抗体,其阳性表明HBV 病毒基本清除,是乙肝痊愈的标志,也是HBsAg疫苗免疫成功的标志。
HBeAg是HBV DNA复制的指标之一,其阳性表明HBV在体内复制,有强的传染性,转阴则表明复制停止。
抗-HBe阳性表明机体获得一定免疫能力,但不具有中和能力,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
抗-HBc IgM常作为急性HBV感染的指标,急性感染恢复期和慢性持续性感染以IgG型抗-HBc为主。
血清学标志物血液HBsAg抗-HBs抗-HBc HBeAg抗-HBe解释传染性+--+-潜伏期或急性乙肝早期高
+-++-急性或慢性感染,以抗HBV IgM鉴别(大三阳)高
+-+-+乙肝后期或慢性携带者(小三阳)低
-++-+痊愈或者恢复期,有免疫力无
-++--痊愈,有免疫力无
--+--过去感染,但无法检出抗-HBs;低水平慢性未知
感染;恢复早期
-+---疫苗接种或者很早以前曾经感染过无临床常用检测方法为ELISA法,如用夹心法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c IgM;用竞争法检测抗-HBc、抗-HBe。
常用方法有ELISA/RIA/CLIA/TRFIA/Abbot法。
6、分析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包括哪些?
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是细胞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T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有T细胞计数和表面标志物的检测,T细胞主要表面标志物有CD2、CD3、CD4、CD8、CD25、CD28,功能检测有T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T细胞增殖试验;T细胞分泌功能测定;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体内试验。
检测NK细胞以CD3-、CD16+、CD56+作为NK细胞的典型标志,检测功能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查看肿瘤细胞存活情况反应NK细胞杀伤能力。
7、写出一种你所了解的POCT技术和临床检测项目。
POCT即“即时检验”,作为临床检验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检测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一种技术就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它是以生物活性单元(如酶、抗体、生物膜或活细胞)作为敏感元件,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随后被化学换能器或物理换能器捕捉,然后将其转换成连续的、可定量的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电子仪器对信号进行处理,从而知道待测物浓度。
生物传感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2.测试简便快速,经济实用,可自动化操作、无污染。
3.可以重复使用、连续使用、也可以一次性使用。
4.无试剂分析,除缓冲液外,大多数传感器不需要再添加其他分析试剂。
现在临床常用的血糖仪就是一种成熟的生物传感器,所测试用的血糖纸片为修饰着葡糖糖氧化酶的生物电极,吸取微量末梢血后在电极上发生生物反应,仪器将收集的电信号处理后通过显示屏输出血糖数值,血糖仪检测速度快,在临床上和家庭中常用来快速检测血糖浓度。
8、试从生物学特性和血液中动态变化规律,论述CTnI(cTnT)和肌红蛋白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及优缺点。
cTnI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1、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个十分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心肌内cTnI 含量丰富,心肌损伤后4-6h释放入血,达到诊断决定值。
心肌中肌钙蛋白的含量远多于CK,敏感度高于CK,不仅能检测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还能检测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
2、有较长的窗口期,cTnI长达10天,甚至14天,有利于诊断迟到的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的一过性损伤。
3、可用于判断溶栓后再灌注是否成。
4、cTnI血中浓度与心肌损伤范围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
缺点:1、在损伤发作6h内,敏感度较低,对确定是否早期使用溶栓疗法价值较小。
2、由于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较差。
肌红蛋白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1、在AMI发作12h内诊断敏感度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至今出现最早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
2、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和用于判断再梗死。
3、在胸痛发作2-12h内,Mb阴性可排除AMI诊断。
缺点:1、因广泛存在于肌肉组织中,诊断特异性较差。
2、窗口期太短,回降到正常范围太快,峰值在12h,AMI发作后16h测定易见假阴性。
9、简述原发性肝癌常用的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相关的可能有临床改变的生化指标
诊断原发性肝癌常用的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AP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岩藻糖苷酶、5’-核苷酸酶(5’-NT)、醛缩酶同工酶A(ALD-A)、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等。
AFP为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标志物,几乎80%的肝癌AFP升高,其浓度和肝癌大小有关。
血清AFP 检查诊断肝癌的标准为:AFP大于500μg/L持续4周以上;在大于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若AFP持续升高,多超过400μg/L,而ALT正常或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则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AFP还可用于肝癌的治疗和预后监测。
另外,AFP异质体不受AFP浓度、肿瘤大小及病期早晚影响,检测AFP异质体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在原发性肝癌时,肝癌组织中γ-GT显著升高,M2-PyK在小肝癌时即明显增高,肝癌时可较正常增高5倍,APT显著升高,ALD-A明显升高,α-L-岩藻糖苷酶明显升高,5’-NT活性增高。
将AFP与其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10、怎样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
经骨髓穿刺抽取骨髓后,制作骨髓图片,进行瑞士染色后进行骨髓片观察,选择染色好、骨髓小粒多、图片制备良好的涂片在显微镜下先进行低倍镜观察,再在油镜下观察,然后计算结果,填写骨髓细胞学检查报告单。
1、低倍镜观察时,要做到:(1)判断骨髓涂片质量,注意涂片的厚薄,骨髓小粒多少,染色情况,是否有油滴等,在低倍镜下选择满意的区域进行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采用五级分类法,用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的值来判断。
(3)计数巨核细胞数量并分类,在低倍镜下找到巨核细胞后转到油镜下确定其分化阶段。
(4)全片观察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低倍镜下找到后转到高倍镜下判断。
2、油镜观察时,要先观察各系增生程度、形态、大致比例等情况,得出初步诊断意见,然后进行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观察,分类、计数时要注意观察细胞形态。
(1)有核细胞分类及计数:一般选择在体尾交界处选择厚薄均价、细胞结构清楚、染色良好的区域;按“弓”字形计数,计数除巨核细胞、破碎细胞和分裂象以外的有核细胞数量;计数数目至少200个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的计数400-500个,增生极度减低的可计数100个;观察各系分裂象细胞的数量,反应各系细胞的造血情况。
(2)观察骨髓各系细胞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各期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细胞质等形态变化;观察其他细胞如:退化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等量的变化;观察骨髓小粒的结构,其中的有核细胞量、有核细胞类型、油滴等;观察有无寄生虫、其他明显异常细胞等。
3、结果计算:一般计算有核细胞百分比(ANC),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计算粒红比值(M/E);计算各期巨核细胞百分比和各期巨核细胞个数。
4、准确填写骨髓报告单,认真描述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做出诊断意见和建议。
诊断意见可分为:肯定性诊断;支持性诊断;可疑性诊断;排出性诊断和形态学描述。
11、一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的病人,临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请你简述其发病机制及其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病人临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主要为红细胞的存活期缩短,破坏增加,超过了骨髓代偿能力,而表现出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发病机制:1、过分阻留作用:正常人脾内并无红细胞或白细胞的贮藏作用,当脾脏有病理性显著肿大时,大量及淋巴细胞在脾内阻留,而且也可有30%以上的红细胞在脾内滞留,导致周围血中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二、过分筛选及吞噬作用,脾亢时脾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活跃,而脾索内异常红细胞(如球形细胞及受体、氧化剂或其它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损伤的红细胞等)明显增多,并为巨噬细胞所清除,导致周围血中红细胞明显减少。
有些红细胞膜上出现海因小体,或浆内有豪-焦小体,当自脾索进入血窦时,会被窦壁巨噬细胞所挖除,同时红细胞膜受到损伤。
反复多次受损后,红细胞成为球形细胞,终至无法通过基膜小孔而被吞噬。
主要实验室变化: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RPI(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都增加;异形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数量增加;骨髓红系增生活跃,间期分裂细胞增多,可见核染色质;黄疸,总胆红素增加,间接胆红素增加为主;尿胆原(≥1:40(+))、粪胆原增加;多见红细胞形态改变,如球形红细胞。
三病例分析
1.女,52岁,临床诊断为: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酸中毒
实验室尿常规检测结果如下:
PH8.0NIT(亚硝酸盐)阴性
SG1.010BIL(胆红素)阴性
GLU阴性UBG(尿胆原)1/20
PRO(蛋白质)10g/L WBC阴性
KET(酮体)阴性RBC150
镜检:RBC1-3/HP(呈皱缩),WBC0-1/HP,颗粒管型0-1/LP(部分溶解)
如你审核该结果,请分析以下问题:
(1)该尿常规(干化学)结果与仪器不符原因分析
(2)尿常规结果与病情不符合结果分析
(1)干化学PRO阳性而镜检红细胞较少:由于尿液中红细胞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多发生于肾病患者;(2)GLU阴性可能是由于患者肾功能严重受损,大量酮体滞留导致干化学检测假阴性;KET为阴性可能由于患者处于酸中毒早期,尿酮体以β-羟丁酸为主,试带法不能检测出,故呈阴性。
2.男,22岁,临床诊断为:三系下降原因待查,再障?白血病?
采血送检验科检查,血常规结果如表:
检测结果参考范围
WBC 3.4×109/L↓(4.0-10.0)×109/L
RBC2.3×1012/L↓(4.0-5.5)×1012/L
HBG64g/L↓120-160g/L
PLT12×109/L↓(100-300)×109/L
HCT0.196↓0.40-0.50
MCV100.5fl N80-100fl
MCH32.1pg N27-34pg
MCHC320g/L N320-360g/L
RDW0.169↑0.115-0.145
RET0.012N0.005-0.015
如果你审核该检测结果,请分析以下问题,以决定是否发这个报告。
1、血常规中(RBC、WBC、PLT)三系检测结果是否与临床诊断符合?
2、分析RDW升高的原因
3、RET结果是否有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