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的历史有一最大特点,就是他并非仅以叙述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为满足。

他之所以要写历史,其主要目的是想从其叙述中抽取有关战争一般现象的较大教训,而此种教训应该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testoftime)。

因此,他对若干问题都曾作精密分析。

他想要回答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战争爆发的原因。

他首先把所有战争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即所谓远因(underlyingcause)与近因(immediatecause)。

他的这种分类方式为后人所采用,包括波里比奥斯(Polybius),孟德斯鸠(Montesquieu),康德(Kant)等人在内,并且沿用到今天。

什么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远因?他的回答非常简单:使战争无可避免者为雅典权力的成长以及其在斯巴达所引起的畏惧。

换言之,斯巴达害怕的就是与雅典比较其权力地位已在相对地衰颓(relaetivedecline)。

此种观念也被称为修昔底德的霸权战争论(TheTheoryofHegemonicWar),其基础即为权力平衡。

每当有一霸权出现而使权力平衡发生改变时,则必然会引起他国的忧虑和猜忌,这也就会构成任何战争的远因。

其次则为人性(humannature)因素。

修昔底德对于这一
点采取悲观的看法。

他也像我国的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本恶,他认为人对权力有天然的爱好,人都有个人的贪欲和雄心,这也构成一切罪恶的主因。

不过,他并不认为人性本恶即为一切战争的远因,因为战争毕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其说见后),但人在决策和行动时,又常受人性的影响。

远因可能潜伏很久,若无近因则战争也许不至于爆发。

试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如果没有奥匈帝国皇储遇刺事件发生,则战争可能不会在1914年爆发。

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有两个近因:(一)为科孚(Corcyra);(二)为波提达(Potidaea)。

前者本为斯巴达同盟国科林斯的殖民地而倒向雅典方面,后者为雅典的同盟国却受到斯巴达的勾引。

于是双方之间的战争终于一触即发。

以上所云不过是举例而已,事实上,他这本书的写法是夹议夹叙,其分析的结果也就是历史的教训。

历史教训
在这本书中所含有的历史教训可以说不胜枚举,但照修昔底德本人的观点来看,最重要者莫过于西西里远征的失败。

雅典人之发动这一战役足以显示骄傲、偏见、无知与急躁,终于铸成大错。

诚如修昔底德所云,雅典人对于西西里岛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却仍然对锡拉库萨(西西里的主要城邦)宣战。

所以,修昔底德的思想几乎是和孙子完全一致。

他强调先知的重要,同时也确认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基于其对整个战争所作的观察,修昔底德获得一条最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国家由谁来领导,在结果上足以产生非常重大的差异。

举例来说,当雅典在伯里克利领导之时,这个国家既富且强,几乎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但在他逝世之后,由于后继无人,国势遂衰并终于走向败亡的途径。

所以诚如宋代苏洵(老泉)在其所著《管仲论》中所云: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似乎不约而同,足以发人深省。

最后,修昔底德还认为另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深思,那就是胜利者应如何对待失败者,强国应如何对待弱国。

他指出,国际情况的变化很难预料,胜利之果很快就会变酸,今天的胜利者可能就是明天的失败者。

所以,当政者必须有容忍的大度,而不可受到仇恨和报复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而不可对短程利益作过度的追求。

现实主义
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范畴中,所谓现实主义大致是以下述四种基本假定(assumption)为基础。

1.国家为主要演员(principalactor)。

2.国家为单一演员(unitaryactor)。

3.人为理性动物(rationalbeing)。

4.安全为最重要利益。

综观修昔底德的著作,即可发现在其思想中同时含有这四种基本假定在内。

所以无怪乎许多学者都认为其著作可以作为现代国际关系现实学派的理论基础。

基于其对整个战争所作的观察,修昔底德获得一条最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国家由谁来领导,在结果上足以产生非常重大的差异。

举例来说,当雅典在伯里克利领导之时,这个国家既富且强,几乎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但在他逝世之后,由于后继无人,国势遂衰并终于走向败亡的途径。

所以诚如宋代苏洵(老泉)在其所著《管仲论》中所云: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似乎不约而同,足以发人深省。

在其故事中的主角即为雅典与斯巴达两国,而双方的同盟国则居于配角的地位,至于非国家性的演员,例如神谕(oracleatDelphi)或佣兵等,则只是偶然被提及而已。

修昔底德对于国内的辩论虽也常有记述,但一经对某一问题作成决定之后,则国家对于外在世界的发言就只有一个声音,所以可以把国家视为一个单一角色。

修昔底德也像其他希腊学人一样,相信人类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理性动物,所以他认为政治家或战略家所做出的决定或计划都应该以合理的思考为基础。

不过,他又指出,在实际情况中,虽有合理的计算,但又不一定能够产生理想的有利结果。

修昔底德在其书中曾一再举例来说明所谓理性(rationality)者常受认知(perception)的限制。

他虽然不曾使用这些现代化的名词,但他对这些观念已有充分认识,并在其书中举出若干实例。

他完全了解所谓实际环境与心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简言之,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可以看到决策者往往会犯下述三种毛病:1.把敌方的能力估计过高;2.把自己的选择范围看得太窄;3.受到一相情愿想法(wisgfulthinking)的影响。

而在这三种毛病之中,尤其以最后一种的伤害最为严重。

最后,修昔底德的书是以战争为主题,很明显,他曾重视安全问题,而这对于所有的国家也都是主要利益。

对于现实主义者而言,所谓安全的意义就是保护国家和社会来对抗外来的和内在的威胁。

虽然安全是以国防为主,也就是说武装部队扮演主要角色,但战略还是有其非军事方面的因素,这又包括经济和外交等因素在内。

在修昔底德的著作中,外交(尤其是同盟关系)经常成为记述的对象,并且很值得讨论。

尤其在冷战时代,他的书更是备受西方研究同盟外交的学者所特别重视。

结论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到今天仍然受到研究
国际关系和战略思想的学者们的重视,其作为经典名著的地位一直屹立不动,并不因为时代的久远而丧失其学术价值。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的战争史并未写完,只写到战争的第20年(前411年)就停止了。

而他本人在公元前406年逝世,也未能亲见战争的结束。

以后克塞诺丰虽继续完成了最后一段战争史,但因为其治学态度并不像修昔底德那样严谨,所以随着时代的前进,克塞诺丰的著作也就不再为人所注意,而只留下修昔底德一个人名垂青史。

战争经过
从公元前435年开始,双方即已剑拔弩张,战祸有一触即发之势。

公元前432年反雅典国家在斯巴达集会商讨宣战问题,并决定派代表前往雅典进行最后谈判,但不幸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全面战争遂于次年(前431年)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