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教学有法_教无定法_新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 关于 教学 概 念的 界定 一直 莫衷 一是 , 并无 十分 确定 的说法。但在 诸多 类型 的概 念中 , 我 们不 难发 现 , 教学 中 的三个基本要素 , 即学生、 教师和 教学内 容 , 是得到了 广泛 的认可的。如何把学生 、 教师 和教学 内容三 者有机地 结合 起来 , 这就涉及到教学方法 的问题。 李秉德 教授在其 主编 的! 教学论∀ 中把教学方 法的概念 表述为 : 教学 方法 , 是在 教学过程中 , 教师 和学 生为 实现 教学 目的 , 完成 教学 任务 而采取的教与 学相 互作 用的 活动 方式 的 总称。 教学 是学 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 而教学方 法则是 教学过 程整体结 构中 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 分 , 它直 接关 系到 教学 工作 的 成败、 教 学效率的高低 和把学生培养 成什么样 的人。正 确理解、 选 择和运用教学 方法 , 对 于 整个 教育 活动 都有 着重 要意 义。 教无定法 指 的是 在教学 活动 过程 中 不存 在一 种定 式不 变的教学方法 。对于此 ,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 一 ) 教学 对 象的 不同 决定 了教 学方 法的 多样 。对 于 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学 生来说 , 其年 龄结构 和知识背 景的 不同导致其接 受能力的差异。如 : 小 学生处 于知识启 蒙时 期 , 教师教学方法 的选 择就 必须 注意 趣味 性 , 而 对处 于高 年级的学生 , 尤其 是职 业院 校的 学生 来说 , 教学 方法 就更 应该偏向实践 功能 ; 对 于文 理不 同学 科的 学生 , 由于 其学 习的侧重点不 一样、 教 学目 标不 同 , 同 一门 学科 的教 师也 应该区别对 待。另 外 , 特殊 的教 学对 象如 残疾 人、 农村 的 文盲等更是需 要特殊的教学方法。 ( 二 ) 教师教 学过 程的 创造 性和 生 成性 要求 教师 教学 方法的多样 性 。教 师教 学是 一种 能动 的、 创造 性的 活 动 , 教师不仅要传 授知 识 , 还要 关注 学生 个性 的发 展 , 开 发学 生自身的潜能 , 培养健全的人 格。 教无定 法 是鼓励 教师 结合自身的教 学情况进行创 造性的教 学活动。 近年来 , 全 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向名 师学教法 的高潮 : 各 类教学法 的专 著、 文章铺天盖地 , 各类教 学法的 现场观 摩会、 研讨会 也频 频召开 ; 无数渴求改进教学的 教师争 相购买 各类教学 法专 著 , 云集各类观 摩、 研 讨会。教 育名 师的 教学 方法 固然 值 得学习 , 但是如果不根据自身 的具体 情况加 以选择而 只是 一味地照搬 , 很可能会闹出 邯 郸学步 的 笑话。教学 不需 要也不可能有一个放之 四海而皆 准、 人人都 能套用的 固定 模式。 三、 正确处理 教学 有法 与 教无定法 的关系 教学有法 , 教无定法 是 统一于 教学活 动过程中 辩证 的两面。从字面上理解 , 前者 教学 有法 中的 法 有 两层 意思 , 而后者 教无定法 中的 法 只 有一种 解释 ; 另外 , 前 者 教学有法 中的 教 在中文 中读作 ji o , 常作 教 师 、 教导 、 教士 之 意 , 既有 动词 性的 意 思又 有名 词性 的意 思 , 而后者 教 无定 法 中的 教 在 中文 中读 作 ji o ( 教 课 ) , 只有动词 性的 意思。 因此 , 对 于 教 学有 法 , 教无 定 法 的理解也有两方面。 首先 , 把 教 学有 法 , 教无 定法 理解 为一 般意 义上 的 教学中存在一 种基 本的 教学 手段、 方 法 , 但 是这 一方 法又
在教学领域中 , 人 们常 常用 教学 有法 , 教 无定 法 这 句话来阐释 相关的 教学 法 的 问题。 大多 教育 工作 者常 常简单地把 教学有法 , 教无定法 中 所有的 法 都 理解为 具体的方法、 途径 , 即认为教学 是有方 法可循的 , 只 是没有 一种固定的 方法。 这种 简单 的理 解往 往导 致教 师过 度地 讲求具体 的 教学 方 法 , 而 忽 略了 对 教学 中 基本 原 则 的理 解。也有 部分 教 师 意识 到 了 教 学 有法 , 教无 定 法 中的 法 不是简 单地指某种教学方 法 , 必 须更重 视对教 学中基 本原则规律的把握。这种理解 比上一 种要深刻 一些 , 但是 依然存在着片面化的问题 , 往往过多 地讲求 理论而 忽略了 实践 ,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难 以真正把 教学中 的基本 原则规 律同教学的具体方法结合好。 教学是 教师 的教 和学生 的学 所组成 的一 种人类 特有 的人才培养 活动。 在这 个活 动过 程中 既有 教师 既定 的教 学目标、 教学安 排和 教师 预先 设定 的教 学任 务 , 又存 在着 教学内容、 教学 对象 和教 学方 法与 教学 过程 的不 确定 性。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实施 过程 , 而是一 个复杂 性的过 程 , 它充满着 确定 性与 不确 定性 的矛 盾。因 而 , 对于 教学 法 的理解也必须基于这个复杂性。 一、 何谓 教学有法 中文的 法 字古体 写作 文解字∀ 一书的解释 : 。根据 东汉许 慎所著! 说 , 所以触 , 刑也 , 平 之如水 , 从水 ;
姓。根据对 法 的词 源考 究 , 在 教 学 有法 , 教 无定 法 中 法 的理解应 该有 两种 : 一 是指 处理 事物 的手 段 , 即 方法 的意思 ; 二是指标准 , 规 范 , 即原则与规律。 ( 一 ) 基于一般的对 教学 有法 的理 解 , 即在教学 中存 在一种稳定的 具体的方法 、 手段 。教 师是具 有主观能 动性 的相对独立的 人 , 对于 一个 教师 来说 , 尤其 那些 有着 长时 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丰 富的教学 成果的 老教师 来说 , 经过 一段时间的探 索之 后 , 就 应该 形成 相对 稳定 的教 学方 法 ,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 于同一 个班级 的学生、 同一 类型 的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应该 是相对 稳定的。 目前在中 小学 教学领域中比 较流 行的 教学 法 , 如六 因素 单元 教 学法 , 知 识单元结构教学法 , 学、 议、 导 教学法 , 尝 试教学 法 , 反 馈教 学法 , 学 导式 教学法 , 六 课型 单元教 学法 , 三 环教 学法 , 情 景教学法等 ; 以及近年来一些 教育名 师根据 自己长期 以来 的教学经验总 结出 的各 自的 教学 方法 , 如魏 书生 教学 法 , 张思中教学法 , 邱学华教学法等 , 都是 教学有法 的体现。 ( 二 ) 教学有法 可以 理解 为教 学 中存 在着 一种 教学 原则 , 教学规律 。在教学实施 过程中 教学方 法的选择 和运 用必须遵循基 本的规范与法则。 1 教学方法的选择须以建立 高效 课堂为 基本目 的。 高效课堂简而 言之就 是在 一堂 课上 学 生用 相对 较少 的精 力投入去获 取相 对较 多的 学习 收获 的高 效率 课堂。 任何 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 教学 , 而课 堂是教学 的场所 , 因 此 , 任何一种教学 方法 都离 不开 课堂。 高效 课堂 对教 师提 出了新 的 要 求 : 教 师 在 教 学 方 法 方 面要 走 出 演 讲 的 角 色 , 要把以 教 为重 心逐 渐转 移到 以 学 为重 心 , 把 研 究教法 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 研究学法 为重心 , 并做好教
不直者去之 , 从去 。 法 字 的含义 最初有 正直 、 公 平 和 惩恶 之意。现代汉语字典对 法 的解释 有八种 含义 :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 , 国家 制定和颁 布的公 民必须 遵守的 行为规则 ; 处理 事物 的手 段 ; 仿效 ; 标 准 , 规 范 , 可 仿效 的 ; 佛家的道理 ; 道家佛家的所 谓拿妖 捉怪的 技术 ; 指 法国 ; # 收稿日期∃2010- 03- 17
# 作者简介∃ 谭林春 ( 1986 % ) , 男 ,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教学论 。
& 48 &
第9期 2010 年 9 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ຫໍສະໝຸດ No 9 Sep 2010
与学的最佳 结合 ; 在 教学 课堂 上 , 教师 应该 创设 一种 自由 开放的教学 环境 , 给 学生 以充 分的 创新 空间 , 充 分调 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 主动 性。一种 教学 方 法好 不好、 适 不适 用 , 最直接的体 现就 是课 堂教 学效 果。无 论是 情景 教学 法还 是学导式教 学法 , 或 是别 的教 学方 法 , 其基 本目 的都 是让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相对 较多的 学习收 获 , 实 现教师 设定的教学 目标。布 鲁纳把教学 目标分 为 认知、 情感、 动 作技能 三大类。但是不同 的课程在 教学目 标中侧 重点有 不同 , 如数学、 物理 等理 科性 质较 强的 学科 在课 堂教 学上 会更注重动 作技 能的 培养 , 而 语文、 外 语等 文科 性质 较强 的学科则偏重于认知和情感 目标的 实现。因而 , 教 师在选 择教学方法时必须符合建立 高效课 堂 的要求 , 符 合特定 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 要以建立 高效课堂 为基本目的。 2 教学方法的选 择要 注重因 材施 教和 学生 的全 面发 展。早在两千 多年 前 , 孔子 就提 出要 了解 学 生的 个性 , 针 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 教育 , 即 因材 施教 。而现 代的多元智 能教 育理 论也 认为 , 人 的身 上包 含语 言、 逻辑 数学、 空间、 肢体 运作、 音 乐、 人际、 内 省、 自然 探索 八 种智 能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 能组合。学 校教育 要了解 每个学 生不同的智 能特 长 , 帮助 学生 开发 多种 智能 , 从 而促 进其 全面发展 , 同时 又要 让学 生找 到自 己的 长处 所在 , 激 发其 某一个智能的突出发展 , 因 此教学方 法在选 择运用 上也要 以学生的切 实需要为出发点。在 这里 , 因材 施教的 材 不 仅指不同的 个体 , 也包含 了不同 年龄的 整体对 象。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采 用的 教学 方法 要尽 可能 地适 应当 前学 生的 认知接受能 力。任 何一 种教 学方 法的 运用 都要 考虑 到它 所适用的对象 , 教师在教学 中可以根 据不同 的对象 调整自 己的教学方法 , 但是要遵循 因材施教 和全面 发展的 教学法 则。 3 教学方法的 选择 要以教 会学 生 学会 学习 为 最终 目的。 学会学习 , 广义上 是指学习 的主体 冲破教 育框架 的束缚 , 在开 放的 环境中 , 积 极主 动地、 自由 地学 习 ; 从狭 义上来理解 , 即 指学 生掌 握运 用学 习策 略、 学习 方法 和技 巧 , 养成良好 的学 习习 惯 , 提高 学习 效率 的过 程。现 代教 学理论认为 , 课堂教学在本 质上是一 种以提 高个体 生活质 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 的特殊 的生活 实践过 程 , 是 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 有的生 存状态 , 从而 创造一 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 态生成 过程。也就 是说 , 课堂 教学是一个 在教 师引 导下 学生 主动 参与、 独 立思 考、 自主 发现和不断 创新 的过 程 , 而不 是简 单、 被动 地接 受教 师和 教材提供的现成 观点 和结 论的 过程。 学 会学 习 倡 导自 主学习、 合作 学习 和探 究学 习。因此 , 教师 在教 学方 法的 选择上也要基于这一基本法则 , 以教 会学生 学 会学习 为 最终目的。 二、 关于 教无定法 对 教无定法 中的 法 的 理解 有别 于 教 学有 法 中 的 法 , 它指的就 是处 理事 物 的手 段、 方 法。在教 育 领域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新解
谭林春
(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
目前 在教学领域中人们对 教学有法 , 教无定 法 的理解 仍停留 在旧的 认知基础 上 , 影响了 教育教学 的效
果 。因此 , 有必要厘清 教学有法 的理念 , 对 教学有法 , 教无定法 进行新的解 读 。 教 学有法 既指在 教学中存在 一种稳 定的具体的方法 、 手段 , 又可以理解为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教 学原则 、 教学 规律 , 也即在 教学实 施过程 中教学 方法的选 择和 运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法则 ; 教无定法 指的是在教学 活动过 程中不 存在一 种固定 不变的方 法与途 径 , 教师可以 自由 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 但 教无定法 建立在 教学有法 的前提下 , 教师只有 遵循一定的 教学法则 和教学规律 , 才 能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 [ 关键词 ] 教学 ; 教学方法 ; 新解 G42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4- 6120( 2010) 09- 0048- 03 [ 中图分类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