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在,让教与学转变——以语文必修一上册的教学活动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在,让教与学转变——以语文必修一上册的教学活动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16T11:56:45.7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作者:张楚楚[导读] 传统教学过程多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吸收的“一言堂”
张楚楚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山东潍坊261100 【摘要】传统教学过程多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吸收的“一言堂”,效果极其不好。

教与学若要彻底转变,就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存在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教学工作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大多时候,三尺讲台似乎是独属于老师的地盘,为了台上45分钟的精彩,老师兢兢业业的备课,声情并茂的演绎,而学生则成了要遵守纪律、不许喧哗的观众。

然而,抱怨却来了。

我们抱怨上课太累而学生听课不认真,亦或者付出太多而收效甚微。

所以,是时候做出彻底的转变了。

先停止这一番出力不讨好的独角戏,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台下的学生。

直到我们恍然大悟:他们不是,也不应是被动的观众;他们有自己的眼光,有自我的心灵和头脑,有自己正在形成的思想,犹如一簇簇等待点燃的小火苗;他们是集体中不可被淹没也无法被忽视的自我。

他们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角。

当我的教学观念开始转变,其他一切改变就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比如备课,不再只是充分地分析一篇课文,而是精准地分析、把握学生的学情与心理;努力设计、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以有趣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存在感与参与感;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心声,让他们诚实地表达出所思与所想;时刻鼓励学生,激励他们以独立思考证明自我的存在,有观点、有态度,不附和、不盲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

当我放下自己的表现欲,甘于做学生的背景和课堂活动的配角,我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心声,我看到每个角落都有一个独立的“我”,闪闪发光,熠熠夺目,不容错过。

接下来,我结合这一学期几次真实的教学活动,分享一点在教与学的转变中,我的几点具体做法及收获与心得。

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写下“我”的青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有一项是“学写诗歌”。

学生们本来对诗歌写作比较陌生,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所以在设置学生的写作活动时,我联系学生们开学以后的学习、生活经历,设计了这样一项任务: 我手写我心——抒写青春:经历过军训的洗礼,又经过“携梦起航,绽放青春”——寒亭一中2020级新生“搏·雅”行为养成主题教育活动的熏陶,此时此刻,你对青春有什么感悟?一定有印象深刻的场景值得描述,一定有被触动的情怀值得记录,请自由想象和发挥,写一首小诗,在班级诗歌朗诵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因为有亲身的经历、真实的体验和难忘的感受,所以学生在写作时便能联想到真实的意象,借助日常的场景,传递自我的情感与思悟。

虽然学生们的诗歌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有的也略显幼稚与肤浅,但他们还是勇敢地迈出了尝试诗歌写作的第一步,甚至其中也不乏精品佳作。

学生作品示例:1.天净沙·青春
寒亭一中高一26班韩程锦迷彩汗水歌声,烈日细雨微风,教官老师学生,旭日东升,追梦人正攀登。

2.江城子.开学
寒亭一中高一25班付广源三十一日报名后,新生到,军训候。

不知劳累,无人诉苦愁,待到真正军训时,大声吼,齐步走。

今日听搏雅讲座,我青春,不再惑。

些许疯癫谁都曾有过。

待到金榜题名后,回想来,不曾错。

3.搏·行
寒亭一中高一 26班路峻腾苍天落浮沉,幻海生明月。

鹰从悬崖起,鲸从流底出。

搏日出云层,雅月越海行。

年少风华茂,敢为天下平。

4. 青春
寒亭一中高一26班刘文宇青春如火,点燃人生的明灯青春如风,吹开心灵的窗口谁的青春不曾满怀热血?
谁的青春不曾有风吹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青春易逝不回头。

5. 青春
寒亭一中高一25班孙家豪
青春是坚持;
青春是呐喊;
青春是汗泪交织的梦想。

青春是光;
青春是火;
青春是首清新的小诗。

6. 青春是什么
寒亭一中高一26班邵兆琪
我说,
青春是光怪陆离的谎诞的白日梦,
我看见天光大亮的尽头,
是我所有的渴望与幻想。

青春是摇晃光影下侧脸棱角的怦然心动,
是酸软的心脏,
橘子汽水与可乐泡泡。

青春是失败,
挣扎、彷徨、绝望,
亦是光和信仰。

青春是比虚幻更美好的真实,
是无法复制的犀牛和朝阳。

青春是什么,
这次,
换你和我讲。

二、驳出“我”的态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比如《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

而且这几篇课文在说理阐发观点时,较多地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方法。

另外两篇关于读书的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则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结束后,为了让学生们学以致用,更为了让他们关注时代,联系自我,有针对性地批驳现象、发表议论,深入思考“学习之道”与“阅读之乐”,我设计了这样一次演进比赛:
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男生、女生分为两组。

男生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学习,我作主》,女生的演讲题目是《阅读使我快乐》,演讲内容有统一要求:论证结构为先驳后立,层层递进;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或引用论证等,最好能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

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推荐选手上讲台演讲,有评委为其打分。

这次的活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学生们热情高涨,摩拳擦掌,纷纷上阵,“为荣誉而战”。

讲台上的他们,风华正茂,意气激昂。

且不说他们有的放矢的言论中流溢的自信,也不说他们学以致用的头头是道,单是他们站在进台上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就足以让我们惊艳于后浪们的缤纷光芒。

学生作品示例:
1.我的学习,我作主
寒亭一中高一26班李治杰
现在网络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学习使我妈快乐。

”这句话给人的第一感觉很可能是觉得它恢谐、有趣,可从更深层面去思考,这句话是否反应了当代学生学习观念所存在的弊端与缺失?
现在有诸多家长成天地干预孩子的学习,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不说他又不学”。

这类话非但没有给孩子带来警惕,反而令孩子压力更大、情绪更加差劲,最后搞个家长孩子不欢而散的结局。

所以,家长应该干预孩子的学习,这真的正确吗? 孩子没有你们真的不学吗?
我们再次回到孩子与父母在家时的情景,孩子结束完一天或几周的功课回到家本想放松放松,然后家长打开了他的房门,不由分说地开始了他的那套说词—-强迫孩子学习。

试想想,这种情况下的孩子,能学?能学才怪!孩子表面上确实在学,但最后究竟学了些什么?确实是学到了东西,不过是给父母学到了东西,给他们学了个安慰。

其实培养学生,就像养花一样,你使劲地给花施肥,强迫它生长,盼望它一天能长八十米,最后的结局恰恰相反,花死了。

(批驳现象、比喻论证)
那没有了父母的“劝勉”,我们是否该学?说起学校的功课,要是落上一天,就得花几倍的时间与努力才能弥补回来,所以我们也应勤奋、努力地学习。

学习有三个好处,一是长知识,二是消磨时间,三是能防止你爸妈“说相声”。

上一段我说的主要意思不只有劝家长松手、放手之意,亦有劝学生志于学习、自觉学习之意。

人只有学习,才能进步,我们不必有苏秦那般夸张的学习态度,我们只要学得令自己心安即可,觉得自己全力以赴了、努力拼搏了便可。

(树立观点)
说起我个人,我在初中曾因此事,即父母给我施过多压力而与父母吵过,也曾因作业问题而与老师争过。

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与主张,
对于他人对你采取的错误观点与行为,要勤于勇于反驳和抗议,而不要像父母老师的傀儡般没有思想,活的疲惫,活的像鬼一样,你是人,而不是木头。

(结合自身)
人应自由快活地去学,去干,而不是在别人的线下如傀儡般生活,只有敢于为自己去学习,为自己去奋斗,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人,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真正做到有心学习,真正做到"学习使我快乐”。

2.阅读使我快乐
寒亭一中高一26班钱佳欣
阅读是什么?当代越来越多的人把阅读视为成功的开门砖,求富的垫脚石。

不知从何时起,购书网站热销书竞被“财富密码”、“升职政略”、“长寿心得"等书籍占据。

而消费的主力军,便是心怀成功论和功利目的的青年人。

在这种“目的性”阅读之下,一本人物传记若印上著名企业家的大名,一本读物若写着某某明星力荐的大字,即使内容全无营养,也不必为销量发愁,有大批年轻人趋之若鹜,为其买单。

(批驳现象)
这样的阅读肯定是收效基微,就好像在路途中想法太多,患得患失,害怕错过路边可能的景色,却忽视了前方的光亮。

阅读的巨大作用就如那道光,可总有人因一份偏执,因一份功利,眼睛和内心都被蒙住。

可心中想得太多,不能自由快乐自主地阅读,倒看不清那光,只觉得阅读无味又无用,那一堆“成功密码”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分析危害)
要我看,自不必为了阅读的收效发愁计较,只管遵从自心,去纯净地读书。

苏东坡的朋友黄峪曾言“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这便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即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树立观点)
就如读红楼,多年前我在身边人的催促下翻开红楼,心中想的不过是读了名著便利于学习利于成绩,硬着头皮也要看下去。

可看着那厚厚的书,我只觉天旋地转,语言一句不通,索然无味,无法进行。

又过几年看着已生灰的它,我闲来无事翻阅,此次读,却一下子领略到红楼的精美和宏伟。

不必别人催促,我自己也心向往之。

读完书,只觉神清气爽,那有教养的生活,那抑男扬女的精神,更已对我产生了影响,无意的阅读,倒为我展现了书本中的精华,可见阅读真得怀一份“无欲无求”,才能读来收获,功利阅读万万使不得。

(结合自身)青年人,只管放下包袱,放下目的,只管沉入书本中,你会发现你所追求的,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修养。

三、吐出“我”的心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古文是姚鼐的《登泰山记》。

我先是布置了预习任务,安排他们读一读背一背,整体感知文章之美,但很快,我便听到了意料之中的抱怨和排斥。

于是我自然而然地顺应学生的心情,“顺水推舟”地安排了这样一次课堂小辩论: 《登泰山记》到底美不美?
辩论分为“吐槽派”和“粉丝派”。

正方是吐槽派,就是不喜欢《登泰山记》,认为这篇文章不够美;反方是粉丝派,就是喜欢这篇文章,能get到它的美。

双方自由辩论,给出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正方辩手人多势众,他们的吐槽内容多为:《登泰山记》只有写景,没有写情,“无情无义”,而且没有人生哲理;就算是景物描写,也像是流水账,而且语言枯燥,不押韵、不好背等等。

相比之下,反方辩手则只有寥寥几人。

他们极力赞美姚鼎这篇文章的言约义丰之美。

“景物有重点描写,且画面感十足,令人震憾。

文章简单利落,令人回味无穷。

”是的,这次小辩论赛实际上是审美观的冲突与碰撞,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所以,我后面的授课重点就是带领学生们探索“桐城派”文章的清真雅洁之美,试着改变、充实一部分学生的审美观,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使他们一步步认可、欣赏“桐城”古文的简约之大美。

学生课后表示深受启发。

惨遭嫌弃的《登泰山记》终于华丽丽的扬眉吐气。

四、画出“我”的美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有两篇散文《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两篇文章都很美,且在作家背景、语言艺术等方面有共同点。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习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我的存在感,我设计的学生活动是这样的:
某杂志社打算编辑“散文名家名篇”专栏,因版面有限,《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只能保留一篇,你建议主编保留哪一篇?
学生们在认真思考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据此把他们分组。

保留《故都的秋》的同学为“郁组”,保留《荷塘月色》一文的同学为“清组”。

并且让他们离开自己原来的座位,重新调整,因相同的选择重新聚在一组。

我让他们互相认识,告诉他们,这个分组的依据就是“志同道合”,有相同的审美倾向,有更接近的性格、心理和品味。

学生们都感到亲切、好玩。

然后,我让他们小组内部自荐了小组长。

小组长带领组内成员共同完成这些任务:
(1)读:组内挑选1-2名组员解读精彩语段。

(2)说:组内挑选1名组员介绍作家及背景
(3)写:组内若干成员合作板书思维导图,可绘画。

(4)赏:组内若干组员互相交流赏析精彩句子。

在预习完课文之后,两个小组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活动。

他们分工合作、各显其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谁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谁都不是被埋没的。

他们像一群忙碌而又快活的小蜜蜂。

仅仅是一个十五分钟的大课间,当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左右两边像魔术一般被变出来的图文并茂的文章思维导图时,
我简直惊呆了。

看着学生们的表现,我的心中充满了惊喜与感动。

惊喜于他们的才能,感动于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

是的,每一个小脑袋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有待挖掘的宝藏,都有着无穷的潜能和力量。

只要我们能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和发挥的空间,他们就一定会大放异彩!
学生作品示例:
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常被比作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总是燃烧自已,照亮别人。

而我逐渐意识到,老师不必盲目地牺牲自我,学生也未必需要我们的牺牲。

相反,他们一直渴望被看见、被点燃。

当我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生命差异,当我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自我的意识,我们就点燃了一簇簇的小火苗,我们就会享有温暖的亮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