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期中复习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 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单元知识精梳 《百合花》 文学常识
散文体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这类小说情节散 文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 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平淡的描写中。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 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观照。
(1)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 “达”的体现。
单元知识精梳 《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学常识
文学史上习惯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古体诗”。 最古远的,当属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后经孔子编修成集的《诗经》,然后是战国 末年屈原等楚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骚体诗”(又名“楚辞”),屈原的《离骚》是其 代表;汉代出现了朝廷官署采集整理的“乐府民歌”,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诗人仿乐 府民歌而创作的“乐府诗”(分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类为,如《短歌行》 (曹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还创作有大量的四 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等诗,如《古诗十九首》《归园田居》(陶渊明)等。
单元知识精梳 《喜看稻菽千重浪》
文学常识——新闻
通讯与消息相比:
单元知识精梳 《喜看稻菽千重浪》 内容情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单元知识精梳 《喜看稻菽千重浪》 内容情感
《芣苢》《插秧歌》
《芣苢》全诗三章,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是不 断变化的,描写了妇女们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正是这种极为简单的 重章叠唱的歌谣形式,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将劳动者的喜悦心情表 达了出来。
单元知识精梳 要点指津
《芣苢》《插秧歌》
《插秧歌》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 有生活趣味;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 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 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单元知识精梳 《百合花》 文本知识
(1)内容梳理
单元知识精梳 《百合花》 文本知识
(1)内容梳理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 和“我”到包扎所去,后来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达了 对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的赞美。
单元知识精梳 《百合花》 文学常识
“散文体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 括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 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也恨、情与欲)、人性 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 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 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 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 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单元知识精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文本知识
“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明确: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
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单元知识精梳 《沁园春·长沙》 文学常识
(2)词牌名解读
据传,与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关。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 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 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后世泛 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单元知识精梳 《沁园春·长沙》 文本知识
上片——写景: (何时、何地、何景)
下片——叙事、抒情 (何人、何事、何情)
寒秋,湘江,橘子洲头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百侣曾游,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单元知识精梳 《沁园春·长沙》 文本知识
语文
高一年级(上)
期中复习
第一单元
单元知识概览
单元知识精梳 《沁园春·长沙》
文学常识
(1)“词”的知识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做“曲子”、“杂曲子”、“曲子词”, 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 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序是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 称为填词。
单元知识精梳 《哦,香雪》 文本知识
(1)内容梳理
单元知识精梳 《哦,香雪》 文本知识
(1)内容梳理
小说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的生动描摹,表现了山里姑娘的淳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 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这一角,写出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 痛苦与喜悦。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整个小说都是在以“我”的视角来观察,进而完成每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单元知识精梳 《百合花》 技巧总结
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抓住小说中队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的交代。 (2)从小说的情节入手 (3)从小说的环境入手 (4)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5)从人物间的关系、评价入手
单元知识精梳 《哦,香雪》 文本知识
(2)比较分析
第二单元
单元知识概览
单元知识精梳 《喜看稻菽千重浪》
文学常识——新闻
定义: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作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上,指消息。 主要特征: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构成要素: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 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单元知识精梳 要点指津
《芣苢》《插秧歌》
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 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 表现手法上:
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 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 景。
单元知识精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文本知识
单元知识精梳
《“探界者”— 钟扬》
文本知识
单元知识精梳
《“探界者”— 钟扬》
技巧总结
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1)抓关键句,理清线索; (2)提炼要素,概括事件; (3)品读细节,理解人物; (4)明确主旨,赏鉴特色。
单元知识精梳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文学常识
单元知识精梳 要点指津
《芣苢》《插秧歌》
思想主旨上: 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
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 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 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 动者的赞美。
单元知识精梳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内容结构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单元知识精梳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比较总结
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而读《归园田居 (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 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单元知识精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文本知识
(1)诗歌结构
单元知识精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文本知识
(2)理解情感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
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 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 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单元知识精梳
《芣苢》《插秧歌》
文学常识
(1)走近《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 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单元知识精梳 要点指津
单元知识精梳 《百合花》
文本知识
(2)人物形象总结
①通讯员形象 通讯员是一个天真纯洁,充满朝气,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质朴纯洁,不畏牺牲,舍己为人,
有着百合花一样美丽的心灵。 ②新媳妇形象
小说通过通讯员对新媳妇前后态度的变化,展现了新媳妇淳朴、美丽、羞涩、善良、高洁,像百合花一样 美丽的人性美。 ③小说中的“我”
第三单元
单元知识概览
单元知识精梳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文学常识
歌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 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 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 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单元知识精梳 《以工匠精神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②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③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④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单元知识精梳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内容结构
创新
专注
品质
精进
(1)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要求 (2)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3)工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4)践行工匠精神具备的主动探寻的精神 (5)工匠精神引导我们踏实前进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 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 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 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壮阔的秋景,生发出什么感慨?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见山川的壮阔美丽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
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词人思绪万端,百感交集。“问”又表达了 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的追问,表现了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