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阳光测评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阳光测评
初一语文
注意事项: 2023.12
1. 本试卷共9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认真填涂考试号。

3. 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 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20分)
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6分)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我们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

春天里花团锦cù①,美不胜收;夏季的雨热烈粗犷②,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秋天各种色彩都极富韵味,山上一片片的飞红,宛如落日余晖;冬天则把终年伫蓄的绿色全部奉献给可爱的水藻。

我们也接受了祟高的精神洗礼。

白求恩对人民极端热chén③的态度、海伦·凯勒顽强的意志令人折服;《动物笑谈》中看似怪dàn④不经,实则对动物们充满爱的举动令人感动;《狼》中智慧之人与狡黠之狼的交锋令人深思。

语文好比甘泉,灌溉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得到滋润。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分)
2.请在横线上默写恰当的古诗文、作者或篇名,使句子通顺完整。

(8分)
古诗文名句含情蕴理。

曹操在《观沧海》中借秋风中海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的阔大胸襟,“秋风萧瑟,(1)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秋天特有的晚景来渲染悲凉的气氛,“(2)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3)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借故园之菊表达诗人惜花思乡、感时伤乱之情,“遥怜故园菊,(5)_________”;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吟诵的“(6),”,使我们悟得新生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3. 综合性学习。

(6分)
七年级开展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摘自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你就其中A、B两处的病句给出修改意见。

(2分)
做文明人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A 通过“文明伴我行”这项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积极主动投身到文明创建中来,提升我们的文明素养。

“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B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措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以我们的实际行动诠释“文明”,共同创建平安、和谐而美丽的校园。

①给A句的修改意见:;
②B句应改为。

(2)为营造氛围,倡导文明,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3)学校印发《烟花爆竹禁放限放工作承诺书》,让你带回家给家长阅读,并在“承诺人”一栏签名。

而你的父亲连一眼都没看,就签了名。

此时你该如何得体地与父亲沟通?请将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2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50分)
4.阅读《西游记》时,小明同学发现孙悟空经常流泪,为此,他做了一些摘录:(5分)
摘录一: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A堕下泪来。

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远虑,故此烦恼。

”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摘录二: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

一见了。

……B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所摘录的这两处情节中,孙悟空都流泪了。

他分别为什么而流泪?(2分)
我们印象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

这两处流泪的情节是否和这个形象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3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6分)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仲春景象。

B.颔联“连三月”“绝四邻”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了春光无处不在。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2)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

(3分)
6.阅读文言文,完成7-10题(16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

蛇怒,退身出。

鼠故便捷,欻然②遁去。

蛇追不及而返。

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

鼠来嗅之,啾啾③如悼息,衔之而去。

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义鼠》
【注】①椒:花椒。

②欻(xū)然:快速的样子。

③啾啾:拟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

(4分)
①缀行甚远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然遥望不敢前④衔之而去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

(4)甲、乙两文分别塑造了“狼”和“鼠”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们持有怎样的态度?(4分)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完成11~13题。

(8分)
【材料一】“心中有爱,眼里有光”,5月25日,附中师生们翘首期待的心理健康节如期到来。

为了这个特别的节日,心育导航中心和志愿者们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心理健康节活动,同学们参与其中愉悦身心、舒缓压力、畅谈心声、探索自我,活动好评如潮。

高考、中考在即,在“心语新愿”教师论坛活动中,班主任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业成长的关键心理。

高三年级语文组张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认识自己,无惧考试”这一话题,她认为,学生害怕考试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不能正确认识考试,动辄将一次普通的学业检测与前途命运联系,总是想象自己考试失利后会失去所有,造成自身心理压力过大。

二是不能正确面对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考生唯恐考试失败无颜面对父母、老师的付出,担心老师、同学的负面评价,认为他们一定会对自己感到失望,会看低自己。

三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部分同学高估自己的能力,对考试成绩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应该能拿到更好的成绩”,一旦达不到又全盘否定此前的付出,无视自己曾经的成功案例,因而沮丧痛苦,
甚至恐惧崩溃,常见于成绩多数时候一般,偶尔考得很好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同学低估自己的能力,连续几次因考试失败所形成的对考试的恐惧与消极态度深入到潜意识里,引发自我暗示,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持自卑、怀疑态度,久而久之彻底否定自己,常见于一直以来成绩不错,偶尔一次考差之后就连续考差的学生。

【材料二】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概念图
图一图二
【材料三】常见的几种负性自动思维:
(1)灾难化思维:在你看来,只要发生一件负面事件,就表示失败会接踵而来,无休无止。

(2)过度泛化:你单单挑出一件负面细节反复回味,最后你眼中的整个现实世界都变得黑暗无光。

这就像一滴墨水染黑了一整杯水。

(3)心理揣测:你喜欢用消极的理解方式贸然去揣测和下结论,即使没有确切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也如此。

如果发现他人的行为不尽如人意,你就认为是针对你的,对此你也懒得去查证。

在你看来,它就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4)夸大和贬损:对于你的错误或他人的成就等方面,你往往会夸大它们的重要性。

但对于你的优点或他人的缺点等方面,你又会不理智地将它们缩小,把它们看得微不足道。

(5)情绪化推理:你们把自己的一些主观感觉变成关于自己的事实,“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我是个失败者”。

这种思维愈演愈烈,可能会让人绝望,然后我们就会以一种绝望的心态行事。

(6)“永远不够好”的评论:你习惯于用“我应该擅长这个”和“我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来鞭策自己,这类宣言给自己和他人设立了不合理的期望。

这样,我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失败上”拥有这样思维的人通常对自己有严格的期望、制定了不现实的规则,并且不允许自己失败。

这种句式带来的情绪后果就是内疚。

当你把“应该”句式强加于他人时,你还会产生愤怒、沮丧甚至仇恨的情绪。

(7)乱贴标签:这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

此时,你不再描述自己的错误,而是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我是个废物”。

如果有人使你苦恼,你又会给他贴上消极的标签:“他真是个讨厌鬼”。

乱贴标签指的是用高度情绪化、充满感彩的语言来描述事物。

(8)罪责归己:即使某些外界消极事件你根本不需要负责,但你却认为自己是罪魁祸首。

(选自《简书阳兰情绪管理》,有删改)
【材料四】改变孩子思维的三个P原则:
三个P代表坚持(persistence)耐心(patience)和劝导(persuasion)。

坚持坚持并不是唠叨。

它意味着保持冷静和不放弃。

人们很容易放弃,但完成一次蜕变往往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从长远来看,你的孩子会意识到你在那里,并没有放弃他们。

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如果你能灵活处理,你的青春期孩子的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平静下来。

这意味着,你应该有长远的眼光。

耐心我明白,你的家里有一大包情绪荷尔蒙在上蹿下跳,想要保持冷静是很困难的。

尽管如此,你首先要确保不会被易冲动的青少年卷入
没完没了的争吵中。

这不是好的亲子关系。

这样对双方都不好,除了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冷静而目标明确地处理这件事,可能会比吼叫、羞辱孩子、迫使他们招供更能阻止事情的发生。

劝导事实上,改变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很像老话讲的“牵马过河”。

你不能像某些专业的催眠师那样,暂时扭转青少年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你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地为他们展示,还存在着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供选择。

然后,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给孩子做参考,希望他们会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摘自《来自星星的孩子》)
(1)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老师认为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只表现为学生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压力水平与表现水平之间是倒U型的曲线关系。

C.“我这次考试都没有及格,我什么都不行!”属于“罪责归己”的负性自动思维。

D.以上几则材料探讨了关于考试压力和负面思维的话题,其中重点分析了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的问题。

(2)请根据材料二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两幅概念图,分别得出结论,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图一:
图二:
(3)请结合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学生害怕考试的原因中暗含哪些“负性自动思维”。

(3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

(15分)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①在墙脚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于父亲的玳瑁的怀念。

②玳瑁是从我姊姊家里带来的,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

③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的叫了起来。

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

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⑦“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

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

“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

”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⑧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⑨“哪,在这里了。

”父亲说。

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
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

”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⑩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

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

它的脚不肯触着桌。

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

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

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

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

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

但每当父亲有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

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

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

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

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

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

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

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到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

而我呢,已经迟了。

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已一月多了。

玳瑁应该很健康吧?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

(选自《鲁彦精品文集》,有删改)
(1)本文叙述了“玳瑁”哪几件小事,请简要概括。

(3分)(2)从词语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3分)
每当父亲有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

(3)第段中写道“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我”为什么会这样觉得?(4分)(4)郑振铎在《猫》一文结尾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本文结尾写道“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

他们对猫分别产生了“永不养”“希望能再见”的态度,其各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第三部分写作表达 (60分)
9.根据下面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60分)
天真无邪的童年已走远,我们带着憧憬和梦想,步入了初中青春的课
堂。

在这里,我们抛弃了童年的稚气,理解了大人的苦口婆心,变得成熟,变得有责任,因为我们知道,在成长的路上,只有勇敢前行,才能欣赏前方更美的风景。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勇敢前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⑤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吴江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阳光测评
初一语文参考答案 2023.12
1.(1)(4分)①簇② guǎng ③忱④诞
(2)(2分)伫改成贮;祟改成崇
2.(8分)(1)洪波涌起(2)枯藤老树昏鸦;(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岑参(5)应傍战场开(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1)(2分) A:删去“通过”或“使”;B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优化措施。

(2)(2分)示例:爱心是明媚的阳光,文明是和煦的春风。

(3)(2分)示例:爸爸,您不是经常教育我们要信守承诺吗?为了兑现您的承诺,您在“承诺人”一栏签字前得熟知禁限放烟花爆竹的有关规定呀。

请您抽点时间认真阅读一遍,好吗?
4.(1)(2分)A:因虑及生死无常而流泪;B:因师父将他赶回花果山而流泪。

(2)(3分)不矛盾。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意近即可)。

第一次哭表达出了孙悟空对人生的思考(担心死亡);第二次哭表现出了他因被冤枉而被驱逐的痛心(对唐僧的不舍)。

5.(1)(3分)D
(2)(3分)示例:“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鱼以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鱼在水中嬉戏,仿佛感知到春天已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沉醉山水的轻松愉悦之情。

6. (1)(4分)①连接,紧跟②从通道③上前④离开
(2)(2分)蛇入则来 / 蛇出则往 / 如是者久
(3)(6分)①(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人的。

②其中另一只老鼠眼睛瞪得像花椒一样,好像非常愤恨恼怒。

(4分)示例:甲文中的狼狡诈贪婪又自作聪明,作者对其是鄙视与嘲讽的;乙文中的鼠聪明机智、有情有义,作者对其是钦佩与赞美的。

(1)(3分)B
(2分)图一:对于相同任务,随着压力水平增长,表现水平会逐渐上升至峰值,然后不断下跌;图二:对于难度不同的任务而言,难度越高的任务表现水平越差,其峰值所对应的压力水平也越低。

(3分)“灾难化思维”与“情绪化推理”,想象自己一次考试失利后会失去所有;“心理揣测”与“过度泛化”,认为考试失利后会被他人彻底贬低;“乱贴标签”与“永远不够好的评论”,考好或考糟之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1)(3分)玳瑁看到我们有些生疏与惧怯;玳瑁受鱼腥引诱却不上桌;玳瑁在父亲进出门时又迎又送;玳瑁游走外面,父亲一叫马上回来;玳瑁在父亲病危时悲鸣。

(2)(3分)运用“溜”“绕”“转”“跟”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玳瑁对父亲亲昵、依赖的情态,表现了玳瑁与父亲的感情深厚。

(3)(4分)因为老人年纪大了正需要后辈陪伴,但儿孙都不在身边,所以玳瑁代替了儿孙陪伴父亲,给了老人一些快乐和安慰,也表现了“我”对没能多陪伴老人的一种愧疚之情。

(4)(5分)《猫》中“我”是因为自己妄下断语(主观臆断),冤枉并责打了猫,当认识到自己错误时又无法补救,猫死后十分难过,再看见猫内心就会自责愧疚,所以“我家永不养猫”;本文中的玳瑁与父亲感情深厚,父亲去世后,与之记忆相关的玳瑁对于“我”是感情上的寄托(心灵上的慰藉),所以“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

9.(60分)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