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6960_4-1995拖拉机术语_行走系.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拖拉机术语行走系
GB/T 6960.4-1995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4批准 1996-06-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拖拉机行走系的术语、定义和对应的英文名称。
本标准适用于拖拉机。
2 术语
2.1 行走系及机架分类
2.1.1 行走系running gears(undercarriages)
支承机体,保证拖拉机行驶及发挥出牵引力的全套装置。
2.1.2 轮式行走系running gears of wheeled tractor
通过车轮滚动使拖拉机运动的行走系。
2.1.3 履带行走系undercarriages of tracklaying tractor
通过卷绕循环铺放的履带使拖拉机运动的行走系。
2.1.3.1 整体台车履带行走系undercarriages with entire bogie of tracklaying tractor
具有整体台车的履带行走系。
2.1.3.2 平衡台车履带行走系undercarriages with equalizing bogie of tracklaying tractor
具有平衡台车的履带行走系。
2.1.3.3 独立台车履带行走系undercarriages with independent bogie tracklaying tractor
具有独立台车的履带行走系。
2.1.4 机架frame
由纵横梁和(或)部件壳体连接组成的构件,其上可安装、连接各部件,使拖拉机构成一整体。
2.1.4.1 全架frame
全部由纵横梁组成的机架。
2.1.4.2 无架frameless
全部由各部件壳体连联接组成的机架。
2.1.4.3 半架semi- frame
由纵横梁和部件壳体连接组成的机架。
2.1.4.4 铰接架aticulated frame
由前、后两段机架铰接组成的机架。
2.2 轮式行走装置
2.2.1 前轴front axle
用于安装前轮并支承拖拉机前部的构件。
2.2.1.1 伸缩套管式前轴telescopic front axle
由管式前梁套接前梁臂构成的可调整轮距式前轴。
2.2.1.2 可调板梁式前轴adjustable beam front axle
由矩形、工字形等实心断面前梁和前梁臂搭接构成的可调整轮距式前轴。
2.2.1.3 固定轮距式前轴fixed tread front axle
前轮轮距不可调整的前轴。
2.2.2 车轮wheel
装在车轴上支撑机体,旋转行驶的组件。
2.2.2.1 前轮front wheel
位于拖拉机前部的车轮。
2.2.2.2 后轮rear wheel
位于拖拉机后部的车轮。
2.2.2.3 导向轮steering wheel
用于控制拖拉机行驶方向的车轮。
2.2.2.4 驱动轮driving wheel
用于驱动拖拉机行驶的车轮。
2.2.2.5 水田轮paddy wheel
专用于水田作业的驱动轮
2.2.2.6 双排驱动轮dual driving wheel
在拖拉机每侧驱动轴上并装两个驱动轮
2.3 履带拖拉机悬架和行走装置
2.3.1 悬架suspension
使支重轮(组)与机架连接并传递机体重力的构件。
2.3.1.1 刚性悬架rigid suspension
机体重力通过刚性元件传递的悬架。
2.3.1.2 弹性悬架elastic suspension
机体全部重力通过弹性元件传递的悬架。
2.3.1.3 半刚性悬架semi-rigid suspension
机体部分重力通过刚性元件部分重力通过刚性元件传递的悬架。
2.3.2 履带行走装置endless track installation
装在机架或整体台车架上,支承机体,使履带循环转动行驶及发挥出牵引力的全套机构。
2.3.2.1 台车bogie
支重轮组或支重轮与悬架的组合体。
2.3.2.1.1 整体台车entire bogie
由一侧支重轮刚性联结组成的台车。
2.3.2.1.2 平衡台车equalizing bogie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支重轮彼此用平衡臂联结的台车。
2.3.2.1.3 独立台车架independent bogie
由支重轮与各自的弹性元件组成的台车。
2.3.2.2 履带track
能循环卷绕的环形带,并形成无限长移动轨道。
2.3.2.2.1 金属履带metal track
全部由金属零件组成的履带。
2.3.2.2.2 整体式履带entire track
整体铸造履带板组成的履带。
2.3.2.2.3 组合式履带sectional track
由履轨、履板和销套组成的履带。
2.3.2.2.4 橡胶-金属履带rubber-metal track
由金属履带板和橡胶连接件所组成的履带。
2.3.2.2.5 橡胶履带rubber track
由整条橡胶带构成的履带。
2.3.3 支重轮support roller
支承机体,在履带轨道上旋转行驶的轮子。
2.3.4 张紧缓冲装置tensioner
具有调整履带张紧力和缓冲性能的装置。
2.3.4.1 导向(张紧)轮track(tension)idler
张紧履带,承受行走时履带所受冲击力,保证引导履带卷绕方向的轮子。
2.3.5 驱动轮driving sprockt
通过卷绕履带驱动拖拉机的轮子。
2.3.5.1 节齿式啮合tooth mesh
由位于履带板铰链中间的齿和驱动链轮上的齿槽啮合。
2.3.5.2 节销式啮合linkpin mesh
由履带板铰链中间的齿销和驱动链轮上的轮齿啮合。
2.3.6 托轮carrier roller
托住履带,防止履带下垂量过大的轮子。
2.4 行走系性能参数
2.4.1 接地面积contact area
车轮或履带行走装置与地面接触部分的面积。
2.4.2 附着载荷adhesion weight
驱动轮或履带行走装置对地面的垂直载荷。
2.4.3 平均接地压力average contact pressure
车轮或履带行走装置的垂直载荷与接地面积之比。
2.4.4 下陷量sinkage
车轮或履带行走装置的最低点(不计抓上齿部分)与未被压过的地面间的垂直距离。
2.4.5 附着力adhesion force
驱动轮或履带行走装置在一定的垂直载荷和地面条件下所能发挥的最大驱动力。
2.4.6 附着系数coefficient of adhesion
附着力与附着载荷之比。
2.4.7 动力半径dynamic radius
作用于驱动轮上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全部反作用力合力作用线到驱动轮中心的距离。
2.4.8 驱动力gross tractive force
驱动轮或履带行走装置驱动时,在地面上产生的与行驶方向相同的力,其值为驱动转矩除以动力半径。
2.4.9 滚动阻力rolling resistance
车轮或履带行走装置滚动时,克服地面变形及行走装置内部摩擦等引起的与行驶方向相反的力。
2.4.10 滚动阻力系数coefficient of rolling resistance
车轮或履带行走装置滚动时的滚动阻力与其对地面垂直载荷之比。
2.4.11 滑转率slip
驱动轮或履带行走装置在驱动力为零时的理论速度与有驱动力时的实际速度之差与理论速度之比。
2.4.12 行走效率efficiency for running gears (undercarriages)
行走系的效率指标(ηs)。
式中:F f——滚动阻力;
F q——驱动力;
δ——滑转率。
2.4.13 静力半径static loaded radius
车轮在静止垂直载荷下,轮轴轴心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2.4.14 滚动半径rolling radius
车轮滚动一周所行驶距离与2π之比。
2.4.15 前轴摆角oscillative angle of front axle
前轴从水平位置摆动到限位时的转角。
2.4.16 前轮外倾角camber
前轮中心面与铅垂线间的夹角。
2.4.17 立轴内倾角king pin inclination
立轴轴线在垂直于支承面和纵向中心面的平面上的投影与支承面垂线间的夹角。
2.4.18 立轴后倾角caster
立轴轴线在纵向中心面上的投影与支承面垂线间的夹角。
2.4.19 前束toe in
在前轮中心高度上测得的左右轮胎面中心线间,后、前尺寸之差。
2.4.20 前轮摆振shimmy of front wheel
拖拉机直线行驶时,前轮的横向摆动现象。
2.4.21 履带张紧力tensioning force
由履带张紧装置施加于履带的张力。
2.4.22 履带前倾角approach angle of track
前部履带下方与支承面间的夹角。
2.4.23 履带后倾角trim angle of track
后部履带下方与支承面间的夹角。
2.4.24 驱动轮节距drive sprocket pitch
驱动链轮相邻啮合齿在节圆上的弦长。
2.4.25 履带节距track pitch
两相邻履带销孔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2.4.26 履带接地长度ground contact length of track
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长度。
2.4.27 履带下垂量sag of chain track
在两轮(托轮、导向轮、驱动轮)上的履带的最大下垂距离。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