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与《游山西村》对比阅读

莫州镇中学王丽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初步了解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法。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学习点与难点】

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课时:1课时教具:课件

【学习方式】

1.点拨、挖掘、探究的方式。

2.圈点赏析法,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首记游诗,《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游山西村》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字来承载,把握文字组合的张力,是读诗赏诗的抓手。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七年级的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数量很少,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直接入题,明确课堂目标。

通过对比阅读《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学习阅读记游诗歌的方法。

二、背景资料

《登飞来峰》: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这首初涉宦海之作。

《游山西村》: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背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登飞来峰》

1.诗歌由“登”字生发所有的所见所感。

2.绝句表达方式的分析

明确: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抒情、议论)

3.抓住事物特征赏析

学生思考赏析“千寻”的作用:“千寻”一词写出了飞来峰“高”的特点。

4.抒情句的理解

明确抓住关键词体会:

“不畏”是全诗的主旨情感所在。“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

5.联系实际,思考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困扰,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6.小结

写景(飞来峰)——特点(高)——情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记游诗歌要从记游的景物开始,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点,结合写作背景和景物特点思考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四、自主学习《游山西村》

1.诗歌由“游”字生发作者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感。

2.复习律诗的四联,请学生分别读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游”的地点,内容分析

讨论后明确:首联:农家——足——热情好客;颔联:村外——山水柳花——优美;颈联:村内——春社会——民风淳朴。

4.尾联的理解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的留恋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5.名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内容: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总结归纳: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五、总结

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我们总结一下记游诗歌的阅读方法:了解背景(生发情感的基础)——品读景物描写(抓住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把握主旨句(理解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