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
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右集》,本文选自《嘉右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主题思想】
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习题及答案】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苏洵(1009—1066),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家。
②【赂秦】。
赂,。
③【或曰】。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④【互丧】。
互,。
⑤【率】。
⑥【完】。
⑦【以攻取】。
⑧【厥(jué)先祖父】。
厥,。
先,。
祖父,。
⑨【暴(pù)霜露】。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⑩【举以予人】。
⑪【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愈,。
⑫【判】。
⑬【至于】。
⑭【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⑮【此言得之】。
⑯【迁灭】。
⑰【与嬴】。
与,。
嬴,秦王的姓。
⑱【始有远略】。
⑲【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始,。
速,。
⑳【李牧】。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㉑【洎(jì)】。
㉒【向使】。
㉓【三国】。
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㉔【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理,。
㉕【较】。
㉖【积威】。
㉗【劫】。
㉘【为(wéi)国者】。
㉙【下】。
㉚【从】。
㉛【故事】。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⑤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⑧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⑩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⑪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⑫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⑬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课内简答题:
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
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3、分析苏洵这篇政论文的论点?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①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
②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③《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④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⑤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⑥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⑦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⑧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⑨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
⑩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五、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暴霜露,斩荆棘:②暴秦之欲无厌: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当与秦相较。
:
2、分析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思厥先祖父
....:
②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③可谓智力
....孤危:
④后秦击赵者再..: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⑥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⑧其实
....百倍:
⑨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
⑩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
⑪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⑫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⑬小.则获邑,:
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⑮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⑰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⑱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⑲以事.秦之心:
⑳礼.天下之奇才:㉑并力西向:
㉒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一词多义:
为: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④为国者:
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战之外,: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④以地事秦,:
⑤洎牧以谗诛,:
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⑧以事秦之心,:
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⑩苟以天下之大::
而:
①赂秦而力亏,:
②战败而亡,: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二败而三胜。
:
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⑧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⑨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⑩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其:
①能守其土。
: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④其势弱于秦,:
之: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
②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③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④苟以天下之大,:
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亡:
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向: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②并力西向:
犹: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②良将犹在:
始: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②始速祸焉:
终:
①终继五国迁灭: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兵:
①斯用兵之效也:
②非兵不利: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4、文言句式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洎牧以谗诛: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⑤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⑦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⑧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⑨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⑩(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⑪赵尝五战于秦:⑫苟以天下之大:
六、选择题: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率.赂秦耶(shuài)
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D.如弃草芥
..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
..,暴霜露,斩荆棘
..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③至于
..孤危
..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
..百倍..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C.至于
..颠覆,理固亦然。
D.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两次
B.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始:起初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吝惜
11、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1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
..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下列对“以”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相继。
B.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区别,分辨。
D.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视之不甚惜
.. B.子孙
C.至于颠覆
..
..,理固宜然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运数
2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以礼相待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道义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2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
C.斯用兵之.效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6、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
..,良将犹在
..之理 D.刺客不行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②洎牧以.谗诛
A.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不同
B.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也相同
C.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相同
D.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
2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9、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30、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 )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
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维艰。
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
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3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
醒。
3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33、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了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为主,又杂以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3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
“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
辨奸论
[宋]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
”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浮沉。
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
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②,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
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孰知其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嘉祐集笺注》,有改动) 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
②慝(tè):邪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润:滋润。
B.亦容.有未必然也容:或许。
C.身履.夷、齐之行履:实行。
D.而济.其未形之患济:掩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