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山小学见习报告——关于教师课堂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翠屏山小学见习报告
——浅谈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对课堂的作用
(10小教3班10150306 陈华)
2011年12月5日,我们来到了翠屏山小学,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见习。

这一次,我们见习的主题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在上一次“察校园建筑”的见习后,我们对见习的热情更为高涨。

我们希望能在见习后了解到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类,观察方法,统计,分析等知识,利用这次经历来储备我们未来岗位的各种需求。

在见习之前,我事先独立了解了各种教学行为分析的维度。

而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和合理的观察实例,我自制了简单的观察表,按照合理维度设臵观察点。

在观察点的设臵中,我学习到了一些知识。

下面做一下简单的分享。

首先,我所确定的观察点都可观察的现象。

观察点的品质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

当然,观察只能得到行为表象。

我们很难真的观察到学生、教师头脑里的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能通过观察得到的东西只有诸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作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

因此,我的观察表设臵都是依据此展开的。

除此之外,我认识到,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1所以我的表格还是设臵了我对观察得到的事物的评价。

其次,我们要根据我们此次见习的目的以及上课教师的需要确定观察点。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就不同。

”○2但,在我的实际观察中发现,我(即观察者)和授课老师(被观察者)的需求其实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课后,我和老师的沟通就尤为重要,我也在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之后,重新考虑与研究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观察——反思——改进”的行为链条进行了我的见习观察。

在准备好了观察工具后,我们的见习就正式开始了。

在一周的学习、观察中,我得到了一系列相关数据,我也通过整理分析得到了一些简单的关于教学行为的知识。

下面,我将分主题给出我的观察表的分析信息。

(一)课堂口头语言(讲述)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在这一项的观察中,我感到十分庆幸的是,翠小正在进行一场江宁区小学的数学赛课。

我们听了四堂不同老师讲授的《认识分数》。

通过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的讲授过程,我观察记录了数学课课堂口头语言行为的一些数据。

(详情见表一)
简单介绍下观察基信息。

我们观察的地点都是在翠屏山小学的演播室,因此孩子们的桌椅统一都是摆放成秧田式。

授课教师共有四位,此处我分别记为1(男),2(女),3(女),4(男),上课的内容的是三年级的《认识分数》。

观察记录数据表明,课堂上口头用语中,教学口语与教育口语的比例接近一比一(135:139)。

由此我认为,在课堂口头语言的使用里,不仅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讲授,也要照顾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而,在导入语的观察中,我发现,四位老师同样都用了“郊游”这一情景导入的模式,虽然易于小孩子的理解,但是看得出来都是课标要求的,所以个人认为缺乏了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我发现男女老师在对学生问题解决是说服还是启迪上有所差异,(女26:男15)明显女老师偏向于使用说服用语,并且使用的较多;而男老师习惯使用启迪用语,而学生理解后,并不用解释太多,所以我认为连贯了课堂。

同时我发现,现在老师上表扬多于批评(72:11),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师在教学模式上的改变。

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的教学建立与教鞭和单调重复。

所以我认为,学会用表扬用语对课堂,学生学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结来说,不管老师在教学过程使用什么类型语言,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融会贯通,所以,我还简单观察了学生的反应。

发现学生对积极的,快乐的,表扬的语言反应比较快,比较多。

(二)课堂书面语言(板书)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在观察小学主要几个科目(数学、语文、英语)的板书使用中,首先发现的是,老师如果是在讲授课程内容,则板书规范且
字迹较为清晰,相反,如果是习题课,老师就显得随意很多。

而板书的丰富度,我发现语文和英语课堂更为丰富多彩。

由于现在教学借助更多的是多媒体,所以旧时的挂图、贴纸使用就相对较少,但是通过老师的使用,我发现,挂图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强于多媒体。

我推测,是因为ppt观看是,受背景和老师播放速度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认真观察一幅与课外图片。

如果分学科统计,数学课在使用教具(各种尺子使用了13次)上更为频繁,当然这和课程内容(课题)有关;语文课则更重视汉字书写(规范所占比例为50%);英语课注重对板书的文字的认知。

总之,根据不同科目的要求与重点,板书的设计各有特点,但是也有它共同的特性,如标题一定要规范书写,居于黑板中央等。

而这些,不论是共同的,还是由差异的,更坚定了我要好好学习粉笔的信心。

只有更好的掌握基本功,才能掌控黑板这一方天地。

(三)课题声像呈现(多媒体)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现在的教室,绝大多数都配备了多媒体硬件。

而老师熟练使用这些硬件给课程带来很多便利,也是学生更能投入课堂,理解课题。

而老师在制作软件上是主体。

现在的课件类型主要有:Authorware、powerpoint(ppt)和配套光盘的动画,视频等。

而在我观察中,ppt占据主要地位,使用配套光盘较少,而使用Authorware几乎没有,观察所得比例为5:1:0。

在使用ppt 的几堂课里也有几个异同点,我觉得对自己以后教学有用。

首先,ppt制作上有些注意的地方,且该问题出现频率较高:1.图片背景多数来自课文,而课文图片多数颜色较为鲜艳,这就带来添加文本时候,会有字迹看不清的情况。

2.由于课文较长,有些老师就在同一张幻灯片添加了很多文字,每个字体都很小,后排的小朋友看的很吃力。

3.有一堂课,老师使用了动漫角色,最后发现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喜洋洋吸引走了。

4.添加的音乐声音太小,(喇叭质量不好)小朋友没听到重点。

所以我觉得老师亲自朗读比较好。

其次,是选择插入视频或动画的课件得到了很多孩子的喜爱,但是我发现,这样的设计放在课堂快结束比较好,因为小朋友注意力过度分散就再难自然回收,非得“严肃”对待才可以了。

最后,ppt之间的联系强度也决定了这堂课使用ppt 的成功
与否。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每一页ppt都有很强的递进关系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拓展。

而这一个方面,数学课件体现似乎更明显。

对比过几节课的ppt的使用,总结了的心得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老师准备一堂课不仅仅是ppt的准备,如何设计板书,如何设计导入语都是很重要的,而很多人说讲台是舞台,而老师要作为一个演员用表演感染观众(学生),因此,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教师教学行为——体态语。

(四)课堂动作呈现(体态语)观察与分析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在语言尚未发展的时候,人们更多使用一种非语言——其中也包括我们要说的体态语。

我觉得就算时至今日,非语言交流对我们的意义也很重大:当我们牙牙学语,妈妈用“抚摸”安慰我们,鼓励我们;当我们在吵闹的地方交流,眼神和肢体动作让我们交谈无障碍,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只有35%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而剩下的65%是由非语言语传递的。


“关世杰先生在《跨文化交流学》中把人体语分为了8个小类,包括:面部语言语、眼神语、手势语、体态语、接触语、副言语、气味语、相貌服饰语”,我们要讨论观察的体态语正式其中之一,在我自己观察之后总结了几个常用的体态语:头势(点头:表示肯定、强调。

摇头:否定。

)手势(摆手:不正确。

把手往下按:表示不看书;指学生:表示请学生回答问题或复述;指书:表示看或是提醒注意;用手势打节拍手向上挥:一起读)还有一些面部表情(微笑:情感上的肯定或否定。


而经过我自己的数据表明。

老师使用体态语的频率很高,有明显意义的动作我共记录到254个,其中用于表达情感的动作占到31.1%,代替语言表达所占比例也很高。

而不同动作,学生对其反应也各有不同。

比如说,学生对老师的表露性动作反应较为明显,即,当老师仅用眼神示意时,学生能很快意会并安静下来。

我此我认为不同体态语之间的功能各有不同,只有掌握其中的意义,并正确使用才能保证课堂的正常有序进行。

(五)课堂问答(教师提问)与讨论(教师干预)观察分析我觉得提问时老师必须具备的一项行为能力之一。

且是很重要的一个。

从我的数据我发现几个特点。

一、低年级老师提问
多是记忆性问题,(借着不断的重复来加深、巩固孩子的记忆力。

占比例为37.6%)和常规管理性问题(占比例35.6%)。

二、老师在挑选回答问题是,还是按照常规的“提问后叫举手的人回答”,这样的问答,给了学生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思维准备。

但是也有情况是,课堂出现走神的孩子,老师通过提问后,挑选没举手的孩子回答来使孩子集中注意力。

三、现在的老师在理答的时候,越来越避免消极的,批评的言语,从记录的数据可以发现,鼓励性质的理答占据比例67.3%。

与提问形式对比,讨论模式的出现让课堂的形式更为活泼。

但是由于学生人数,教师面积,桌椅摆放等的限制,观察到的互动还是多以师生互动为主,老师调控干预讨论也比较能让场面更为有序。

这种互动模式,让我感觉课堂的活力和学生的主动思考的“天马行空”之妙。

总之,我可以感觉到,不论是提问还是讨论,老师如何选择自己的角色很重要,是作为裁判?还是作为参赛选手?而,还有一个数据,能发现,现如今,老师的角色定位,更多的不是裁判而是一名矫正,帮助者。

下面我就表扬与批评行为进行浅显分析。

(六)课堂表扬与批评行为观察与分析
总体来说,表扬行为还是比批评更为明显。

但是在实际的观察记录中,我还发现,不同学科的表扬行为次数也不大一样。

首先,在我参与的几节英语课的课堂中,我发现老师表扬行为几乎是其他学科的一半,老师使用:“Good”“Nice”“Very good”“Perfect!”等表扬的语言占据了课堂。

学生每一次回答,开口都能得到老师表扬。

我觉得这与课堂的基调有关,因为小学英语的要求并不高,所以老师多以鼓励学生大胆说为主,而不是书写、阅读、理解等其他难度较大情况。

再说数学课,数学课上的表扬就很贫乏了,多数是:“对!”“好”、“很好”等简单表扬。

而且都是对问题解决而给出的表扬。

但是这就带来一些问题,如果学生无法给出正确答案,为了及时帮助梳理知识内容,给出的都是以纠正为主非表扬行为。

但是,数学课上也并非没有办法用积极,正面的行为纠正孩子。

如,在一堂习题课上,老师选择不回答对错,而是使用:“你同意吗?”来征集其他孩子的建议,然后,如果答错了,就
会说:“你回答的不错,但是还是要完善”等话。

让学生感觉到不是错了,而是不到位。

所以,积极的,表扬的行为也能达到纠正的效果。

但是要讲究技巧。

相反的,批评反而不一定能达到及时纠正的效果。

观察发现,如果孩子回答问题错误收到批评,她再次举手的几率就会低很多。

其他孩子也会受到情绪影响,课堂气氛就会因此降低许多。

简单分析了几项观察得到的数据,我收获许多,特别感受到了在课堂上,教师各种行为对课程的影响与作用。

不得不感叹,小学课堂,一堂课短短40分钟,却包含了老师的智慧与教学行为的魅力。

因为分析,我更期待上讲台的那天了,而我相信,这些数据,这些分析,这些教学行为的作用都会给我未来的执教带来一定的用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