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认真品味⼀部名著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起来写⼀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1
纵观朱光潜先⽣的《谈美》,⼤致分为了三个板块,其⼀是谈对美的欣赏,其⼆是讲美的创造,最后引申到了⼈⽣的艺术化,朱光潜先⽣本⼈也认为这是他⾃⼰最重要的理论。

这本书看完后,对⼈⽣与艺术,⾃⼰与美有了⾃⼰的感悟。

书中开篇就解释了谈美的原因,“要求⼈⼼净化,先要求⼈⽣美化。

”“⼈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世的事业”,要做到“免俗”。

⽽探讨现如今美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有⼀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现代美学的美育,美学可以把⼈的存在纳⼊形式表达的⽅法,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让⼈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对⼈⽣的的深层把握。

以我所学,美育能够成为可能的基础,是因为艺术主要就是负担⼈的感性认知以及美感意识的⽔平的职责。

⽽审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才能摆脱⽣命的慵常性,复苏被现实⿇痹的感知,重新领悟到⽣命的真谛。

⽽现在的社会是⼀个被技术统治的时代,艺术成为了消费⽂化的⼀部分,在这种⼤潮⾥,唯有通过美育获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对美的欣赏上,⾸先是态度问题,对⼀颗古松不同的⾝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何种感悟都是带有个⼈的主观,这也体现出艺术与⼈⽣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分主观的成分。

”引出⼀个显⽽易见的道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仔细观察⽣活,确是如此,⽣活中极平常的东西都带有我们⾃⼰的主观意识,看到公寓旁边与楼齐⾼的参天⼤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当我⽤审美的观点去看待它,它⼜是那么的特别。

站在树底下观之,只觉望不到树尖,树⼲上都是风霜的痕迹,凹凸不平,却带有⼀种古朴美;有次站在楼顶观之,别有⼀番景象,居⾼临下,它是那么的孤⽴,独树⼀帜,显⽰出傲然挺⽴之感,不畏寒冬,⼼中不觉对此敬佩。

当时正值我背书背的很烦闷,忽觉树都能如此不畏环境的艰难,何况⼈呢。

我想这就是审美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体验。

艺术与实际⼈⽣也是有距离的,⽽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他说“美和实际⼈⽣有⼀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本来就是弥补⼈⽣和⾃然缺陷的。

”在许多⽂学作品中,本来现实的结局完满的,⽽改写成⽂学作品后,去掉了完美,给了他⼀个不完美的结局,这就在于这样使得悲剧更深⼊⼈⼼,能够起到更⼤的艺术效果。

我们感悟艺术作品的时候,也要记得这个适当的距离,书中的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往往戴⾯具,穿⾼跟鞋,表演时的声调不像平常,这都体现距离。

⽽这个是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远变成⽆法理解,⽽太近则不像是艺术。

所以朱光潜先⽣说“⼀般⼈不能把切⾝的经验放在⼀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要以主观的参与者退变为客观的观赏者。

朱光潜先⽣也谈到了⼏点对许多⼈对美感的误解。

美学不是享乐主义,⽽这个享乐指的是快感,我们欣赏⼀件作品时候的快感,愉悦之感,并不就是美感。

“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美感与实⽤活动⽆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

”这个也解释了我⼼中的的疑问,对于⼀件事物的喜欢,并不能说明这个事物是美的,正如“实验美学”的⼈做的实验,问受验者喜欢哪些颜⾊、条纹,⽽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每个⼈都不尽相同,不能以⼤多数认为⽽断定它是美的。

另⼀个误解是联想带来的就是美,“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每个⼈的知识⽔平不尽相同,看到⼀件事物的联想也不会相同,看到⼀件事物的联想只是持有实际⼈的态度,在它的艺术本⾝以外去求它的价值,这显然是不对的。

最后,考证和批评也不是对美的欣赏。

当你看到⼀件⽂学作品,探析作者的⼀切,透析写作缘由,社会背景等,这可能会在⽆意之中磨灭了美。

“遇到⽂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

”或许对待作品,我们应该不掺加杂质,以本真之⼼去看待,这样也能更好地阅读作品,得到其中的真谛。

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谈到“⼤⼈者不失其⾚⼦之⼼”,艺术游戏说。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理活动。

”我觉得这在⼀定程度上把艺术变得更加具体化。

游戏和艺术⼀样是把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个具体的情境。

也是⼀种“想当然⽿”的勾当,游戏也带有移情作作⽤,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灵,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这可能是受到席勒认为⼈有⼀种游戏冲动,这是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冲动。

但是有浓厚的“乌托邦”⾊彩。

同时,也使艺术成为⼀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具,承担了太多的“说教”功能和“神圣”⾊彩,弱化了游戏的实践性、对话性和⾮功利性等。

总之,我认为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提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分正确。

以前看过⼀段话说,读书有什么⽤,还不如拿读书的钱出去旅⾏,古有“读万卷书,不如⾏万⾥路”。

接着就有⼈回复说,你不读书,即使⾏了万⾥路也只是⼀个邮差。

说的不⽆道理,⼼中没有知识的储备,更不会说对美有任何感悟。

现在的我们,应该打好基础,多充实⾃⼰,不管是知识上,还是能⼒上。

正如书中所说,灵感是突如其来,出于作者⾃⼰意料之外的,是不由⾃主的、突如其来的。

“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

⼈只要留⼼,处处都是学问。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观察⽣活,也就是对美的欣赏上说的有⼀双审美的眼睛。

要留⼼观察⽣活,对⽣活中的事物要有⾃⼰的见解和思考。

最后朱光潜先⽣说道⼈⽣的艺术化。

以上见解可观之艺术与⼈⽣的关系紧密,朱光潜先⽣也认
为“⼈⽣本来就是⼀种较⼴义的艺术。

每个⼈的⽣命史就是他⾃⼰的作品。

”⽽他也把⼈⽣分为了实际⼈⽣和整个⼈⽣。

实际⼈⽣只是整个⼈⽣中的⼀部分,艺术与⼈⽣都有⼀种完整性,都是以“情趣”为本体的⽣命精神的显现。

朱光潜先⽣说,艺术的⽣活就是本⾊的⽣活,我想这⾥的本⾊是指的有趣的,有源头涉⽔的⽣活,⽽不是机械的、⼲枯的⽣活,⽽是显露⼈⽣真性情的⽣活。

艺术和⽣活的创造之中都含有欣赏,朱光潜先⽣说:“善于⽣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尘⼀芥妨碍整个⽣命的和谐。

”⽽我们对于⽣活也要怀有⼀定的严肃性,正如前⽂所说,在持出世精神与做⼊世事业之间、在超脱⼈⽣与淑世主义之间的圆融。

或者说,严肃与豁达尖⼭的艺术与⼈⽣态度,还喻⽰着道德精神与审美主义的同⼀性。

我觉得这种豁达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在⽣活中,我们可能会过度的在乎我们⾃⼰的得失,⽄⽄计较,殊不知这是在丧失⽣活的乐趣。

⽽朱光潜先⽣说的阿尔卑斯⼭⾕公路边的标牌:“慢慢⾛,欣赏啊!”许多⼈在这车⽔马龙的世界⾥⽣活,恰如乘坐在疾驰⽽过的汽车上,“慢慢⾛”有的⼈认为是以时间换空间,把实⽤的⼈暂时变成审美的⼈,把路旁的风景变成审美的对象。

“欣赏啊”,就是完成⼀次完满的审美经验,体验到真正
的“美”。

现实世界名缰利锁,⼈⽣很难⾃由超脱,⽽我们可以怀着美感的纯粹意象的世界,看淡我们名利得失和利害关系,做⼀个纯粹的本真的⼈,即使在现实⽣活中难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在⾃⼰⼼中找到⾃⼰的平衡点。

从⼼中开始做⼀个本真的⼈,找到我们⾃⼰⼈⽣与艺术的联系。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2
读完朱光潜先⽣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更像是⼀部介绍美、⿎励年轻⼈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

朱光潜先⽣在这部书⾥⾯所提到的美,也并⾮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是更多的在探讨⾃然美、艺术美、⼈⽣美,这些我们在⽣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

朱光潜先⽣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

究竟美在哪⾥?究竟什么是美?⼈和⼈的看法多有不同。

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所展⽰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眼中却只不过是⼀株客观实在的,实⽤的植物。

按照朱光潜先⽣在书中所说,正是因为植物学家与⽊商不能够跳出他们的专业的实⽤范畴才不能发现古松⾃然的“盘屈如龙蛇的弦纹以及它的昂然⾼举、不受屈挠的⽓概”。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说的“审美⽆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说法。

但是,等到后⾯⼜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点未免⼜有⼀点⽚⾯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品真正是不朽的。

”的确,真正的艺术品⾃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的艺术品也是⽆从产⽣,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

朱光潜先⽣如此说,当然是为了纠正⼈们对于审美⽆⽤的误解。

说动⼈⼼魄的历史于我们⽆意义⽽《短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处之外的⼼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

艺术品作为⼀种对历史的记录或演绎,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这种美的享受⼤概不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所
能感受到的。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

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

朱光潜先⽣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虽然艺术来⾃于⽣活,但是艺术所⽤的情感却并不是⽣糙⽽是经过反省的。

书中说,“艺术家在写切⾝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站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也就是说,在艺术家亲⾝经历⼈⽣的⼤起与⼤落之时是⽆法将这种情感客观的表现出来,⽽⾮要等“痛定思痛”,⼼绪得以跳出之时才能够将⾃⼰的情感作为材料进⾏加⼯和创作,产⽣艺术品。

⽽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也即是摆脱实⽤性的过程。

当然,除去艺术家的亲⾝经历,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基于虚构的⼈⽣感受。

既然没有实际的亲⾝经历可以跳出,就需要艺术家能够将⾃⼰融⼊所要刻画⼈的⼼境与⽣活中去,去获得主观的情感已获得可以客观刻画的材料。

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令作品趣味索然。

此时说到底,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性、逐渐⾛向客观的过程。

⼈事景物,脱离了我们的⽇常实⽤,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我们所发现。

既然发现了美,就要去欣赏美。

我们常常感到,⾃然风景是不变的,可是⼈与⼈对它的感受却千差外别。

这种对于事物的审美差异,正如朱光潜先⽣书中所说,始于我们在欣赏时的“移情作⽤”的差异。

我们之所以对于同⼀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先是因为我们由于不同的⼼境和经历,对于物产⽣了不同的⼼理活动。

⼀个简单的例⼦就是,我们⼼情愉快时看秋风扫落叶或许会对⾃然的变化赞叹不已,⽽当我们⼼灰意冷时恐怕再见此情此景只会徒增⼼中的悲凉。

根据书中的观点,我们的移情作⽤往往是带有⽆意的模仿。

我们听舒缓的⾳乐感觉舒缓;听雄壮的节拍会感觉⼼潮澎湃。

我们之所以会因为不同的⾳乐产⽣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为⾳乐本⾝有⾼低、长短、急缓、宏纤之分,⽽是因为我们在聆听舒缓的⾳乐时⼼思不由⾃主的模仿曲调节拍进⾏舒缓的活动,进⽽勾起了我们记忆⾥⾯某种舒缓的⼈⽣体验,从⽽让我们产⽣了所谓的“共鸣”。

因此,正如朱光潜先⽣所说的那样,物的形象是⼈的情趣的反照。

我们虽在移情中模仿着外物,却也在模仿中加⼊⾃⼰的体验,也在进⾏着某种创作,⽽这种创作产⽣了我们千差万别的审美体验。

然⽽,我们什么时候知道我们是在审美呢?审美的过程似乎就像在做梦。

我们在做梦时通常不会意识到梦境,只有等梦醒之后才隐约对之前的梦境有所唏嘘。

同样的,我们对于⼀件艺术作品的欣赏越⼊迷,我们就越难觉察到⾃⼰是在欣赏它,也难以察觉⾃⼰在审美中所享受的快乐。

这种感受似乎与上⾯的“审美脱离实⽤”以及“客观”的原则相悖,因为既然我们已经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如何断⾔我们已经和作品脱离了实⽤的关系了呢?
朱光潜先⽣谈到美感有两个要素:⼀是⽬前意象和实际⼈⽣中也有⼀种适当的距离,⼆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要说明这两点,就要分明“快感”与“美感”⼆者。

正如之前所说,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感到满⾜,喝⽔、饮⾷异能感到满⾜,这⼆者之满⾜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区分“美感”与“快感”的关键所在。

根据朱光潜先⽣的观点,我们因为满⾜实⽤的需要⽽产⽣的快感总是与体验同时发⽣的。

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某种饭菜可⼝,这种体验只是发⽣在我们品尝这种⾷物的过程之中。

相反的,我们从欣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满⾜却发⽣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为之后。

“在聚精会神之中忘记⾃我”,也正是指在审美的过程中脱离了我们的实际⼈⽣从⽽进⼊到⼀种拜托了物质实⽤的“物我两忘”境界了。

这样看来,我们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美的满⾜也的确是⼀种脱离了主观与实⽤的感受。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3
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的《谈美》⼀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陌⽣学科的⼤门,让我第⼀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

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能够⽤朴实⽆华、浅显易懂的语⾔,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读完这本书,头脑⾥不是堆积如⼭的理论包袱,⽽是⼀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
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本美学⼊门书。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深⼊浅出。

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然的关系,美与实际⼈⽣的距离,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客观、精确、凝练的语⾔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将⼈⽣纳⼊艺术之中”。

书的第⼀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来的问题。

在第⼀章中,作者以⼀颗古松为例,将⼈们实⽤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较和区别。

实⽤的态度以善为最⾼⽬的,注意⼒偏在事物对于⼈的利害,⼼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的,注意⼒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的,注意⼒专在事物本⾝的形象,⼼理活动偏重直觉。

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在第⼆章中,作者强调要以⼀种“⽆所为⽽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的形象,美和实际⼈⽣有⼀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

《⽂艺⼼理学》(复旦⼤学出版学出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部谈美学的论著。

朱光潜先⽣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代美学⼤师。

通读完后,⾸先的感觉是朱先⽣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

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献引⽤得极多,⽽且所引⽤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

其实粗读⼀篇,我真没有弄明⽩到底什么是美。

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理学⾓度、从哲学⾓度、从⾃然科学⾓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

但是我读的还是⼀头雾⽔,因为朱先⽣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读后感《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与⼼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穿着⼀⾝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切得道智者⼀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

对我⽽⾔,朱先⽣只能
⽤“⾼⼭仰⽌,景⾏⾏⽌”来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朱光潜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对于⼀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歧途甚⾄会怡笑⼤⽅。

伟⼈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定义成没有⽻⽑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

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

譬如我们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和1个氧原⼦化合⽽成的物质就是⽔,这个不会因为不同⼈有不同看法⽽改变。

然⽽我们很多⼈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脚短的⼥⼈要美,对称的⽐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定就是美。

正如空⽓含有⽔分是⾬的条件,但空⽓中的⽔分却不是⾬。

因此有⼈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多数⼈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

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

通俗⼀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且在⼼,在物为刺激,在⼼为感受。

世界上没有天⽣⾃在,俯⾸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且要讲⼼理。

作者⽤了⼗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多数⼈⼀样都有⼀个疑问,⾃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研究美?现实⽣活中我们每个⼈都攀登过⼭,游玩过⽔,欣赏过画,背颂过诗⽂,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让我们⼼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让我们⾝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章让我们长期⼼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章真美。

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粗疏的经验,⾄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仔细的考量。

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撑的。

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

只有当我们明⽩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量(朱⾃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常费⼒。

要来只是想了解⼀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以贯之的努⼒精神所感染,觉得
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和⾃⼰⽩⽩流失的青春。

作者在整篇⽂章中,每论到⼀个观点,都列举了⼗⼏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

在以过⾃⼰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的见解。

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部书才敢下笔写⼀章”。

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传》中提到的⼀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去学习俄⽂,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

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

在这⾥不是想说他们“⽼骥伏枥,志在千⾥”的故事,⽽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4
什么是美?这是⼀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意外地,我们⼤多数⼈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

其实从另⼀个⽅⾯来说,美并没有⼀个具体的标准,每个⼈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给了我们⼀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定正确,但⾄少⽐毫⽆头绪要⾼明许多。

许多⼈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层,会说⼼灵美也是⼀种美。

但所有的这些都⽐较浅显的,⽽深⼊研究,⼜是望尘莫及的事了。

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在此书中都⼀并回复了,⽽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学,⽅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

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的,也可以说成的表⾯的,⽽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这本书是以信件的⽅式组成的,⼤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

(这⼀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较浅显易懂。

在“知识链接”⼀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的美的知识。

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此书不是⼀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些很重要很关键的⾓度对美学的⼊门者的问题进⾏了解答,⽽且在很多⽅⾯都很有帮助。

例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物》⼀⽂中,作者⽐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学与戏剧作品中⼈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先回顾了这⼀理论产⽣与发展的历史,进⽽指出,典型⼈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物形象,⽽典型环境则是典型⼈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

典型⼈物应⽣活在典型环境中,⽽不能与环境相脱节。

在这⾥,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般。

⽂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物”这⼀理论分不开的。

(此段有些摘录于原⽂)
类似这样的例⼦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详谈了。

朱光潜先⽣信奉“三此主义”,即此⾝,此时,此地:“此⾝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担当起,不推委给旁⼈。

”“此时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先⽣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5
俗语说:爱美之⼼,⼈皆有之。

⾃古以来,⼈们就⾃然⽽然的在不断的追求美,⽆论是外表的美,还是⼼灵的美,只要能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追逐的。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们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也在变化。

但⽆论怎么变,美的核⼼却是始终如⼀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有⼀本叫做《谈美》的书,以⾃⼰的认识来谈对美的理解。

⽽这⾥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了。

“⼈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本书<谈美>的⼀个落脚点就在于如何来“出世”。

就像他⾃⼰说的,他是在谈论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美”推及到⼈⽣万象,其中⼀个⾮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独⽴之美”。

在作者第⼀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就是如此。

庭院中的'⼀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度去看它,即以⼀种实⽤者的⾓度,如⽊匠;以科学家的客观⾓度,如植物学家,另⼀种则是以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