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传记类及书信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教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传记类及书信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教学目标
掌握纪传体文言文整体阅读的基本规律,把握基本的做题思路。
教学重点
掌握纪传体文章阅读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做题规律,把握基本的做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 传记类文章阅读技巧
读文方法总结如下:
1.阅读中关注“三标志”与“一评价”。
标出“时、地、人”的变化,据此,可以把事件划分层次,如有评价性文字,标出这些文字,体会写作的意图。
2.联系文言文第3题,重读文本,了解每个事件的大意。
步骤
阅读方法 第一步: 了解人物信息 关注文章开头部分,边读边勾画出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字号、籍贯、天赋秉性、最初任职情况等
第二步: 划分文段层次 划分时可以根据时间和官职的变化来把握,一般情况下,时间和官职变化后,人物的事件也会变化。
标出文段层次后,简单概括层次大意
第三步: 理清人物关系 需要梳理出传主的生平,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
尤其要理清传主和文本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如哪位皇帝在位、皇帝对传主的态度如何、有没有反对诬陷传主的人物、有没有支持赞赏传主的人物、有没有外
族人物、传主和百姓有没有直接关系等
第四步:
概括中心意思 整体把握人物的性格,概括出文章主旨
3.精读文本,联系人物观点及事件结果,归纳概括每个事件的主旨要义。
读文示范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
天下争言瑞应,廷臣
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
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③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④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
方士
..;并..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
,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
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
..,泣拜恳祈。
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
拜尚书右丞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
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
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复左中大夫。
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年五十九。
⑦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
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
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读文过程]
第一步:了解人物信息
人物基本信息在开端的两句话。
有姓名、字号、籍贯、任职情况。
第二步:划分文段层次
用方框圈出时间词。
每层前面加序号,概括每层大意。
第①层:简述王安中情况。
第②层:王安中因文章出色受到徽宗称赞而升职。
第③层:王安中在开封审理冤案。
第④层:王安中向皇上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
第⑤层:金人前来归还燕地,王安中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行事受到弹劾,仕途起伏不定。
第⑥层:王安中去世。
第⑦层:王安中诗文出彩,极受徽宗器重。
第三步:理清人物关系
用双横线标注文中出现的人名,为凭借人物身份断句和准确理解文意做准备。
第四步:概括中心意思
王安中才思敏捷,受到徽宗赏识,被提升为御史中丞。
他秉公执法,除冤安民,性情耿直,向皇上直陈他人罪行,后遭人弹劾,仕途屡遭坎坷。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A [解析] 文段有十个断句点,共在两处设误。
考生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看到“考掠之惨”处,可译为“残酷的拷打”,根据意思可知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单独成句,故排除B、D 两项;比较A、C,再看到“即出民抵吏罪”处,若中间不断开,那么根据句子结构,整句话译为“(安中)立即放走这个百姓来抵官吏的罪”,如此一来,句意不合逻辑,故排除C,最后得出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C [解析] “指皇室宗族所居之所”有误,应该是专指帝王所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
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
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
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
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C [解析] “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有误,由原文“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译
文: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译
文: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
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有祥瑞,朝廷大臣就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称他为奇才。
后来有一天,徽宗特地拿出三封诏令让他草拟,安中马上写成,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任中书舍人。
”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升为御史中丞。
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残酷的拷打,于是无辜而服
罪。
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判为冤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
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以所谓的妖术向皇上引见方士王仔昔,朝廷大臣及外戚们都攀附拉关系。
安中上疏请求从今召用山野道士,应当责令引见人担保;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
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不久再次上疏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实行你的上奏请求,因为接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一定为你罢免蔡京。
”蔡京探察得知这件事,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奉,(向皇上)哭诉跪拜恳求。
皇上因此升迁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承旨。
宣和元年,(安中)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
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
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
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靖康初年,谏官上奏他勾结王黼、童贯以及没能预先察觉郭药师违反朝命,安中被罢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贬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被安置在象州。
高宗即位,把他迁到内地道州,不久让他闲居。
绍兴初年,复任左中大夫。
其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安中前往,不久安中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安中为文厚实脱俗,尤其擅长四六文体。
徽宗曾经在睿谟殿举行宴会,命令安中赋百韵诗来记载这件事。
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用大字书写在殿堂屏风上,并把副本赐给全部侍臣。
他就是如此受到器重。
二、书信类文章阅读技巧
步骤阅读方法
第一步:明
确体裁,分清结构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有时开头、结尾有应酬语,如“白”“启”等。
基本结构:首为开头应酬语,次为正文,末为结尾应酬语
第二步:抓住话题,写了什么可以通过划分层次来理解。
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通报境况的一种工具,因而它的内容往往围绕一个话题展开。
阅读书信,抓住话题,是解读的关键
第三步:理解情理,找关键句国家大事、个人境遇、激励劝勉、推荐自举以及日常所感所思都可入书,但书信归纳起来无外乎情或理。
理解和把握书信的情与理,要找出并认真体味书信中抒情、议论的关键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上范待制①书(节选)
李觏②
①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
龆龀③喜事,以进士自业。
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
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
视阙政
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
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
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
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
②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
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
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
如觏等辈,庶可依归。
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
③彷徨而归,又黜乡举。
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
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
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臞而
食淡衣粗。
乌.鸟之情
...,痛劈骨髓。
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
身无油脂,日就干腊。
往时多事,勤苦成疾。
今兹忧愁,益复发作。
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
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
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
伏惟
..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
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
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
长驱大割④,用工非一。
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
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
(节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 [注] 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
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
②李觏(gòu)(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
③龆龀(tiáo chèn):借指孩童。
④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
[读文过程]
第一步:明确体裁,分清结构
标题标明了是书信体,“上……书”即指呈给某人的书信。
第二步:抓住话题,写了什么
话题:“来拜于庑下”“是以来也”,就是来范待制处谋求个职位之意。
段意及各个层次大意如下:
第一段:写作者向范待制陈述拜谒的原因之一,从个人的角度,自述参加科举经历、对范待制的仰慕追随因世事变化而不得等。
这段分三层:①写个人生平、思想、求仕经历;②仰慕追随范待制而不得;③生活境况促使自己来干谒。
第二段:写作者向范待制陈述拜谒的原因之二,从家庭的角度,自述孤独无依、家庭贫困、担心奉养孝顺不能持续等。
第三段:写作者向范待制陈述拜谒的原因之三,从国家需要的角度,希望范待制聚集人才,主动自荐。
第三步:理解情理,找关键句
作者通过向范待制提请拜谒求职而阐述的个人追求、家庭生活需要、国家储备人才等原因,表达了自己对范待制的尊敬与仰慕和自己欲进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真实想法,抒发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决心报效朝廷的真切感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
B.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
C.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
D.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
1.D [解析] “封书言事”中,“事”是“言”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项。
“此……也”是固定句式,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然而命薄计拙”与“薄产累尽”(《促织》)两句中的“薄”意义不相同。
B.乌鸟之情,原指小乌鸦长成后能够反哺其母,后常以此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C.伏惟,叨扰求教,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
D.“顾不可乎”与“君臣相顾”(《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顾”意义不同。
2.C [解析] C项,“伏惟,叨扰求教”错误,应该是俯伏思量,伏在地上想,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
A项,“薄”,不好,福分差/微少,微薄。
D项,“顾”,难道/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觏刻苦自励,胸怀大志。
他从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有安国济民之志,但却乡举不中,屡屡受挫,难以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B.李觏渴望被荐,难以遂愿。
他早知道范仲淹举荐人才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受贬谪,李觏借荐举寻找仕进之路无果而终。
C.李觏家境贫寒,力图改变。
父亲早亡,母亲年老体衰,生活饥寒交迫,穷困潦倒,迫使李觏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来奉养老母亲。
D.李觏毛遂自荐,愿效其力。
他深深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故不畏路途遥远、风雨寒苦,前往自荐,愿为其担事分忧。
3.C [解析] C项,“迫使李觏屈尊易志”错误,根据原文“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
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可见,他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并非“屈尊易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
译文:
(2)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
译文:
4.(1)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或: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机会来匡正时弊)。
(2)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或:怀着遗憾死去)。
[解析] (1)“阙政”,政治弊病;“仇”,仇人;“恨”,遗憾;“瑕秽”,杂质污秽,此处指时弊。
(2)“孤”,使……孤单;“负”,辜负;“伸”,施展;“抱”,怀着。
5.文末作者认为现在要招徕人才的原因是什么?(3分)
5.①仕籍、俗化、赋役、兵守等内忧尚存,有待改进完善;②外患未除,边境不稳,异域外族还在进扰;③用兵、祭祀,助手、顾问等诸多方面都广需人才。
[解析] 根据“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可知,仕籍、俗化、赋役、兵守等内忧尚存,有待改进完善。
由“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可知,外患未除,边境不稳,异域外族还在进扰。
由“长驱大割,用工非一。
肘腋咨议,岂宜少人”可知,用兵、祭祀,助手、顾问等诸多方面都广需人才。
[参考译文]
李觏我是建昌南城人,已经二十九岁了。
孩童时就喜欢做事,把考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事业。
无论是采摘花蕊、描绘云烟(的诗词歌赋),还是世俗文章,都很有可取之处。
我不考虑世道的盛衰,时代的拥护和反对,总是倾心于圣人的志向,将要凭借它来像尧、羲一样爱戴我们的君主,教化我们的百姓。
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
然而命运不好,不善谋算,动辄令自己遭遇挫折一蹶不振。
连乡中长老推举贤能尚且不能名列其中,更何况是封爵受职呢?我孤独贫苦,无依无靠,装着自己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游走。
想要乘船破浪而川泽枯竭,想要奋蹄扬鞭而道路已尽。
我曾经到京师游历,凡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文宗儒师,大多都请求拜谒了。
只有您的名声,时间持续最久。
在儒者中间商议,则又说您乐于了解士人,(见到您的士人中,)也有从平民身份而得到召见的。
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可以归附于您。
不幸的是没有等到我前来投靠而您已经因为言论而被贬谪。
时代变化,世事变迁,最终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人。
我彷徨着回去,又在乡举中受挫。
身体已病,力气已尽,仰慕喜爱您,刚好您留在那个地方,所以不以五百里路为远,冒着凄寒苦楚的风雨,前来您的门下拜谒。
古代君子态度平易来等待自己的命运,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
而今天我,却孤独无依地前来,就好像商人所做的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是想到自己家世代贫穷困乏,自己自幼孤独而无兄弟,母亲已年近六十,挨饿而没有田地耕种以获得粮食,寒冷却没有桑树供蚕吐丝织成衣服,每天早晚在侧服侍,就看见她头发斑白、身体瘦弱却只能吃着清淡的饮食,穿着粗布衣服。
乌鸟孝顺之情,使我痛彻骨髓。
王城方圆百舍,天门九重关卡,一分钱的积蓄也没有,有什么路可以使自己通达呢?身处远方小郡县,知己都断绝音讯。
身上没有脂膏,一天天变得干瘦。
从前事情太多,辛勤劳苦成疾。
如今这些忧愁,更加反复发作。
经常害怕医药饵食不能持续,忽然丧生。
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
因为这些计较,不应再默默承受,所以我来到您这里求职。
俯伏思量您凭借文学而成名家,把公正忠诚奉献给国家。
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也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志向是要做一番大事。
不久将要奉英明的诏令,回到皇帝身边,公允地评判人才,处理重大事务,应当不会再因循守旧。
然而现在这样,官吏名籍的簿册尚未清理,世俗教化尚未修明,赋税劳役尚未一致,军队守卫尚未完善。
外国的法度扰乱中原,少数民族的君主与天子抗衡。
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长驱千里,杀割群牲以祭祀,所用之人不是一个就能完成的。
亲信幕僚,怎么能缺少人才呢?渐渐地聚集人才,何不从今日开始?我虽然不才,也想充这一人之数,难道不可以吗?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0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高祖为亭长
..,常左右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
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
..,侍太子,治栎阳。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
侯,所食邑
...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君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上
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
..,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