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玫瑰痤疮验案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19,V o l .27N o .5
趁热熏洗会阴处,5m i n 后症状消失,至今无发作㊂随后类似患者均用此法治疗,也取得明显疗效㊂
按语:阴道炎是导致外阴阴道症状如瘙痒㊁灼痛㊁刺激和异常流液的病证,常见有细菌性阴道病㊁念珠菌性阴道炎㊁滴虫性阴道炎㊁老年性阴道炎等㊂此病为中医的阴痒及带下病,多因肝经湿热㊁湿热下注㊁湿虫滋生引起,治法为清肝经湿热,杀虫止痒㊂艾叶性苦辛温,苦可燥湿泻火,温可通络散滞,入肝㊁脾㊁肾经, 生肌肉,拓金疮 ,因此艾叶水煎剂熏洗局部具有入肝经燥湿,温脾经祛湿及杀虫止痒之效㊂艾叶水提液对常见妇科阴道致病菌具有明显的体外
抗菌作用[3]
;临床实践证明,艾叶水煎剂可提高网状
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对防治会阴切口的感染具有显著疗效[
4]
㊂3 咳嗽
患者,女,44岁,2017年5月不慎受凉感冒,1周后头疼身冷愈,但咽痒㊁干咳非常严重,咳时遗尿,偶打嗝,
大便黏㊁解不尽,舌红,苔稍白腻,脉细滑㊂口服止嗽散加二陈汤㊁枇杷叶㊁射干等1周,但咽痒㊁干咳未见好转㊂后笔者在原方基础上加艾叶8g ,3d 后,咽痒㊁干咳明显好转,又服2剂痊愈,随后无复发㊂
按语:咳嗽为呼吸道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所致,
如支气管炎㊁上呼吸道感染㊁喉炎㊁肺炎等,一般感冒后咳嗽持续时间短并逐渐消失,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感染控制后仍咳嗽不止,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咳嗽,对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㊂西医治疗咳嗽可有效扩张气管和改善气道痉挛,但效果不显著㊂本病例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又素体脾虚夹湿,湿性黏滞,风与湿致病,咽痒甚而咳嗽缠绵难愈,治以祛风散寒,健脾祛湿,宣肺止咳㊂方选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是清㊃程钟龄累积30年治咳经验之总结,治诸般咳嗽;临床常用止嗽散加减治疗
咳嗽,有明显的疗效[5-6]
㊂艾叶性苦辛温,辛可解表,苦
可燥湿,温可通络散滞,因此止嗽散加艾叶可加强解表散寒祛湿作用,且艾叶煎剂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及免疫
调节功能[
2,7-8
]㊂参考文献
[1
]戴卫波,梅全喜.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艾叶治疗疾病的机理探讨[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5-7.
[2
]李真真,吕洁丽,张来宾,等.艾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6):1059-1066.[3]刘巍,刘萍,袁铭.艾叶水提液体外抗菌试验[J ].中国药师,2009,12(8):1159-1160.
[4]何亚萍.艾叶煎洗液防治会阴部伤口感染[J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3):43.
[5]陈昆仑,李丹青.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2011,32(14):1928-1929.[6
]胡军旗,郎雅丽,张副兴,等.止嗽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评价[J ].中医学报,2015,30(3):333-336.[7
]谢强敏,卞如濂,杨秋火,等.艾叶油的呼吸系统药理研究Ⅰ,支气管扩张㊁镇咳和祛痰作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4):16-19.
[8
]谢强敏,唐法娣,王砚,等.艾叶油的呼吸系统药理研究Ⅱ,抗过敏作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5):3-6.
(收稿日期:2018-06-13
)从脾论治玫瑰痤疮验案1例
龙永婷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408300
)ʌ摘要ɔ 笔者以1则临床验案为例,
讨论从脾论治玫瑰痤疮㊂笔者认为玫瑰痤疮病在脾胃,治疗时不应仅着眼于皮肤所现之热毒标象,抓住热毒㊁水湿㊁血瘀的形成与脾胃关系才是该病治疗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关键㊂
ʌ关键词ɔ 玫瑰痤疮;
脾胃;酒渣鼻中图分类号:R 275.9 文献标识码:B
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19.0354患者,女,35岁,2016年1月某日初诊㊂主诉:
口鼻周红斑㊁丘疹㊁脓疱3年㊂刻下症:形体偏胖,口鼻周水肿性红斑,散见暗红色毛囊性丘疹㊁小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油腻;自觉面部阵发性灼热;舌胖黯,苔薄白,脉沉㊂月经量少,食欲正常,近5年来,进食后立即腹痛,须如厕大解,便不成形,解后即舒,数年备受其扰,苦不堪言,诊治多次,均未效㊂西医诊断:玫瑰痤疮㊂中医诊断:酒渣鼻;辨证:中阳不足,寒热瘀结证㊂处方:桂枝10g ,赤芍10g ,干益母草10g ,蚕砂10g ,鹿角霜6g (先煎),蒲公英20g ,葛根10g
,南沙参12g ,陈皮6g ,茯苓皮10g ,大腹皮10g ,苦参6g ,5剂,
每日1剂㊂采用北京康仁堂免煎颗粒,开水冲化,分3次餐后半小时温服㊂5d 后复诊㊂面部明显清爽,红斑变暗,不觉灼热,出油减,未见脓疱㊂患者述初诊离院后午餐后即服药1次,未出现腹痛解便,自此后至复诊之日,均每日晨起解便1次㊂嘱其皮肤问题尚需长期调养护理,
目前仅是暂时缓解㊂
鉴于患者皮肤状况完全恢复还需时日,仍需服药调99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3月第27卷第5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19,V o l.27N o.5
治,于上方去蒲公英,再服5剂㊂春节后患者因要外出打工,特再来诊治,自述腹泻一直未再发,唯恐面疾复发,望多开中药㊂余见其此时面仅微红,未见脓疱,亦无灼热感,便告知若面红再现,可服药1周,予健脾益气㊁凉血活血平稳之剂,嘱其在药房索要处方,留存备用,平日注意防晒护理即可㊂
按语:玫瑰痤疮是西医治疗容易㊁控制复发难的常见皮肤科疾病,其形成与遗传㊁免疫调节㊁血管异常㊁神经调节㊁多种微生物感染(毛囊蠕形螨㊁痤疮丙酸杆菌㊁表皮葡萄球菌及幽门螺杆菌等)㊁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关[1],常并发胃肠消化系统疾病㊂治疗用药以口服四环素类㊁甲硝唑㊁异维A酸为主,外用针对蠕形螨㊁血管异常的制剂,并结合激光强脉冲光㊁修复皮肤屏障的医学护肤品㊂笔者认为玫瑰痤疮病在脾胃,医者治之应先明确热毒与水湿㊁血瘀形成的关系㊂该患者面部皮肤油腻,口鼻周红斑㊁丘疹㊁脓疱伴毛细血管扩张;形体偏胖,月经量少,并伴腹泻型肠易激症状,舌胖黯㊁苔薄白㊁脉沉,俱为中阳不足,运化不力,寒湿瘀滞,以致上热下寒㊁外热里寒之象,实为本虚标实之寒热错杂证㊂首诊方中桂枝温通脾胃中阳,开寒湿通行之道㊂赤芍凉血活血以除热,缓中止痛,配以益母草化瘀利水,令热从小便而出㊂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桂枝㊁芍药均具有解痉㊁镇痛㊁镇静㊁利尿作用,两药配伍,有协同作用,既可温阳化气行水,又可凉血除热㊂蚕砂辛甘性温,入脾㊁胃经,鹿角霜咸㊁温,收涩,二味相配温阳健脾,散寒化湿,和胃止痛,逐瘀泻浊而止泻㊂蒲公英性平,能散皮肤血滞之热而又不损脾土,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蒲公英对常见革兰氏阴性菌㊁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有较强的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及皮肤安全性[2],对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㊂葛根助阳升发以化表面之浊㊂南沙参㊁陈皮燥湿而益脾气㊂苦参㊁大腹皮㊁茯苓皮利湿行水以泄热,患者主症集于皮表,亦有取大腹皮㊁茯苓皮以皮行皮之意㊂全方旨在温脾助阳㊁化气行水㊁凉血泄热㊁逐瘀泻浊㊂后期巩固之方,始终顾其脾胃,令受损肤表渐渐新生坚固㊂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 50(3):156-161.
[2]田晔,李朝品,邓云.蒲公英提取物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及皮肤安全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2):133-136.(收稿日期:2018-04-17)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经验总结
刘茂先
(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山西吕梁033200)
ʌ摘要ɔ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病与中医 毒 的概念密切相关, 毒 邪致病贯穿始终㊂本研究依据临床表现将乙肝分为湿热瘀结发黄证,伏毒留恋㊁湿热胶结证,痰湿凝滞㊁热毒郁结证3种证候类型,创制保肝退黄汤㊁乙肝宁㊁瓜蒌薏仁汤,并附验案及其分析,以供参考㊂ʌ关键词ɔ慢性乙型肝炎;毒邪致病;医案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
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19.055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H B 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 B V感染者,每年1000万~3000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㊂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中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万人㊂根据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㊁5~14岁和15~2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 B s A g)检出率分别为0.32%㊁0.94%和4.38%[1]㊂
乙肝的治疗较为棘手,很多患者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但疗效不理想,病毒难以彻底清除,病情易反复㊂近年来,中药制剂在乙肝治疗上取得突破,诸如保肝降酶㊁降黄㊁免疫调节㊁抗肝纤维化等方面,且价格低廉,在乙型肝炎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㊂现将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经验整理归纳,以飨同道㊂
1 毒 邪致病贯穿乙肝发病的始终
中医典籍中无 乙型肝炎 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学 黄疸 胁痛 癥积 肝瘟 疫毒 等范畴㊂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导致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与中医 毒 的概念密切相关㊂在乙型肝炎的病理发展过程中, 毒 邪致病贯穿始终㊂
急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因素以 湿毒 热毒 温毒 为主㊂如‘诸病源候论㊃时气变成黄候“载: 夫时气病,湿毒气盛,蓄于脾胃,脾胃有热,则新谷郁蒸不能消化,大小便结涩,故令身面变黄,或如橘柚,或如桃枝色㊂ 又如‘诸病源候论㊃急黄候“载: 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㊂ ‘诸病源候论㊃温病变成黄候“载: 发汗不解,温毒气瘀
001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3月第27卷第5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