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意的栖居——生态视域下的《古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诗意的栖居——生态视域下的《古都》作者:罗丽莉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6期

⊙罗丽莉[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在诗意与现代化的

冲突中川端康成写下了《古都》,用以“探访日本的故乡”,并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性

生态三个维度展现京都自然风物之美,追寻现代文明统治之下的日本传统文化,思索在“精神

污染”侵蚀之下人如何理想地生活。

关键词:川端康成《古都》生态批评

“诗与艺术是扎根于自然的土壤之内、开花于精神天空之中的植物。”{1}关注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日本人来说,自然就是神,生活如果没有神,

就没有自然,也就不能成为生活。也可以说,就没有日本的历史。”{2}万物皆有灵,万物皆由

自然而生,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里,自然的一景一物、四季的更替变换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场所,

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浑然成为一个拥有共通情绪的生存整体。川端康成通过对“自

然”的描写不仅表现了日本传统的审美特点,也表现出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古都》中描写

的恬静优美、幽玄空寂的自然风物,体现出万物之美;别具一格、形态各异的故乡遗风,渗透

着原乡之情;纯洁真挚、质朴善良的人间温情,透露着浓浓的人性之真。

一、捕捉原始的自然美

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一书中将生态伦理最后归结为人在自然中的诗意栖息,所谓栖

息“就是要去感受那些在本地表现得特别明显的周期性的普遍现象——季节、生命的巨大力量

的再生能力,生命支撑、时间与空间的协调一致”{3}。大自然不仅是人的托身之所,它同样也

是一个拥有自己运行方向和规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自然的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所以对于自

然的审美不能单纯以人类意识判断为主导。日本文化自古以自然为美,在纤细与简素之中体现

审美情趣。川端康成的作品没有让现实生活中的色彩逐渐黯淡,他自觉以体现自然万物不同姿

态之美的生态审美意识,凭借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京都的四季之美收录在《古都》之中。

一方面,《古都》展现了四季轮转之中的自然风物之美。日本为四周临海的岛国,四季变

化分明,故事从寂静的“春花”开始,又在“冬天的花”里悄然结束,季节轮换之中,川端康

成写尽京都的四季万物,将京都的自然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春日里,寄生在老枫树干的紫花

地丁开花了,平安神宫里樱花簇拥,郁金香竞相怒放,川端康成用花将京都之美推到了极致。

川端康成不遗余力地描绘着春天之花,也书写将它们衬托得更为娇艳的绿树新叶。时令正值春

季,空气中有嫩叶的清香和湿土的芬芳,挺拔的雪松正在抽芽,垂柳的枝条婀娜轻盈,北山的

赤松绵亘不绝,东山的嫩叶稍有悠悠绿韵。绿叶虽不及春花的绚烂,但春天的新叶却将古都装

点得生机勃勃,更富生命力。

另一方面,《古都》描绘的是色彩纤细素朴的雪月花之美。川端康成以细致入微的眼光观

察自然事物的特征,将色彩运用得出神入化。春天是多彩的,马醉木腼腆地开着白花,翠绿的

劲松、蓊郁青翠的松木以及满是悠悠绿水的池子将垂樱的簇簇红花映衬得更加鲜艳夺目;夏日

是鲜艳的,夕阳映衬下的天空燃烧着璀璨的红霞;秋天是翠绿的,彩虹没有完全成弓形,虽宽,

色彩却很淡雅,只有杉树依然青翠无比;冬天是洁白的,小雪经常不期而至,杉树叶子因此变

成白花,枯树的枝丫也都染成了白色。

然而,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绝非平常意义的简单的自然景物,而是流露出对自然的崇拜,

将对自然的感情作为一种信仰,以感恩之心体悟着自然与人合而为一的美感。千重子、苗子两

姐妹在春花绽放之时彼此思念,夏日■园节上偶然相遇,深秋北山杉林里相约,在冬雪漫天中

别离。季节的变换,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存在,在川端康成笔下,人们顺应自然,与自

然和谐共生。一年四季具有明显变化,川端康成通过京都四季轮转、景物变换表现的是一种世

事无常之感。“人的命运真难预料”,千重子在婴儿时就成了弃儿,但却因此在大城市拥有了

小姐的身份;苗子虽然留在了父母身边,却在年幼时成了孤儿,在北山杉村圆木厂当雇工。阴

差阳错,姐妹俩在多年后重逢,却又因身份的悬殊、生活习惯的差异分开。川端康成认为美即

无常,姐妹俩的分离留下的是一段美丽的悲哀。

二、寻找记忆的故乡地

川端康成在《古都》中竭力描写的自然风致,不是为了寻求世外桃源,也不是为了逃避现

世污浊,而是想用这样一本小说“探访日本的故乡”,他曾公开表示“要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

本式的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4}。川端康成的怀乡,是“对于自己生命的源头、立足的根基、情感的凭依、心灵的栖息地的眷恋”{5}。令人惋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乡土的印象正在慢慢模糊。在现代工业不断蓬勃的京都,当新型火车轰隆隆穿过这座古老

的城市,当机器的轰鸣代替手工织机声占据整条街道,“无论是人还是人生活的世界,返乡之

路已经中断”{6},那个自然、纯朴、富有诗意的古都已经开始不复存在。《古都》中的生态审美意识还表现为对于现代文明统治之下的古老日本文化与精神的追寻。

“古都”指的是“京都”,川端康成介绍了这座古都不同季节的习俗节日,如赏樱、葵节、■园节、鞍马的伐竹会、如意苑的篝火、时代节、八月十六日的“大字”;也写了京都的名胜

古迹,平安神宫、南禅寺、御室仁和寺、北野神社、元山公园的佐阿弥、正沧院的仿古书画;

还有古都令人难以忘却的自然风光,嵯峨竹林、北山杉、青莲院樟树、植物园的草木花卉。京

都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被作者赋予生命,“就天空的模样来说,这种景象同春雾的景象不同。也许可以说,它更具京都的特色”。它们与主人公的情感起伏、思绪波动、悲欢离合、命

运遭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节日之所以热闹,风景之所以怡人,全都是因为它们生长在京都。

这些美丽动人的场景虽然真实存在,但是古老的京都也抵不过时代的向前发展,万物都在

变化,古都也不例外。“土墙倒塌的倒塌,倾斜的倾斜,大部分都剥落了”,日本最古老的电车——明治时期沿护城河行驶的北野县电车要拆除了,古都的风味又淡了。“人类干吗要在这

个世界上出现?这是多么可怕啊,人……”如今这早已不是川端康成一人的疑问,越来越多觉

醒的人也因此陷入困惑与恐慌。一直以来,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向自然展开无情的掠夺,顺理成

章扮演着自然的主宰,然而从生态伦理来看,人类应当成为自然的保护者而非占有者,人与自

然应受到平等的关照。当人们局限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框架,单一地从经济价

值的视角去对待一切自然事物,把自然看作是挣钱的工具和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越来越注重技

术对于自己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那将意味着自然的毁灭性破坏以及心灵故

乡的永久性丧失。

《古都》写于1958年,正处于日本二战战败后的美国占领时期,美国向日本不仅输送了金钱与技术,西方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也开始对日本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加上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备受冲击而面临着重重危机。川端康成对于自然规律的认同使他接纳

现代文明的发展,但他并没有停止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追寻与发现,反而更加注重对于

日本传统美的发掘。在《古都》中,他以叹惋的笔调在书写传统遗风渐渐没落的京都,并试图

以自己的力量展现日本传统文明之美。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作为一种人生境界的意象,包含

着的是对某种文化价值的怀念与追寻,具有超越时代与历史的共同性”{7},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冲撞中写出了日本传统自然美与原乡情的交相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