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把握实践】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把握实践】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具有三个特征:(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实践这个知识点。一、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包括两层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
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二、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三个特征:(1)实践具有客观
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类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首先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无论是实践主体,时间的手段,还是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是
一种目的,有意识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具有社会
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的形式,内容,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
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三、实践的形式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
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形式更加复杂。概括起来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和科学实践活动。(1)
生产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关系的活动。(2)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
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3)科学实践包括改造自然的实践和改造
社会关系的实践。四、实践的作用(1)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
定性作用。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促进了社会和人的全
面发展;社会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3)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的科学理论指导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科学实验中获取的应用型成果促进了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
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