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初中 道德与法治 《青春有格》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有格》说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青春有格》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最后一框内容,是引导学生把对青春的关注从身体、心理上升到精神层面,是本单元的升华与提高。

本框题设计立意在于让学生在青春探索、自我证明的道路上,既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又有向往“至善”的精神追求。

因此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律、慎独意识。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目标: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三课《青春的证明》中的第二框题《青春有格》。

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重难点分析
青春是青少年迸发活力、努力想证明自己的阶段,但是只有正确释放青春活力,才能感受到青春的美好。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值得鼓励和弘扬的,哪些又应该是青少年行为的底线?在全球化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澄清青少年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片面理解进而正确引导青少年坚守和弘扬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古今中外不同的事例背后蕴含的共同道理,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把本框的重点和难点都设立为:在青春探索中树立“行己有耻”的底线意识和“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

三、学情分析
(一)青春的力量在青少年的身体里生发,促使他们渴望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

如果青春的能量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转化,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就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

(二)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最容易受到影响,出现价值混乱等问题。

(三)需要帮助青少年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增强底线意识和格调精神,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转化为成长的正能量,使青春无悔。

四、教学设计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框题的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行己有耻。

列举身边的诸多小事,思考这些小事出格吗?这些看起来的小事真的“小”吗?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小事中,表现自己的精神面貌呢?
环节二:止于至善。

通过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法律规则不完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是否有了法律规则,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环节三:青春有格。

通过对“格”字的再解读,总结青春有格的内涵。

(一)环节一行己有耻
本环节的评价任务是“判断、分析身边的现象是否出格”。

首先,给学生出示书法图片“格”字,让学生对“格”有初步的印象和思考;然后,通过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讨论、思考游客在旅游景区带走一小块儿烂木头是否出格并给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对什么是“格”能够结合案例有更具体的认识。

在针对视频中游客行为是否出格的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可能会不唯一,有人认为出格,有人认为不出格。

但我们要把自律道德的内涵点明:即使所有人都出“格”你会不会选择也出“格”?即使周围世界不如你想象的美好,会不会影响你选择让自己更买好?为了更好地澄清“格”的内涵,针对以上的“评价任务”,在反馈指导环节设计了以下两个内容:
1.为何留学生在德国逃票被抓3次后难找工作的故事分析;
2.列举身边的类似现象(比如在教室里拍球、就餐后不收拾餐具、地铁扶手上挂衣服),思考这些案例是否出格?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很“小”。

“反馈指导”部分是对“评价任务”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澄清,也是将思考和结论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使学生通过重新审视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体会“格”的具体要求,同时知道很多看似的“小”事并不小,它关乎生命健康、公私界限等行为底线,在这些事情上,青少年应该有所不为,行己有耻。

(二)环节二:止于至善
在留学生的案例中,德国面试官曾经提到了规则存在漏洞的问题。

社会生活中,规定社会成员行为底线的规则是法律,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则制度都不可能保证十全十美,制度自身的漏洞包括随着社会发展带来问题需要规则的调整等,是各国都面临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本环节的评价任务是思考问题:①法律规则不完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②是否有了法律规则,就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针对以上的“评价任务”,在反馈指导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
1.《自由在高处》经典文段解读与思考;
2.找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道德传统。

学者熊培云在他的著作《自由在高处》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对规则不完善时个人可以做些什么的思考,文章是这样说的:“我时常听人感叹中国没有华盛顿,其实没有又如何?过去没有不意味着将来没有。

别人不做不意味着你不能做。

就算你做不了华盛顿,你还可以做马丁·路德·金。

做不了马丁·路德·金,你还可以做罗莎·帕克斯。

”文章中的华盛顿、马丁·路德·金,学生行对比较熟悉,可简单介绍,但是对于罗莎·帕克斯是谁,很多学生是头一次听说,需要详细介
绍。

通过对文段中罗莎·帕克斯等人的事迹介绍,使学生体会“格”不仅是底线,还是一种追求,而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青少年有所为,有所追求。

那么有了规则是不是就能够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通过举例各国的情况,我们发现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所有国家的共同选择。

在“止于至善”部分,在两个关键任务问题的逻辑引导下,通过对古今中外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一方面扭转对西方文化不重视对人的道德要求的认识,另一方面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青春的探索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我们传统文化重“德”,就是让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这种人格本身就是内心生发的自律,是自己坚守对规则的遵守,并让其他人从这个有“坚守”的人身上看到人之为人的高贵与自由,并对其真正尊敬与信赖。

(三)环节三:青春有格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青春应有之“格”有了基本的认识,再次回到课程一开始提的问题:如何理解青春有格,在景区游客带走烂木头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格?这也是本环节的评价任务,这也是教材第27页的“运用你的经验”中提到的问题。

在指导反馈部分,通过历史人物王安石在遇到类似游客的所作所为时的回应,来说明人应该慎独慎微,行为有底线、有格调,并以此来结束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