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同步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同步训练
4. 孙权劝学
一、预习测评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及鲁肃过寻阳()()
2.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B.被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B.就是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B.却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B.但是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3.五经是指《》《》《》《》《》。
二、同步练习
1.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
3.解释加点字词。
(1)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蒙乃使就学
∙
(7)卿今者才略
4.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5.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课后巩固
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自以为大有所益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5)但当涉猎
∙∙∙
2.翻译以下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拓展提升
3.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
(2)吕蒙:
(3)鲁肃:
发散思维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8木兰诗
一、预习测评
1.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名,选自宋代编的,是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的传奇故事。
《木兰诗》与并称“乐府双璧”。
2.重点字词解释。
(1)木兰当户织
∙
(2)愿为市鞍马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5)出郭相扶将
∙
(6)雄兔脚扑朔
∙∙
3.按要求默写。
(1)东市买骏马,,,。
(2)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
(3)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4)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5)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同步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1)赏赐百千强()
∙
A.多B.大C.有余
(2)愿为市鞍马()
∙
A.市场B.买C.集市
(3)愿驰千里足()
∙
A.希望B.愿意C.能够
2.下列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
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
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详略得当是《木兰诗》的特点,诗中以下部分的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1)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
(2)征战队伍的晓行夜宿
(3)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
三、课后巩固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
∙∙∙∙∙
理云bìn()pèi头()shuò气()雄cí()阿zǐ()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
∙∙∙
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拓展提升
4.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
(3)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发散思维
5.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
为了更深地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或一段两段。
12 卖 油 翁
一、预习测评
1. 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①自矜( )
②睨之( )
③忿然( )
④酌油( )
∙
∙
∙
∙
2. 解释加点字词。
(1)陈康肃公善射 ∙∙
(2)公亦以此自矜 ∙∙
善射:
自矜:
(3)尝射于家圃 尝:
∙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释:
睨:
(5)但微颔之 ∙ ∙
但: 颔:
之:
∙ ∙∙
(6)无他,但手熟尔 他: 但:
熟:
尔:
∙ ∙ ∙∙
(7)康肃忿然曰 忿然:
∙∙
(8)尔安敢轻吾射 安: 轻:
∙ ∙
(9)以我酌油知之 以: 酌:
∙ ∙
(10)以钱覆其口 以: 覆:
∙ ∙
(11)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 杓:
沥:
之:
∙ ∙ ∙∙ (12)惟手熟尔 惟:
∙
(13)康肃笑而谴之 谴:
∙
3. 翻译句子。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3)无他,但手熟尔。
(4)尔安敢轻吾射!
(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 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
二、同步练习
1. 记叙文有六个要素,时间、人物、地点、原因、经过、结果。
本文省略了“ 时间”,试填下表把其他五个要 素填在表内。
2.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4.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酌油沥之”的目的是什么?
5.康肃由“忿然”到“笑而遗之”说明了什么?
三、课后巩固
基础训练
1.《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著名家。
唐宋之一。
2.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
B.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C.去:睨之久而不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自: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4.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相照应的一句是()
A.释担而立B.睨之C.久而不去D.但微颔之
5.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6.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2)从全文看,写了两个人物,其实写完全是为了写。
(3)画线的两句的语气分别是和。
这两句话自然引出卖油翁“”的结论和的行动。
(4)解释指定的词语:
①而:而钱不湿()笑而遣之()释担而立()
②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尔安敢轻吾射()
③尔: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拓展提升
8.阅读下文,回答习题。
[甲]陈康肃公……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公亦以此自矜矜:②康肃笑而遣之遣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苟④见舟而畏之畏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表明卖油翁观点
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发散思维
9.找出三个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16 短 文 两
篇
教学《 陋室铭》
一、预习测评
1. 字音识读。
德馨( ) 鸿儒( ) 帘青( )
案∙( ) 西∙( ) ∙
葛庐( ) 牍 蜀 诸 ∙ ∙ ∙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 )
∙∙
(3)往来无白丁:( )
∙∙
(4)可以调素琴:( )
∙
(5)无案牍之劳形:( )
∙
3. 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3)孔子云:何陋之有? ? 4. 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 朝诗人 。
“ 铭” 是
,后来就成为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
(3) ,草色入帘青。
(4)无丝竹之乱耳, 。
(5)孔子云:“ ”
二、同步练习
1. 《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
3. 结合全文思考,文中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三、课后巩固
基础训练 1. 解释加点字词。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
∙
(5)鸿儒( )
(6)白丁(
)
∙∙
∙∙ (7)无丝竹之乱耳(
)( ) ∙∙ ∙ (8)调素琴( )
∙
(9)无案牍之劳形(
)(
)
∙∙ ∙ (10)阅金经( )
∙∙
2. 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填空。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
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4.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
,。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夏玑吴县人,父尝夜坐凭窗,月阴中,见一白晰少年醉行,父曰:“谁家嗜狂药若此?”逼近叩门,乃玑也,父置不言。
之下,已乐有荣封,少辍戒,无伤也。
”玑流涕却之,卒不饮。
注①:焚黄:古人升官时焚疏表以告祖先,用来显祖德,表示孝道。
注②:先茔:指祖坟。
(1)甲文通过对陋室和陋室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和生活情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③父尝夜坐凭窗()
∙
④逼近叩门,乃玑也。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玑流涕却之,卒不饮。
(4)甲文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5)甲乙两文都涉及修养身心的问题,请你简要评析夏玑其人,然后反省自己,从小父母给过你哪些教诲,你是否能始终奉行不渝?并举例说明。
(不超过100字)
(5)闻过即改,终身奉行父训。
(其余略)
发散思维
7.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
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教学《爱莲说》
一、预习测评
1.解释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4)香远益清:
(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8)宜乎众矣:
2.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二、同步练习
1.按原文填空。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2.《爱莲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3.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花和牡丹呢?
三、课后巩固
基础训练
1.填空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描写莲花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
(3)濯清涟而不妖()(4)不可亵玩焉()
3.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5.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拓展提升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
鉞数③困,匍匐道中。
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
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
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
鉞往涕泣奉
迎⑧。
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
奉母终身怡然。
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①归鉞:人名。
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
③数:屡次。
④依依:依恋的样子。
⑤窃:偷偷地。
⑥致:送达。
⑦饥:饥荒,年成不好。
⑧奉迎:迎接。
奉,敬辞。
⑨卓:高。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
“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
7.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B.①母与其子居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由是:
∙∙
(2)鉞贩盐市中市:
∙(3)而己有饥色
∙(4)奉母终身怡然
∙∙色:怡然:
9.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10.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发散思维
11.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1)最喜爱的花是:
(2)喜爱的原因是:
20 .古代诗歌五首
一、预习测评
1.《望岳》作者是()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自号“()”,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2.《望岳》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自号(),()朝著名诗人。
4.《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二、同步练习
1.下面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游山西村》中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登飞来峰》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4.《登幽州台歌》中“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课后巩固
基础训练
1.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
(2),决眦入归鸟。
(3),一览众山小。
(4)不畏浮云遮望眼,。
(5),柳暗花明又一村。
(6),化作春泥更护花。
2.以下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己亥杂诗》的作者是龚自珍,他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B.《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C.《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所作。
D.《望岳》的作者是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所作。
拓展提升
3.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天将暮,雪乱
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
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
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
翁,独钓寒江雪。
(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发散思维
4.请从《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中任选一首诗,谈谈这首诗描绘的画面和你读过之后的感想,不少于200字。
24河中石兽
一、预习测评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
∙∙∙
啮()溯流()臆断()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3)湮于沙上(湮:)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4.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护河士兵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二、同步练习
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三、课后巩固
基础训练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
古义:∙∙(3)但知其一今义:
∙
古义:今义: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拓展提升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引:且:
②蛇固无足固:
③终亡其酒终:亡:
(2)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D.一人饮之有余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
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
(4)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
(5)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发散思维
5.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