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幼童
中国制度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 李鸿章最初是为“天下无敌”的坚船利炮才开办洋务。他在1863 年写信给老师曾国藩:“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 亦无不足。”但作为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在上海与洋人多番接触后, 对洋人在经济领域的骄横霸道深感愤慨,认为中国若要“自强”,必 须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着手。持此观点的也并非他一人,李鸿章在 1864年收到了上海道丁日昌的信,信中称:惟有凭借轮船,才能击败 跨海而来的洋人,无论“兵战”“商战”,均是如此。 • 中国当时已有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两家造船厂,但李鸿章拒 绝在国内造船,原因是什么呢?在中国造船还不如去地球另一头的欧 洲买船便宜,何况铁甲舰一类的新式战舰国内还造不了。于是他在中 央支持下,从德国买来了“定远”和“镇远”,从英国买来了“致远” 和“靖远”。 • “造船不如买船”的问题在当时并非个例:李鸿章属下的江南制 造总局在创办的第六年,开始量产先进的林明敦式后膛来福枪,但只 造了不到五千支,明察秋毫的李大人就看出了问题:国产林明敦枪造 价不但是进口林明敦枪售价近两倍,而且质量还远不如进口货。李鸿 章本着对国防大计负责的态度,果断拒绝这种国产步枪在淮军列装, 继续带头进口价廉物美的洋枪洋炮。
洋务派
军机大臣文祥,中央政府的洋务派 首脑。
两江总督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洋务派
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局
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
• 总理衙门设立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当时规模 最大的军事工厂) •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 • 近代教育机构,培训人才,后期选派留学生 • 近代海军——巨资购买 (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恭亲王奕,晚清改革开放的设计师。
奕訢建议并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外 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中国外交、政 治史上的大事。清朝以前,历代虽有礼部、鸿胪、 典属国等机关处理外事,但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外交 意义相去甚远。《南京条约》签订后,对外交涉都 由五口通商大臣或地方督抚办理,然后由军机处、 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而《北京条约》 签订后,外国使节进了北京,外交事务日益增多, 不仅要在北京与外国使节接触,还要选派使节对等 驻在有约之国。 奕祈在建议中强调:如果没有专门从事外交事 务的中央机关 臣兼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总理衙门等 他还主张开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技术,开办 近代企业、走自强之路,收回失去的国权。自强、 练兵、制器及御侮结合在一起,是奕訢洋务思想的 完整体现。
在贪腐中自强
• 洋务运动的产品确实如此——成本高昂、质量低劣——逼得李鸿 章们不得不继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何在?一是采购大吃 回扣。中国商人给官员回扣自古天经地义,毋庸再提;洋商与中国官 员打过几回交道,也入乡随俗了。克虏伯进入中国不久,就学会了在 合同金中划出专门比例送回扣。痛心疾首的李鸿章专门出台规定:所 有采购都要经总办(总负责人)以及采买、支应、会计三个有关部门 共同签字才能生效。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大人此举见效甚微。二 是人力成本高企。来华工作的洋人工资远比在本国工作要高,这倒好 理解。中国没有技术骨干,能不求着洋人吗?问题在于,很多有关系 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这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19世纪70年代初, 江南制造局只有40个官员领导管理;到70年代末,就有80个官员吃 拿卡要了。 • 这一情况并非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独有,左宗棠手创的福建船政 局问题更为严重:高价买来的木材、煤炭和金属材料居然“不堪使 用”;拖欠工人工资也是见怪不怪;局中职员多系福建达官显宦的亲 友,连官居二品的船政大臣沈葆桢处理人事时也深感“棘手”。江南 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一处上海,一处福州,相距上千里,风土虽为 迥异,贪腐却属雷同,只能归结为中国特色了。

所谓“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缩略语。就是以中国封建伦 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 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 配后者。 • 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 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 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 务。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 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 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 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 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 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 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 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 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 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 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 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 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 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 其实,有关“中西”和“体用”之间的论争并非从清末时期才正式开 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说实在的话,从明清之际, 甚至更早的时期,在传统中国哲学之中就已经存在了有关“中西”和“体 用”的哲学命题,可以说这两个概念在很早时期就已经成为传统中国哲学 研究的重要概念和范畴。
同文馆
•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 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 1861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 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 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 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 同文馆完全按正 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 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 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 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 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 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 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 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 文史等方面书籍。
历史绕不开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初是为“天下无敌”的坚 船利炮才开办洋务。他在1863年写信 给老师曾国藩:“若火器能与西洋相 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但作为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在上海与 洋人多番接触后,对洋人在经济领域 的骄横霸道深感愤慨,认为中国若要 “自强”,必须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着手。 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 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 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 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在经营 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 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