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2 - 教师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轮复习:专题2 古典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训练2教师用
姓名:班级:学号:分数: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苦战行①
[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监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注释;①此诗作于宝应二年(公元763车),时段子璋反,陷遂州、锦州,马巴州将军率军前往平定,苦战身死。

②伏波将军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得将领马援。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将军自称是汉代伏波将军的子孙,这实际上是在表达他有报效国家的志向。

B.动乱还未平定国家却失去了勇士,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

C.“临江把臂”写诗人与马将军去年江边分别时的情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达深情。

D.“难再得”用语质朴,但表达的却是痛彻灵魂的深情,这样的情景不会再有了。

答案:B(“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错,马将军的死的确让诗人伤心,但并未伤心到对朝廷剿灭叛军失去信心的地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

②吹:通“炊”。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D.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A(A项,“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三)古代诗歌阅读。

(9分)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A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8分)
浣溪沙•武林送李似表
张元幹
燕掠风樯款款飞。

艳桃秾李闹长堤。

骑鲸人去晓莺啼。

可意湖山留我住,断肠烟水送君归。

三春不是别离时。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上片用燕子翻飞、桃李争美、晓莺轻啼等美好之景烘托离别之情,是以乐景衬哀情。

B. “艳桃秾李闹长堤”中“艳”“秾”“长”均是形容词,凸显意象特征,形象生动。

C. “闹”字运用比拟手法,将其比喻成喧闹的孩童,让桃李的艳丽如在眼前,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春景的美好。

D. “骑鲸”一词本指隐遁或者成仙,词人在此用“骑鲸人”代指词作中远去的朋友。

C“将其比喻成喧闹的孩童”不对。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湖湘,以舟为家。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对象——燕子。

B.诗的第三、四两句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字字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D(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诗歌赏析】
全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

此诗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

作者写燕子,先描写燕子冬去春来,忙于衔泥筑巢,点明了诗人留滞湖湘、以舟为家的真实处境。

颔联运用想象和拟人手法,描绘一只疑惑的燕子,通过写故园相识的旧燕,正凄然而又疑惑地看着自己,写出了作者流浪他乡的沧桑变化。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的居无定所、天涯飘荡,诗人对燕子的悲悯,实际上是对自己漂泊处境的自怜自惜。

尾联描写了燕子的多情——小燕子为了安慰诗人的寂寞,翩然飞来,暂歇船樯,它不忍离去,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令诗人老泪纵横。

燕子的同情深深地写出了作者生活的凄惨。

本诗句句咏燕,但又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

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燕子实际上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

(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搂,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①,王粲春来更远游②。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③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①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②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天地,即扭转乾坤。

6. 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寄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

C. 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与风凰同类的鸟,是庄子自比,此处是诗人自喻。

D. 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的开头两句是“即景生情”,不是“寄情于景”,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

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故选A。

诗歌鉴赏:
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

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

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

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

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

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

这是第一层。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

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

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

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

两者似相反,实相成。

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

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

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

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

这是第二层。

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

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

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

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
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

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

这是第三层。

(七)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凤归云
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

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

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①阳乌:太阳。

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

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

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7.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 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 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抒情深挚哀沉。

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标题中,A项考查内容,B项考查内容,C项考查情感,D项考查手法。

C 项,思想情感理解错误,“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说法错误,应为“人生无奈的感叹”。

故选C。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8.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 B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喧闹和生机”不对,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故选C。

(九)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骢马
唐•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爱英语吧首发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突出骢马日行千里,飞奔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
(十)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宇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

C.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会暂时流露出喜悦之色,而一个“横”字却又传神地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请。

D.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希望自已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D项“以景结情”不当,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且“归船”“白鸥”是想象之景。

(十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

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答案]D(错在“境界小巧别致”,全诗写景所展示的境界阔大。

(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听琴
萧悫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映朝飞弄,凄断夜啼声①。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①朝飞弄,即《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牧犊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景生情,自叹命途多舛,遂寄情于丝桐。

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

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中的哀怨。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C(“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十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

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C
(十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

饮酒(其二十)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1】,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2】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3】,六籍【4】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5】。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6】。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注释:【1】鲁中叟:指孔子。

【2】洙泗:二水名,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

【3】绝世下:指汉代灭亡以后。

【4】六籍:即六经。

【5】问津: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6】头上巾:《陶潜传》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直抒感叹之情,既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又统摄全篇。

B.“洙泗”两句,写孔子之后礼乐教化中断,世风日下,直到暴秦时代。

C.“区区”两句,写前代饱学诗书的长者忠诚勤恳地传授儒家文化典籍。

D.“终日”两句,写当今社会上人们终日奔忙,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

15.诗中“凤鸟”出自《论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下列诗句中“凤”的含义,与本诗中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战国•屈原《离骚》)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D.岂无当世志,凤鸟不可逢。

(明•唐时升《园中》)
14.(3分)D(“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有误)
15.(3分)D
(十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1】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

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

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

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2】谋。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释:【1】淳熙五年(1178年),作者与辛弃疾同由水路经过扬州,登上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写下了这首词。

【2】若为:怎样。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句以“乱”字写出秋叶飘飞的萧索景象,与“无边落木萧萧下”况味相似。

B.词人将登楼看到的景象比作壮美的图画,“舒卷”二字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

C.作者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寓有一番寄托。

D.结尾处词人以“沙鸥”自况,进一步写出自己身形憔悴、飘泊无依的孤苦处境。

17.本词上阕“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运用了比拟手法,赋予寒风霜露以人的行为与情态。

下列诗作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苏舜钦《夏意》)
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C.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D.几处渔村欸乃歌,轻烟染就万峰螺。

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

(何绍基《春江》)
16.D 17.C
(十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