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比长短比高低∣浙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比
长短比高低∣浙教版
一、选一选
1.比一比,图中哪根绳子长?哪根绳子短?()
A.上面的绳子短.
B.上面的绳子长.
C.下面的绳子
短 D.下面的绳子长
2.下面3个答案中,正确的是()
A.一号羽毛比较
长. B.二号羽毛比较短. C.三号羽毛最长.
3.比一比.
A、B、
(1)哪个小朋友高?()
(2)哪个小朋友矮?()
4.比一比.
(1)哪个小朋友的个子最高?()
(2)哪个小朋友的个子最矮?()
5.比一比
(1)短的是()
A.
B.
(2)粗的是()
A.
B.
6.比一比,哪条线短? ()
A.
B.
7.比一比
A、B、
(1)高的是()
(2)矮的是()
8.比一比
A、B、
(1)高的是()
(2)矮的是().
9.比一比.
A、B、
(1)哪个动物高? ()
(2)哪个动物矮? ()
10.比一比.
A、B、
(1)哪件衣服长?()
(2)哪件衣服短?()
二、填一填
11.比长短.
第________根铅笔最长.第________根铅笔最短.
12.比长短,在长的后面“T”,在短的后面画“F”.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一选
1.【答案】BC
【考点】长度比较
【解析】【解答】要想比较出绳子的长短,能够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另一端长的那根绳子比较长.
【分析】在生活中,人们适应把水平放置的物体长度的比较叫长短,因此我们能够把要比较的东西放平,一端对齐来进行比较.
2.【答案】C
【考点】长度的测量方法
【解析】
3.【答案】(1)A
(2)B
【考点】物体的比较、排列和分类
【解析】【解答】因为A项、B项的小朋友在同一起点,可直截了当比出A项小朋友高,B项小朋友矮.因此第(1)题选A,第(2)题选B.
【分析】在比较物体的高矮时,一定要在同一起点的条件下,直截了当比出物体的高矮.比高矮的方法:(1)直截了当比(2)做记号,比身高.
4.【答案】(1)B
(2)A
【考点】物体的比较、排列和分类
【解析】【解答】本题的三位小朋友没有站在同一起点上,而是A、C项小朋友站在台子上,A、B、C项小朋友才一样高,从而得出没有站台子的B项小朋友最高;从A项小朋友站在比C项小朋友还高的台子上,A、C
项小朋友才一样高,得出A项小朋友最矮.因此第(1)题选B,第(2)题选A. 【分析】在比较物体的高矮时,一定要在同一起点的条件下,直截了当比出物体的高矮.比高矮的方法:(1)直截了当比(2)做记号,比身高.
5.【答案】(1)B
(2)A
【考点】长度比较
【解析】
6.【答案】B
【考点】长度比较
【解析】
7.【答案】(1)B
(2)A
【考点】物体的比较、排列和分类
【解析】【解答】因为两棵树在同一起点,能够直截了当比出B项的树高、A项的树矮.
【分析】在比较物体的高矮时,一定要在同一起点的条件下,直截了当比出物体的高矮.
8.【答案】(1)A
(2)B
【考点】物体的比较、排列和分类
【解析】【解答】因为两根蜡烛在同一起点,可直截了当比出高矮.专门容易得出A项的蜡烛高,B项的蜡烛矮.因此高的选A,矮的选B.
【分析】在比较物体的高矮时,一定要在同一起点的条件下,直截了当比出物体的高矮.
9.【答案】(1)A
(2)B
【考点】物体的比较、排列和分类
【解析】【解答】因为小狗、小鸟在同一起点,能够直截了当比出小狗高,小鸟矮.因此第(1)题选A,第(2)题选B.
【分析】在比较物体的高矮时,一定要在同一起点的条件下,直截了当比出物体的高矮.
10.【答案】(1)B
(2)A
【考点】物体的比较、排列和分类
【解析】【解答】把红色和黄色衣服的下端对齐,专门容易看出红色衣服长,黄色衣服短.因此第(1)题选B,第(2)题选A.
【分析】比较物体的长短有以下两种方法:(1)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2)把物体直立在水平平面上,看上边,用眼睛直截了当看。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二、填一填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1.【答案】二;三
【考点】长度比较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
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解析】【解答】第二根最长,第三根最短.
12.【答案】T;F
【考点】整数大小的比较
【解析】【分析】认真观看两条绳子,一端对齐后看另一端,发觉上面的绳子长,下面的绳子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