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 必修一 2.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78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晋君)许君焦、瑕
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所知:所+动 夫:发语词
有何厌 厌:通“餍”满足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东:向东。名→状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封肆::使扩…张…。作疆界。使动
Hale Waihona Puke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 阙:削减 焉:哪里
第二单元 学习导言
•
有一种文字苍老遒劲,那是我们古老的方块汉
字;有一种声音永不消逝,那是先哲发出的智慧箴
言;有一种精神永不褪色,那是先贤树立的人格丰
碑;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那是仁人志士的振臂高
呼。
• 辉煌的史册浸染着先人的血汗和泪雨,凝固着 他们的英姿与智慧。不管他们的出身是高贵还是卑 微,他们的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一生是高 歌还是低吟,也不管我们是肯定还是否定,赞扬抑 或诋毁,他们都曽在这片热土上走过,他们也将继 续以不同的方式活在后人的记忆里。
秦国和霸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贪
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 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 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课文串讲
言于郑伯=于郑伯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眉尽白, 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致到了朝堂 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介词,依靠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代郑国
迫晋退兵
问:第四小节,在 故事情节的发展上 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 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 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 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 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 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 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 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 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 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 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 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 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 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 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 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 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 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我们学习 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这一系列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曰 : “ 秦 晋 围 敢以(这事)烦……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意动。
郑 而 有 益 于 君 , 敢 以 烦 远:形容词作名词。
执事。越国以鄙远,君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以:而,表目的连词,来
知 其 难 也 。 焉 用 亡 郑 以 陪:增加 厚,薄:形→动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 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 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 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 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 习和生活中。
军情紧迫,形势逼人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晋是师出有名,秦虽是友情出演,但更 主要是出于贪婪,为图霸业。以利而交, 自然也会为利而分。所以只要能让秦分清 利弊,诱之以利,自然有说服秦伯的可能。
三 寸
说退秦师:
一 言
之
之
舌
辩
,
,
胜
重
过
于
百
九
万
鼎
雄
之
师
宝
夜 缒 而 出 , 见 秦 伯 , 既:已经
烛之武退秦师
《左 传》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历史事件,如《春秋》 《左传》 ②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 《战国策》 ③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资治通鉴》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后汉书》
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 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 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土地)亏损。
举例
• 例1: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 • 例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 3:项伯杀人,臣活之。 • 4:君将哀而生之乎 • 5:春风又绿江南岸。
关于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 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 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要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 笃用之 。 ——《礼记》
好的语言
通畅的语言
规范的语言
(规 律)
利用 相同
文言文
现代文
抓住 相异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 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的虚词的用法.
佚之狐( yì) pá)n孙g戍( )s之hù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烛之武退秦师
• 理解标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为什么? 质疑:退 怎么办?
结果如何?(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使动用法
•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 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
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 例: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是不及物动词,
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以 图::考而虑唯:表说希:望通的“语悦气”词
乃还。
盟:结盟
戍:守卫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夜,缒而出。欲见扬秦先伯抑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以退为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阐明利害,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动之摇厚秦,君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 替秦着想,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 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 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 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 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 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 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 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 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 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 强阅读能力。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以,利君相亦诱无. 所害。且君 引史为例,
尝挑为拨晋秦君晋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推其测西未封来,,若 劝秦谨慎.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文
秦晋围郑
章
临危受命
结
构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课文串讲
以:因为 于:对
晋侯、秦伯围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郑,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短语(介宾或状 且贰于楚也。晋军 语)后置句] 函陵,秦军氾南。 贰:从属二主
军:驻军。 名→动
晋
军
秦
军
国危矣
秦晋围郑形势图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 成功分化伏笔。
陪 邻 ? 邻 之 厚 , 君 之 薄 以为:把(它)作为
也 。 若 舍 郑 以 为 东 道 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行 李 之 往 来 , 共 其 乏 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君 亦 无 所 害 。 所害:所+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关于《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 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因为和《公 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 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鲁隐公元年,到鲁哀 公二十七年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 散文著作。《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 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 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 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焉。”许之。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郑伯说烛之武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言
“国危矣,若使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
[状语后置句] 若:如果 使:派
退。”公从之。
师:军队
辞曰:“臣之壮也, 辞:(烛之武)推辞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 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能为也已。”公曰: 犹:尚且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 为:做(什么)
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已:同“矣”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用:重用 是:这
佚之狐: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侧面写烛之武)
读课文1—2自然段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
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 文中找到根据吗?
转第一自然段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勇 敢 无 畏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 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发,
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 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烛传之》武的退艺秦 术 师特》的点艺,术主特要点体,现主在要:体现在:
二一..波善澜于起表伏现的波情澜节壮阔的战争 二 一.绝善妙于的表行现人行辞人令辞令之美 三.善于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课文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 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 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 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 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 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 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 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 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春秋时期形势图
氾南
秦晋围郑形势图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新郑
郑
秦 军
秦军氾( fán)南
夫( fÚ)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wéi)也已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共( gōn)g其乏困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
微夫( fÚ)人之力不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