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归仓:从五谷丰登到仓廪盈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颗粒归仓:从五谷丰登到仓廪盈实
作者:赵志明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8年第9期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为了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发明、创造
了形式多样的农耕工具,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地域特色,这些农具也是中华农耕文明产生、
发展、进步的重要物证。

在庄稼收获的季节,为了使种植作物的果实变成可以方便食用的粮食,远古人们最开始用
手搓磨谷穗,后用木棍敲打脱粒。

据记载,春秋时代劳动人民已根据农作物品种特性和脱粒、
去壳、清选等不同阶段需求,发明了打谷、扬场和清选农具。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深入,很
多曾经广泛使用的扬场脱粒传统农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少部分依然在偏远地区的田间地
头发挥着作用。

笔者以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陈列的传统农具“脱粒箱”和“连枷”为例,从材质、形态构造、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脱粒箱最早出现于明代,是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南方水稻主产区曾经广泛使
用的脱粒农具,部分地区也称为谷斗、垯斗、稻桶等。

脱粒箱通体都是由木头做成的,取材因地制宜,主要来源于当地的木材,以杉木、松木等
乔木居多。

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脱粒箱外形上口大,底略小,由一大一小两对梯形木板
和一个长方形木板围成有底无盖的棱台,大的梯形上边长140厘米,下边长120厘米,小的梯
形上边长110厘米,下边长95厘米,箱体高63厘米左右。

4个倾斜的侧壁和底座由多块木板
相互穿插围成一个榫卯结构。

为了提高摔打脱粒效率,在脱粒箱里还放置脱粒排,由柳木条利
用榫卯加固成梯形,脱粒排上边长116厘米,下边长69厘米,立高63厘米,中间横向放置9
根竹排,当谷穗敲打在脱粒排上时,由于受力不均和惯性作用,谷粒穿过脱粒排,谷物枝叶则
被拦在脱粒排外,大大提高了脱粒效果。

脱粒箱体一般用4个半圆肋木进行加固并在每个半圆肋木上留出两个又粗又长的榫头。


头既可以起到加固箱体的作用,又可以作为整个脱粒箱的提把,便于人们在田地里抬扛或者拖行。

为了减少在泥泞稻田里拖动的阻力,人们还在脱粒箱底部加了两个滑动木条,滑动木条长1.6米,中间厚两头尖,放在水田里就像小舟置于水面,两头翘出。

在脱粒箱脱粒时都配备了
围挡,防止谷物溅出。

围挡由竹篾条编织的三面席子围成,席子上用藤条绑了几根直立的竹竿
作支撑。

席子顶端宽为2米,而底下周长为2.4米,竹竿可以固定到箱体的4个半圆肋木上。

在江南地区,河道水网丰富,其构成的灌溉良田大都用来种植水稻。

水稻成熟时,农民先
用镰刀一次性把稻子割下,打成捆放到地上,等整个田地的稻子都割完,再把准备好的脱粒箱
拖入农田,随即开始脱粒打稻。

两位打谷的农民各取一捆稻子,对着脱粒箱的脱粒排交替摔打,直到所有稻粒从穗子上纷纷脱落,掉进脱粒箱箱底。

随着脱粒劳动持续进行,脱粒箱在田地里
也不断向前移动,直到散布田地的稻子全都完成脱粒。

当脱粒箱大约装满到一半时,用舀子将
稻粒舀出,转运到其他器皿,最后归入粮仓。

连枷是我国使用最早最广泛的脱粒工具之一,又称耞、梿枷、劈啪木,通过敲打稻谷、小麦、豆荚、芝麻等果实,完成脱粒过程。

据古文字考证,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晚商时期,人们已经在使用连枷了。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文献记载,《管子·小匡》和《国语·齐语》卷六中,将“耒、耜、枷、芟”等
重要农具相提并论。

东汉刘熙《释名》记载,“枷,加也,加杖于槟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

它的形制是“用木条四茎,以生革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梃为之者,皆于长木
柄头,造为辕轴,举而转之,以扑禾也”(元代王祯《农书》)。

其基本结构是:一根长木棍
顶端绑系着一根短木棒,使用时,短木棍回转连续扑打谷穗使之脱粒,唐朝以后,又出现4根
短木棍的连枷,提高了效率。

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连枷还短暂客串过守城“兵器”出入沙场。

用于打仗的连枷叫“拂连枷”,枷是用铁打制成,劈头打下,置敌于死地。

在火药用于战争后,连枷又回归了脱粒的主业。

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连枷由两部分构成:打击部分由6根直径1.5厘米的竹棍组成,每根长约50厘米,6根竹棍被3根横木用猪皮条扎紧排列在一起。

连枷的把柄由一根长约2.5
米的长竹竿加工而成,长竹竿的一段经过烤制,再进行回转折曲形成一个环状,经捆绑后套住
连枷的末端横木。

连枷脱粒通常在农户的场院里进行,需有铺石板的平整地面作支撑。

在用梿枷向下拍打谷
物时,由于惯性作用,连枷的打击部分会滞后把柄端的行进速度,以获得较大的俯冲力能够重
重地拍打在要脱粒的谷物上实现脱粒。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化期间,还催生了木棒槌、掼槽、碌碡、扬锨、木杈、谷耙、风
扇车、簸箕、筛子、木刮板、搓子等扬场脱粒工具。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农民们的殷切希望,稻谷、麦子、糜子、豆类等果实经过脱粒、去壳、精选和晾晒等加工工序,最终转化为“仓廪盈实,社稷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