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外国语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吉林外国语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2、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4、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 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6、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A.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7、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8、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国家政权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农民问题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1、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
16、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
A.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17、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8、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19、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20、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A.经济是基础
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
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
三、辨析题
2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2、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
2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四、简答题
2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25、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26、简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过。
2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28、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9、如何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五、论述题
30、以下内容来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请论述这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B
5、C
6、D
7、B
8、A
9、B
10、C
11、B
12、C
13、A
14、D
15、B
二、多项选择题
16、BD
17、CD
18、AC
19、ABCD
20、ABCD
三、辨析题
21、答:该观点错误。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是正确的,“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又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
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
应生产力的性质,那么变革后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
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
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
22、答:该观点正确。
具体分析如下:
(1)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2)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
①坚持。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
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所以必须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
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博大精深
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
克思主义不动摇。
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②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些
问题的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
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错误的、有害的;
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
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3、答:此观点正确。
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
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
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
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
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
价值。
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
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
具有决定性意义。
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四、简答题
24、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
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
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在认识
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
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
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
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
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
时甚至截然相反。
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
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5、答: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
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6、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列宁去世后,由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探索出来的第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模式,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了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苏联
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国防等重工业的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并在第二次工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最终
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
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
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7、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①民主与法制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
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迀徙等权利和自由。
b.资本主义法制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
宪法是在私有
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
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
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直接或间接左右着国家政权的运行,因此,国家政权的意向和行
使实际上常常是各种不同利益集团政治合力的结果。
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实力上的差别
和利害关系,由此产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冲突不断推动政治制度的变化。
③选举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
从实际政治作
用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④政党制度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
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两党制
和多党制等形式。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重要的进步作用
①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曾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②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
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
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③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对推动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
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②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
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
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④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4)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28、答:(1)生产方式的含义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其中,物质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也是
物质生活条件各个要素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力量。
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就构成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其中,生产力
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
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
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产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基础,它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也就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
质和基本面貌。
马克思曾经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
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4)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二者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生产关系
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
经济基础的变更,整个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新的生产方式代替了
旧的生产方式,原来的社会制度也就为另一种更高、更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29、答:(1)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上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进入高级阶段后才
能实现按需分配。
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
形己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己经不仅仅是谋生
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
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那时,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劳动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
才能和力量的活动。
由于劳动不再是固定僵化的旧式分工中的劳动,由于劳动时间变短和
不再需要超时劳动,也由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高度创造性等,劳动不再是单调枯燥和具有
强迫性的活动,而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在共
产主义社会,“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但这决不是说,劳动不
过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就像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极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样。
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
五、论述题
30、答:(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于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
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①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
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把历
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
彻底的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
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
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
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
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
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
会的实践。
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
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②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a.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着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