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墓志铭
我国古时候,人死了之后,为防备死者的墓穴遭遇变迁, 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书死者姓名、爵位及生平事迹 刻于石上,平放于棺椁之前一起埋于圹穴之中,使日后 发现者有所稽考。这种特殊形式的文体称之谓墓志铭。
墓志铭起始于魏晋。后来刻于方形石上,合之以盖,北 魏以来,方形墓志已成为定制。不过这种下底上盖的墓 志绝大多数是统治阶级士大夫专用,一般平民百姓是不 用的。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 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 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 (1057年)进士,授太平州(今 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 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 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 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 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 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知州,皆有善政
在福州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所作诗文50 余篇,其中《道山亭记》一文,尤为世人 所传诵。
后历任明州(今宁波)、亳州(今安徽亳县)、 沧州知州;又入京任史馆修撰,升中书舍 人,知制诰。后卒于江宁(今南京市),追 谥“文定”。
著有《南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 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 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宋仁宗庆历六年
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志文为传,多以散文形式 记述死者生平。铭语似诗,主要是些对死者的颂扬和悼 念之辞,通常是以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也有五言、七 言不等。
从发现的墓志铭来看,多系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书。然 后由名匠刻于石上。这种墓志铭拓本流传下来,也成了 后人练习书法临摹的范本。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包括作家的姓名或 篇名)。(任选两小题)( 5 分)
第四段重点字词解释
1、虽或并世而有 2、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3、先祖之言行卓卓zhuó 4、而世之学者
5、其追睎(xì)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
1、有时 2、本来 3、卓越 4、求学的人 5、追慕、仰慕
其 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 知先生 推一赐于巩,而及 其三世;其感与报,宜 若 何而图之?
基本解读第一段:(起承部分) 第一段,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 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 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 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 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的译文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 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 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 ,
。(苏轼《
》)
(2)别有幽愁暗恨生, 突出刀枪鸣。(白居易《
。
,铁骑
》)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
徊。
, 。(
《观书有感》)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2)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白居易《琵琶行》)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的浅薄迟钝,而先生加以奖励 提携;先祖父的艰难颠沛,境遇不好,一直到死,而先 生加以表彰显扬。这就使世上魁伟杰出的罕见人士,有 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士,有谁不希 望世道的转变呢?善行,有谁不愿意去做?干坏事,有 谁不羞愧而畏惧呢?
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 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 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第一段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 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 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 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我 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 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 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 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 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 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
二三段为“转”
第四段译文: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 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 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 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 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年或一二百年才能出现。这种人 传世是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像先生的 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先祖父的 言行卓然出众,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的 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 问的了 。
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 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若所 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开来, 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 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难道不是这样吗?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 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 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 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 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 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 际表现。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 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
第三段的重点字词
1、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通“蓄”积蓄,富于 写文章(名作动)
2、有意奸而外淑 善良
3、有名侈于实 过分,超出
4、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加倍
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 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 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 然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 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 哉!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 往往衋xì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 哉?其追睎xī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 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古人的事迹,到 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极为伤心,在不知不觉中 流下了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 巩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办法使 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 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 样回报呢?
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以度支员外郎直龙图 阁,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时南剑 州(今南平市)将乐县巨盗廖恩初降,余党逃匿 山林,骚扰人民。曾巩极力招抚,自新者甚众。 曾巩奏请在沿海要隘增设巡检,以资防卫。
福州佛寺多,田产富足,僧人相争为住持,曾 巩在福州整顿佛寺,革除官府指派住持制度, 让僧众自相推举,禁止官吏向僧人勒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作为人的子孙,一味地想要褒扬 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 人,都务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 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 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因此铭文就开始不真 实了。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的人,常常会观察一下作 者的为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 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 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 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 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 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 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 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 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 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 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是用来能 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 敬的。好人喜欢自已被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 么可以记载的,就因羞愧而且恐惧。
我 追慕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办法使他的事 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给我碑铭,可 以泽及 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 怎 样回报呢?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 tún juě pǐ sè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⑨豪杰 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 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第三段的译文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 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 于众人则能辨焉。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 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 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 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 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
第二段 重点字词的解释
1、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2、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4、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
1、根据、2、刻、3不能、写、 4、公正与正确
翻译重点句子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 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这一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 其次是”传者盖少”。
作为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他的子孙呢?作 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想让自己 父亲,祖父得到尊宠 荣耀?这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既拜受承蒙赏给 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 告谕我家世族不确切之处,我怎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详 细考证呢。承蒙作铭,甚感羞愧,不再赘言了。曾巩再 拜。
(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 作一篇墓碑铭。秋,曾巩收到了欧阳修的回信。 次年,为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写了此文。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 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 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 “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 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 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第五段重点字词的解释
1、而先生进之。 2、先祖之屯(zhūn)蹶否塞以死 3、则世之魁闳(hóng)豪杰不世之士。 4、且敢进具其所以然。
1、提携 2、否、不幸 3、魁伟宏大 4、说出、……的原因
基本解读
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 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 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 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 点,结构十分谨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 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 的典范之作。
2、生者得致其严
尊敬
3、或纳于庙,或存于墓。 有的,不定指示代词
4、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 通材达识。
建功立业
记载
同“才”
重点句式:
1、夫铭志之著于世
状语后置句
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判断句
来自百度文库
3、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 ? 反问句
翻译重点句子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
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 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 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 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 仿的榜样。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 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第一段的重点字词有:
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