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岳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省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华清池
位于西安东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脚下北麓,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胜地,温泉水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
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在这里洗温泉澡。
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
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
唐代建有富丽堂皇的“华清宫”。
“华清池”由此得名。
经历代战争,原来的建筑都已毁塌。
现在的建筑都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
自古以来,华清池为游览胜地。
华清池温泉共有4处泉源,在一石券洞内,现有的圆形水池,半径约1米,水清见底,蒸汽徐升,脚下暗道潺潺有声,温泉出水量每小时达112吨,水无色透明,水温常年稳定在43度左右。
四处水源眼中的一处发现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771年时代,其中三处是解放后开发的。
总流量每小时为100多吨,水温43℃。
水内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有石灰、碳酸钠、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钠、硫磺、硫酸钠等多种矿物质。
骊山温泉、千古涌流,不赢不虚。
温泉水不仅适于洗澡淋浴,同时对关节炎、皮肤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浴池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华清池有各类浴池一百多间,一次可容纳近400人洗浴。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
冬天温泉喷水,在寒冷的空气中,水汽凝成无数个美丽的霜蝶,故名飞霜殿。
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建离官。
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
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
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
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
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年终返回。
唐天宝六年(747)扩建后,唐朝第七个皇帝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在此赏景。
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
飞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杨贵妃的卧室。
白居易《长恨歌》就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
进了大门就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影,垂柳拂岸,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
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贵妃池”建筑群。
“莲花汤”池形如石莲花,供皇帝沐浴;“海棠汤”池形如海棠,供贵妃享用;“尚食汤”是供大臣们沐浴之处;“星辰汤”传说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沐浴可见天上星辰,故名。
在星辰汤后面还有温泉古源。
出了贵妃池向前行便进望湖楼,先见荷花
池然后经飞霞阁,传说此阁是贵妃浴后观景及凉发之处。
现在的九龙汤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 贵妃池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
接着来到五间亭,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在这里。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曾在此居住过。
后面骊山的半腰间虎斑石处还有一座“兵谏亭”,高4米,宽2.5米,水泥钢筋结构,兵谏亭匾额是用贵重的蓝田玉制成。
走出望湖楼,向右可沿着一条砖砌的台阶上行,直登苍翠葱绿、美如锦绣的骊山游览。
经近年来考古发掘,在唐华清宫保护范围内发现了唐梨园遗址,清理出“莲花汤”(御汤)、“海棠汤”(贵妃池)等五处皇家汤池遗址及大量建筑材料。
同时在唐、汉文化层下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夹砂泥质陶片,为研究华清池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事件直接引起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的遗址在华清池风景区,内有五间厅和兵谏亭等。
今天的华清池,名山胜水更显奇葩,自然景区一分为三,:东部为沐浴场所,设有尚食汤,少阳汤,长汤,冲浪浴等高档保健沐浴场所,西部为园林游览区,主体建筑飞霜殿殿宇轩昂,宜春殿左右相称。
园林南部为文物保护区,千古流芳的骊山温泉就在于此。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华清池内又新添了中外书法碑林、梨园及其它艺术展馆。
构成了集旅游、文物、园林、沐浴、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物游览场所。
堪称北方皇家园林之典范。
2007年5月8日,西安市华清池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武夷悬棺
1000多年前,福建的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千百年来,人们对悬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1978年,考古队第一次来到武夷山,试图对悬棺进行一次考古检测,揭开笼罩在悬棺上的千古之谜,他们选定了位于武夷山西北部一个叫白岩洞的地方。
武夷山位于横贯福建、江西两省的武夷山脉北段,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美誉。
在地质史上,由于造山运动的影响,这里的山脉发生褶皱断裂和抬升,在峭壁峡谷间形成了许多的天然缝隙和岩洞,就在这些天然的岩洞里,存放着远古时代留给后人的秘密——高高在上的“悬棺”。
白岩洞海拔500米,距离谷底51米深,山势陡峭,分布着十几处天然洞穴,因为岩壁呈现灰白色,因此得名白岩洞。
考古队员进入白岩洞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惊险,因为崖壁是向外倾斜的,崖壁底下是深谷,夹在两个山坳之间。
考古队在崖壁的对面安了个绞车,往山底放了一根钢缆下来,用那个固定定滑轮,定滑轮下面绑一个篮子,通过对面的绞车摇吊篮上升。
由于山体向外倾斜,考古队员垂直升到洞口的水平位置后,距离洞口仍然有3米的距离。
当年的考古队员梅华全回忆说,要进去,惟一的办法是搭一个天桥,但是搭天桥也很危险,他们就用两块3米长的木板伸进去,可发现那个篮子会摇摆,非常危险,万一掉下去的话人就完了,所以后来就在钢缆上面的两根栏杆后面固定了根绳索防止吊篮摇摆。
固定好以后,他就第一个躬身钻了进去。
梅华全进到洞里,发现洞穴很小,人在里面无法站直,只能弯着腰。
测量的结果,洞穴深5米,最高处只有1.5米,最宽处有6.8米,洞穴底部向外倾斜,地面比较滑,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出去。
梅华全当时曾考虑在洞里直接打开棺材,但是棺顶距离洞顶只有不到15厘米,开棺十分困难,只有想办法把棺材取出洞穴。
悬棺被移到了当时的福建省博物馆保存。
这具棺材是典型的船形,因此有个特定的名字叫船棺。
它长489厘米,宽55厘米,高73厘米,分为棺盖和棺底两部分。
棺盖的头部比棺底要长出一截,是一个半圆形,棺底则像一只梭,中部如同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这是船棺的主体部分,用来安放墓主人的遗体和随葬品。
棺材用一块整木凿成,内部刳空,外形很像东南沿海常见的乌篷小船,在乌篷的顶部正中,有一条7厘米宽的平脊,靠近最后隔板的地方分别凿有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孔,人们认为这是象征船桅杆的插孔。
□在古代,棺材的形制往往承载了一定的文化信念,把棺材做成小船的模样,并克服种种困难放到悬崖之上,武夷先民的丧葬观念让后人感到迷惑不解。
在我国古代南方地区,一直生活着一种古老的族群,叫古越,其中生活在福建、浙江和江西一带的越人被称做东越,据说他们是越王勾践的直系后裔。
东越族人常年生活在溪谷之间、沟壑之中,造船和用舟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把生前依赖的船只当作死后的居所,是十分自然的事。
而把船棺葬在临水的高崖之上,则能尽量减少自然灾害的侵袭,保护船棺免受风吹雨淋。
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里,把船棺安置在悬崖之上,还可以防止被入侵者和敌人毁坏。
但是,悬棺的所有优点都还无法解释武夷先民深层的丧葬观念,他们一定还有某种特别的考虑,才会克服种种困难,把棺材放到悬崖上。
更多的人认为悬棺葬和先民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直接相关,它可能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识的体现,许多民族都相信自己是从山岩中迸裂出来的,让死者安眠在生命的源头,就像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
悬棺葬也有可能和古人对鸟的图腾崇拜有关,葬在高崖之上,才有可能和鸟以及远逝的先祖融为一体。
古人的真实想法,对现代人来说只能远远地揣摩。
考古学家发现,悬棺的用材也很特别,它用的不是普通的木材,而是一种叫闽楠的特殊木材。
这种树木质地坚硬,不容易腐烂,而且长久地散发出一股幽香。
从工艺角度看,武夷山的这具船棺造型规整,轮廓流畅,棺柩四周砍凿成直角,棺盖和棺底套合得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缝隙,棺材的板壁加工得相当均匀,连盖底的凿孔都显得很规则,这一切都反映了工匠具有很高的木做水平,而且使用的工具也肯定不会是粗糙的石器。
而正是这一点,也使得人们对船棺的建造年代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因为整个船棺的制作工艺明显是要用金属来在上面切凿的,这说明当年船棺的主人已经进入了金属时代。
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这具悬棺距今3445年左右,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商代。
现代考古证实,福建东南沿海是在商周时期进入青铜文明的,人们也许就是用一柄铜锛,凿出了后来让世人震惊的武夷船棺。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个年代推测,因为船棺木材的树龄很可能并不等同于船棺
的制作年代。
那么,船棺里面的随葬品是不是可以提供更确切的断代依据呢?
当年,考古队员打开船棺盖,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由于棺体常年倾斜,棺内器物和墓主人的下肢骨骼都滑向前端,压在墓主人的上身骨骼之上,形成一个长约110厘米的坡状堆积层。
堆积物的最上面放着一个龟形木盘,木盘的下面是墓主人的尸骨,他仰面躺着,四肢舒展,尸骨下面铺着竹席。
考古学家对竹席作了研究,发现竹制品的加工工艺虽然粗糙,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再次证实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使用金属工具。
人们仔细地清理了堆积物,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的果核,一些鱼骨和鸟骨,可能是陪葬的动物和果品。
另外,还有大片已经炭化的纺织品残块,可能是墓主人身上的衣服和覆盖物。
这就是神秘墓主人死后的全部财产,由于缺乏更多的证据,墓葬的确切年代仍然很难推定,但随葬品还是传达出了一些别的信息。
龟盘是墓主人留下来的最完整的器物,它被雕成乌龟的形象,身子则被做成盘子,不论用途是什么,都反映了武夷先民的一种心态。
乌龟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母,最受水上人家的崇拜,是渔猎生活的特有象征和标志,和船的使用一样,龟形盘同样表明了武夷先民和水的不解渊源。
已经碳化的麻和丝绢的残片也成为考古学的重要文物。
经过仔细分析,人们发现武夷先民织的麻布稀疏粗糙,显得织造技术比较落后,但细心的考古学家很快又从残片中找到了另一种物品———一块指甲大小的纺织品,这个纺织品的质地和那些烟色的麻质地不一样。
纺织品专家鉴定的结果显示,这团纺织品属于棉纺织品,和麻布相比,这些棉织品的质量比较好,使用的原料非常接近今天海南岛生产的木棉,然而,史书记载的中国植棉史只有2000多年,是汉代从印度引进的。
梅华全介绍说,现在这个棉布标本的碳十四测定是3445年,汉代只有2000多年,这件棉纺织品把中国的棉纺织史提前了1000多年。
这说明我们中国人植棉的历史非常长,而且更有意义的是这个棉是在东南沿海的闽越地区发现的,东南沿海在《史记》、《汉书》里面曾经都记载是荒蛮之地,是渺无人烟的地方,在这种地方竟然出现了3000多年前的棉纺织品,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船棺内的尸骨保存得基本完好,是一个男人,大约在55岁到60岁之间。
从随葬品中珍贵的丝织品可以推断,他在生前有着显贵的身份,绝不是普通的渔公和稻农,也许是古老部落的一位族长。
□一具船棺的自重加上尸体和陪葬品,总重量至少在500公斤至800公斤之间,甚至更重,如此沉重的棺木究竟是怎样被放到悬崖绝壁上的洞穴中去的,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武夷悬棺是武夷山最大的谜,而悬棺本身最大的谜则是它的升置方法。
明代有一位文人张于垒曾经专门考察武夷山的悬棺,之后,他提出了一种有趣的猜想,他认为悬棺在开始时并不是悬空的,远古时这一带溪流浩荡,和山峰顶部差不多高,古人把船棺放在水里的石缝中,后来水退了,才形成今天的悬棺景象。
但是,根据地质学家研究,这种沧海桑田的过程至少要历经千百万年之久,恐怕不是数千年间能完成的。
也有人从武夷山的山体特征上受到启发,这种平行岩层,久经风雨后,常会沿水平方向
掏凿出一些孔洞,伸出一串长可以达数十米,人们由此推想,武夷山上的许多山段都曾架设栈道,悬棺的升置方法自然找到了一种最合理的解释。
但事实上,在取下悬棺的白岩,考古队查遍了岩洞四周上下的石壁,没有发现一个可以搭栈道或者供人攀援的柱洞。
也许船棺本身还能告诉我们更多的秘密。
在棺盖沿的两侧,靠近后隔板的地方,分别凿有一个长方形孔,两个孔相对的棺盖上面,留有绳子的勒痕,人们据此推测,两个孔很可能是扎绳子用的,悬棺的升置因此又有了一种合理的推想:有人先行到山顶把绳子抛下来,下面的人抓住绳子拴紧船棺,拴好的船棺被缓缓吊起来,山顶拽绳子的人应该有十几位或几十位以上,一声吆喝,船棺被吊起。
考古队推断,船棺被起吊到与崖洞水平的位置,先行等在崖洞里的人用竹竿拴着的铁钩将船棺慢慢拖进崖洞,细心地把船棺引放到合适位置。
无论具体的过程怎样,抬置船棺所经过的艰难,在武夷先民的心目中一定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精神含义,每一次悬棺葬的举行,也就是部族最盛大的仪式,他们对未来的所有期望因此得到了抚慰。
不过,悬棺并不是武夷山的专利,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河流边的悬崖上,如著名的长江三峡地区,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悬棺。
它们一般都被放置在离河面高100百米左右的悬崖绝壁上,最高的达到200多米。
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台湾、云南、贵州,各地都曾发现过类似的景象。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明芳介绍说,悬棺葬不仅分布在中国大陆13个省区,而且在东南亚分布也十分广泛,比如说越南、泰国,还有中印半岛,一直到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甚至一直到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群岛,所以这个悬棺葬不光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在各个地区发现的悬棺虽然悬挂方式不尽相同,但在棺材的形制上大同小异,都是采用整块木头挖成船形。
这说明相隔遥远的悬棺之间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世界悬棺在地域的分布上形成了两条清晰的半环线:一是沿长江逆行,辐散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最远可以达到位于西南的云贵高原;一是由东南沿海向东南亚传播,最终抵达太平洋岛屿。
这两条半环线,都以中国的东南沿海为起点渐次传播,流传时间的先后与地理分布的远近正好成正比,因此,有学者认为,武夷悬棺是世界悬棺葬的源头。
悬棺葬从东向西和由北向南的流传,实际上是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的结果,而武夷悬棺,则成了时间长河中一艘永不泊岸的船,构架在让人想象不尽的山崖之上,带着让人猜测不尽的神秘。
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这一世界闻名的建筑群,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是旅游者必到之处。
12世纪上叶,多尔戈鲁基大公在波罗维茨低丘上修筑了一个木结构的城堡—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就是从这个城堡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的红砖是1485年至1495年兴建的。
大致呈三角形。
宫墙全长2235米,高5到19米不等,厚3.5至6.5米.共四座城门和十九个尖耸的楼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