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VS亚里士多德

合集下载

浅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

浅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

浅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作者:张优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09期【摘要】文章对比分析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性理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经过一系列的修养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

认为德性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人的后天的习惯养成的。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都主张“中道”。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孟子;人性论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各自奠定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本性是不同的,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孟子所说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1]p200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有之的,并不是后天通过外力植入到人心中的,“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就是说人之善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水的本性都是向低处流的,无论水流的方向怎么变,始终是向下流的,所以人的本性也都是善的。

孟子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归于天,所以人的本原也是天,孟子认为天的本性是善的,人性和天性在本质上是有同一性的,因而人性本身也同“天”一样是善的。

所以,孟子认为先天性的人性是向善的,人的善是先天赋予的,只是由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变化才使人丧失了本性。

孟子认为虽然人性都是善的,但有一些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善心,有些人则不能,人的善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及各种各样的条件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加之个人主观上的不努力,从而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心,才会出现诸多恶行。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四重奏”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四重奏”

2019年6月第32卷 第3期阴山学刊YINSHANACADEMICJOURNALJun.2019Vol.32 No.3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四重奏”林於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700) 摘 要:以多元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在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早已有其根基。

两者在立足时代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前提下,以务实的精神,重新恢复各自所在的文明世界对“共同命运”的深刻认知,从而进行新的社会价值重构与再造。

在此基础上依托制度擘画的前瞻性构想,导引人类历史的光明走向。

两者的这种可贵共识对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很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孟子;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共同体;价值重构;公共利益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19)03-0080-06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1]4。

这句名言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但其中的观点依然没有过时。

尤其是在中西政治交流与碰撞日益频密,“人类命运共同体”初现雏形的今天,对不同政治哲学进行对比分析是一个越来越值得探讨的问题。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文明中的两位思想巨人,在各自所属的文明中对政治哲学做出了卓有成效和影响深远的探索,他们所奠基的政治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后世政治构建的蓝本,尤其是他们在各自的文明领域内所展开的对人的“共同命运”的深刻诠释,在今天更加值得思考和弘扬。

一、时代更迭的变局与顺应历史的改革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都充满强烈的扭转时势的使命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又都面对着极为相似的境况。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经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希腊语世界,迎来了重大的时代变局,各邦国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不同的政治理念陷入日益严重的对立,随着战争的结束到来的并不是和平,而是贸易衰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动荡让整个希腊世界陷入长期动荡,伯利克里和梭罗等一众希腊圣贤开创的“黄金时代”至此走入黄昏[2]。

世界前100名著名哲学家排名

世界前100名著名哲学家排名

世界前100名著名哲学家排名以下是世界前100名著名哲学家的排名(按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2. 托马斯·阿奎纳斯(Thomas Aquinas)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4. 列奥纳多·笛卡尔(René Descartes)5. 孟子(Mencius)6. 约翰·洛克(John Locke)7.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8.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9.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0. 亚瑟·舍斯特·克拉克(Arthur Schopenhauer)11.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2. 大卫·休谟(David Hume)13. 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4.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5. 柏拉图(Plato)16. 伊壁鸠鲁(Epicurus)17.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20.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21. 托马斯·阿奎纳斯(Thomas Aquinas)22. 约翰·洛克(John Locke)23.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24.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25.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26. 恩斯特·卡塞勒(Ernst Cassirer)27.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28. 大卫·休谟(David Hume)29.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30.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1. 亚瑟·舍斯特·克拉克(Arthur Schopenhauer)32. 伏尔泰(Voltaire)33.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34. 康德(Immanuel Kant)35.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36. 唐纳德·戈尔曼(Donald Davidson)37.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38. 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39.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40. 康德(Immanuel Kant)41.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42. 唐纳德·戈尔曼(Donald Davidson)43.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44. 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4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46.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47. 托马斯·阿奎纳斯(Thomas Aquinas)48.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49. 列奥纳多·笛卡尔(René Descartes)50. 孟子(Mencius)51. 约翰·洛克(John Locke)52.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53.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54.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55. 亚瑟·舍斯特·克拉克(Arthur Schopenhauer)56.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57. 大卫·休谟(David Hume)58. 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59.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60. 柏拉图(Plato)61. 伊壁鸠鲁(Epicurus)6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63.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64.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65.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66. 托马斯·阿奎纳斯(Thomas Aquinas)67. 约翰·洛克(John Locke)68.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69.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70.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71. 恩斯特·卡塞勒(Ernst Cassirer)72.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73. 大卫·休谟(David Hume)74.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75.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76. 亚瑟·舍斯特·克拉克(Arthur Schopenhauer)77. 伏尔泰(Voltaire)78.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79. 康德(Immanuel Kant)80.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81. 唐纳德·戈尔曼(Donald Davidson)82.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83. 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84.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85. 康德(Immanuel Kant)86.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87. 唐纳德·戈尔曼(Donald Davidson)88.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89. 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90.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9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92. 托马斯·阿奎纳斯(Thomas Aquinas)9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94. 列奥纳多·笛卡尔(René Descartes)95. 孟子(Mencius)96. 约翰·洛克(John Locke)97.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98.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99.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00. 亚瑟·舍斯特·克拉克(Arthur Schopenhauer)。

浅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

浅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

浅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文章对比分析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性理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经过一系列的修养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

认为德性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人的后天的习惯养成的。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都主张“中道”。

标签:亚里士多德;孟子;人性论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各自奠定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本性是不同的,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孟子所说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1]p200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有之的,并不是后天通过外力植入到人心中的,“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就是说人之善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水的本性都是向低处流的,无论水流的方向怎么变,始终是向下流的,所以人的本性也都是善的。

孟子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归于天,所以人的本原也是天,孟子认为天的本性是善的,人性和天性在本质上是有同一性的,因而人性本身也同“天”一样是善的。

所以,孟子认为先天性的人性是向善的,人的善是先天赋予的,只是由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变化才使人丧失了本性。

孟子认为虽然人性都是善的,但有一些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善心,有些人则不能,人的善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及各种各样的条件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加之个人主观上的不努力,从而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心,才会出现诸多恶行。

孟子主张修身养性减少物质欲望来保持人的善,即“养心莫善于寡欲” ,因为一个人的物质欲望越多,他的善就会随之减少。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生平简介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人性论众所周知,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相信人性本善,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孟子把性善论当做他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四端的出发点,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有为难、有人受苦就会想要帮助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自发形成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

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长辈,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是自己心中对他们有崇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就想去那么做。

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的。

“四端”之心与人性本善——兼论以《孟子》为人性向善论者的理论误区

“四端”之心与人性本善——兼论以《孟子》为人性向善论者的理论误区

“四端”之心与人性本善——兼论以《孟子》为人性向善论者的理论误区孟子“性善”论所蕴含的人性本善内涵,是孟子思想体系乃至传统儒家道德学说成立的基石。

然而,古人以“性善”为人性本善的真理性共识,在现代遭到以人性向善论者为代表的“非本善论”的各路孟学研究者的质疑。

他们要么站在“同情”地理解孟子的角度,宣称孟子是人性向善论者,改头换面地否定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要么直接批判孟子人性本善的真理性。

这导致孟子“性善”论真实意蕴的消解,亚圣之义隐而不彰。

其中,对“四端”之心的误解性诠释构成向善论者否定孟子人性本善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从“四端”之心问题入手,对向善论者的偏颇之处进行疏解,对“孟子道性善”的人性本善内涵予以澄清。

一、“四端”与“善”“四端”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向善论者普遍认为,孟子的“四端”之心只是人心所有的一种向善的“潜能”“趋向”或“倾向”,而非“善”本身。

人天生只具有“善端”倾向而非“善”本身,人性之善必须经由对“善端”的推扩始能达成。

这是孟子所言推扩、扩充工夫的意义所在。

人性由此被赋予开放性与动态性的展开内涵。

显然,向善论者通过将“善端”与“善”区分开来的方式,为其向善论观点作辩护(1)。

然而,“善端”的真正涵义并非向善论者所理解的那样。

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哲学观点

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哲学观点

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哲学观点人类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以独特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涉及政治、社会、宗教、伦理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哲学观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世界的贡献。

1.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通过正确的道德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实现个人的完善,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

他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的哲学观点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2. 笛卡尔:笛卡尔(1596年-1650年)是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代表了理性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本体活动,而通过思维,人们可以发现绝对真理。

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而著称,他通过怀疑一切,只相信自己所思考的东西,建立了思辨性哲学的基础。

他对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贡献深远地影响了现代哲学和科学领域。

3.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的完善,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分支。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实现完善。

他主张“性善论”,以人性的善良为出发点,强调人们应该追求仁爱、和平和社会公正。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 笛西德里奥·德尔·安多雷:笛西德里奥·德尔·安多雷(1596年-1650年)是西班牙的哲学家和神秘主义作家,代表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观点。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总结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总结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总结
1.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他们的存在和行为奠定了人类的起源和进程。

2.佛陀: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的教导和哲学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并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5.伯多禄:作为耶稣基督的门徒之一,伯多禄的信仰和传教活动对基督宗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孟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亚历山大大帝:作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创始人,亚历山大的征服活动和政治理念对希腊和东方文明产生了广泛影响。

8.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导师,他的理论对哲学、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作为探险家,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开启了欧洲探险和殖民时代,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0.耶稣基督:作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的教导和人生经历对西方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11.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2.伊壁鸠鲁: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思想和享乐主义对后来的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3.朱熹:作为中国哲学家和宋代理学的代表,朱熹的理论对中国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4.杰出人物的名单的剩下的部分是用户可以自己继续扩展的。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一、概述名人事迹是人们对一些杰出个人或历史人物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或非凡贡献的总结和描述。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外,都有许多令人敬佩和引人注目的名人事迹。

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启发和激励了后人。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今中外的若干名人事迹,以展示他们的伟大和不朽。

二、中国名人事迹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提出了“仁爱”、“礼让”、“忠义”等价值观,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屈原是中国辞章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和残暴,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呐喊,最终选择了自焚以示抗议。

他的悲壮行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传世佳话,激励了后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三、西方名人事迹1.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的伟大征服者,他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成为西方历史上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他还鼓励文化交流和知识的传播,对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作品多样且深入人心。

他的作品涵盖了人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爱情、野心、权力和人性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的作品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演出和研究,并被认为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四、古代名人事迹1.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强调人类的善良本性和修养的重要性。

孟子主张君主应当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推崇仁爱和人伦之道,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逻辑、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学知识点统计之人物篇

教育学知识点统计之人物篇

教育学知识统计之人物篇一、关键词:孟子1、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孟子·尽心上》。

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孟子。

3、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人是孟子。

4、孟子的“性善论”从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的角度讲是发掘人的潜能。

5、错误命题:孟子的“性善论”从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的角度来讲是发现人的价值。

6、下列人物中持内发论的观点的是孟子、弗洛伊德。

7、孟子的“性善论”和“良知良能”分别讲的是道德潜能和智能潜能。

8、错误命题:“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由居学”出自于《孟子》。

出自《学记》。

二、关键词:孔子1、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孔子。

2、把学习过程概况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孔子。

三、关键词:荀子1、中国“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3、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观点的人物有荀子、华生、洛克。

四、其它人物: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朱熹提出。

2、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3、提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一观点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4、在西方,最早提出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的是亚里士多德。

5、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6、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

7、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贾克森。

8、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9、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0、“人是唯一需要受教育的动物”,这是康德的言论。

1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2、在结构化策略方面成就最显著的教育家是苏霍姆林斯基。

13、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孟子的仁政与古希腊法治的同与异

孟子的仁政与古希腊法治的同与异

孟子的仁政与古希腊的法治的同与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这一段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并且要求背诵,想必大家都不感到陌生。

在这一段中孟子以他那如椽之笔,构筑了一片王道乐土。

朴实无华的几行文字,浸透了孟子对百姓的殷殷关爱,透露了治世的玄机,更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化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他大胆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公孙丑上》)。

孟子特别强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君,应该以国人的意志和利益为转移,“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做到“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并认为国君如果有大过,可以被撤换,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残暴的君主不配称君。

有人认为汤武革命是“臣弑其君”,孟子反驳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近代中国高举德、赛的大旗,呼唤民主,效仿西方,推行民主政治。

而民主政治在西方确也有较深的渊源。

我们现在提倡法治,主张依法治国,也是参照西方的案例。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学者袁保新认为:“大体而言,我们不能说2000多年前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已经发展了近代西方的民主理论,但是,孟子从人性论出发所主张的‘民本’思想的确含有主权在民的成分,却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遗憾的是,孟子在揭举民本思想的同时,未能进一步从法制层面来规划,而秦汉之后的儒者,又后继乏人,结果只有在西风东渐之后,我们才真正接续上孟子的思想,为孟子的民本理论注入法制架构的思考。

”在民主上,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的思想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共通之处。

然而,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还是在于从孔子的“仁”的理念发展出来的“仁政”。

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区别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区别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区别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与孟子是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思想巨擘,他们的伦理思想和以之而形成的政治主张均因当时社会东西方两大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前者的伦理思想更侧重于理性,后者的伦理思想则偏向人的本性中的固有道德情感;前者主张法制政治、民主执政,后者青睐将家庭的人伦道德扩充到社会,由开明的君主实行仁政以实现其所坚持的道。

本文以二者的伦理思想作为出发点,沿着伦理思想的差异路径探索二者政治思想的异同。

标签:亚里士多德;孟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384BC—322BC)和孟子(372BC—289BC)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两位思想巨擘,他们的政治主张与他们的伦理思想的认知是分不开的,二者在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上既带有两个形态迥异的社会的时代背景,又预示了中西方伦理和政治运作在以后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和孟子伦理思想特点伦理学,即探讨人类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人类道德价值终极追求,关于真、善、美的价值判断标准的知识,是亚里士多德和孟子思想的基础。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部分,亚氏说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一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 〔1〕桑塔耶那认为,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人性的概念是十分健全的:“每个理想都各有自然的基础,每一件自然的事物都各有理想的发展。

” 〔2〕人性的拷问就成了理解亚氏伦理思想乃至于其政治思想的首要问题。

亚氏指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 〔3〕而灵魂本身包括非理性和理性两个部分,非理性部分是指人类获取营养与生长,是全体生物所有的,因而它不是区分人类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人独有的,构成人之为人的是人的灵魂中的理性,“对人来说这种东西就是合于理智的生命。

” 〔4〕正是凭借这一点,人类有了超越其它生命的形式。

幸福在于人类自然本性的实现,而人类的根本本性就是理性,因而在亚氏的思想系统中,理性成了全部出发点,理性是亚氏追求幸福与德性的前提条件。

孟子四端说的例子古今

孟子四端说的例子古今

孟子四端说的例子古今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四端”作为人们应该追求和培养的品德。

四端分别是仁、义、礼、智,它们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古代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今世界各地,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和阐述孟子四端的内涵。

首先,仁是孟子非常强调的一种品德和态度。

仁者爱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表现出无私和关怀。

在古代中国,著名的仁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例如,孟子曾经提到过老子和舜。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倡无为而治,重视谦逊和包容。

舜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间以仁政著称,为人民着想,使国家繁荣稳定。

这些仁者的行为和思想有力地证明了仁的重要性。

其次,义是在孟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义是指遵守道德规范和原则,做出正义和公正的行为。

在古代,有很多以义为核心的故事和例子。

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尽管他面临死刑的威胁,但他拒绝逃跑,表达了对法律和正义的尊重。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以义为核心的故事。

比如荀子所讲的守信义之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因坚守信义而获得荣誉和奖励的情节。

这些例子都突出了义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礼是孟子所强调的重要品质之一。

礼涵盖了行为规范、仪式传统和社交礼仪等方面。

古代的皇帝和贵族都非常重视礼制,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邦,就是将礼的观念贯彻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古代的周礼就是对礼制的详细规范,包括了各种仪式和祭祀活动。

这些礼制的存在和遵守,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最后,智是孟子推崇的品质之一。

智指的是明理、有见识和才智。

在古今世界各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智慧的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比如古代的孔子,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智慧和见识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如古代的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智慧和思辨能力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和先秦儒家都是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和先秦儒家的中庸观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

本文将对这两种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是指他认为真理和美德都在两个极端之间,而不是在极端之中。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二、先秦儒家中庸观先秦儒家的中庸观是指他们认为,真理和美德都在中庸之中,而不是在极端之中。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

先秦儒家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道德的平衡,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是一种道德的选择。

三、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和先秦儒家的中庸观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认为真理和美德都在中间,而不是在极端之中。

其次,他们都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

最后,他们都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或道德的选择。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和先秦儒家的中庸观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更注重理性的平衡,而先秦儒家的中庸观更注重道德的平衡。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更注重个人的选择,而先秦儒家的中庸观更注重社会的选择。

最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更注重个人的自由,而先秦儒家的中庸观更注重个人的责任。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和先秦儒家的中庸观都是一种追求平衡的思想,都是一种追求合理的选择。

虽然它们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它们的相似之处更多。

它们都是一种追求真理和美德的思想,都是一种追求中庸之道的思想。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追求平衡,追求合理的选择,追求真理和美德。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比较之文化差异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比较之文化差异

2020年第7期(总第199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 o.7. 2020G eneral.N o.199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此较之文化差异邓禄,李鑫(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虽然是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但是他们的德性思想穿越时空相互交汇,在东西方两大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孟子从“性善论”出发,主张“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强调人都有“善”的本质,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德性修养过程,人皆可以完善人格至理想境界。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但更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他将理性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认为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的。

虽然二者思想互有异同,但都主张“中道”。

关键词:文化差异;孟子;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比较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 (2020) 07-0098-03徐复观说:“一个人的思想的形成,常决定于 四大因素。

一为其本人的气质,二为其学问的传承 与其功夫的深浅,三为其时代的背景,四为其生平 的遭遇。

”111孟子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分处在东西 方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匠人,但其所面临的历史背 景、社会问题是颇为相似的,并影响到他们各自德 性思想的形成。

在世间兵戈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 时空背景之下,如何立足于各自的文化通过对德性 的教育来影响并巩固社会政治秩序,这是两位思想 家共同的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是希腊各城邦 间开始出现危机、征战激烈、政治理念日益对立的 时代,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促成了亚里士多德德性思 想的形成。

孟子为了稳定当时的政治局面,为了人 民的生存状况,同时也为了挽回文化风气,提出 “仁爱”的学说并为之努力。

―、德性思想的根基:“灵魂说”与“心性说”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立论的根本依据源自 东西方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这也是二者思想根基 的不同,就如孔子相对于孟子就如同苏格拉底和柏 拉图等希腊先贤们相对于亚里士多德一样,如果说 孟子德性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么亚里士多德德 性思想的核心就非“理”莫属。

亚里士多德的管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管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管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对当时各类学科都有精深的研究。

所以其著述颇多,而其管理与培训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两书中。

和柏拉图一样,他也把奴隶制度看作是自然的结果。

他认为:天之生人,有宜于从事脑力劳动者,有宜于从事体力劳动者,即“天赋人性”的思想。

这和我国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显然,他认为人力资源系统中的各元素可
以是一成不变的。

亚里士多德还从经济上论证了奴隶制度的必要性。

他认为,人类为了取得生活
资料必须要有工具。

工具有多种多样,有的是无生命的,有的是有生命的。


隶是有生命的工具。

没有认识到奴隶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管理方面,亚里士多德已不自觉地具备了现代混沌思想,例如:他指出,所建立的成文法规不应该一成不变,必须凭人类无数的个别经
验进行不断的变革,但从维护法律和政府的威信考虑,变革不宜频繁[9]。

用系统语言来说,就是法律的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综上所述,局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古希腊时期的管理思想家们,其人
力资源管理思想是直观的、朴素的线性思维方式。

虽然偶尔有一点系统思维的
火花,但只是片段的,不自觉的。

I
D:4987465465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头政体 民主政体
类型
关于法治的理论
◆提倡法治,反对人治,认为法律是最优良的统 治形式 ,即使是当权者也必须依法统治 。
◆法治含义一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法律应根据政 体来制定 。 ◆法治含义二是普遍的守法。认为为政的重要规 律之一,就是订立法律后,使执政者和下属官员 不能假借公职谋求私利,又使各部分成员各得其 所,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孟子说“四心”
恻隐之心
恻 隐 羞恶之心
性向

是 性向 非
心 羞 恶 性向
辞 让 性向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
仁心
仁政 心 性 智 慧
霸王之业
孟子说“四心”与“四端” 孟子说“四端”犹“四体” 孟子说“四心”与“四端”功效
孟子
亚里士多德
孟子,名轲,字子舆 约公元前372-前289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 政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 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 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 容易。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 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 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廛: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货栈。征:征税。 讥 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讥,查问。 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据法规收购长期积压于货 —— 尊重贤人,任用能人,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 栈的货物,以保证商人的利益。 下的士人都会 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市场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译 —— 关卡,只检查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 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文 都会高兴,愿意经过那条道路了。 在货场,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把 货物存放在那个市场上了。
理想城邦的设计
◆奴隶
◎“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理智的,就 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这种人就天 然是奴隶。”这些奴隶的存在是“神的指谕”, 无可反抗 。
◆财产
◎真正正当的财富获取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活, 且家主只需应有财产,获取财产则是奴隶的工作了。
理想城邦的设计
◆教育 ◎家主的教育管理应使奴隶、妇女与儿童各自符 合其各自应有的品德,以符合其自身的职务,从 而使之与“整体的善德相符” 。通过教育来培 训公民的德性。 经济 ◎“产业私有而财物公有” 。
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并且通过“明人 伦”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 ◆认为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客观实际, 而是人的主观差异。这种内发教育作用论强调: 教育必须从“本心”做起。
仁政思想 ◎教民 ◎养民 ◆仁政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 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 、教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11 、制民恒产,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 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 只有通过对民众进行教化,才能做到 2、使民以时。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 民贼,被人民推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 幼有序,朋友有信” 2、宣扬 “劳心 ◆仁政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反对滥捕乱伐 。 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3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维护 、取民有制。不应横征暴敛、滥用 封建制度 民力,应省刑罚、薄赋税。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 恶其声而然也。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侧隐:哀 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 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同 “邀”,求。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 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 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 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 —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 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 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 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 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端:开端,起源.源头。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 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 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 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 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 心是智的开端。
理想城邦的设计
◆城邦与公民 ◎理想的政体模式——中产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 并用法律予以制约。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 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 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 集团。” ◎“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 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
而如果有为数较多的中产阶级为之缓冲,则容 易避免动乱与变革,因为“如果两方都明知各 自的力量不足抗衡,较弱的一方就必然放手而 不敢贸然与较强的一方争胜”。
正宗政体 谋求公共利 实现国家的目的 益
政体理论 性质
变态政体 谋求私人利 益
一人之治
少数人之 治 多数人之 治
君主政体
贵族政体 共和政体
僭主政体
孟子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仁政思想
王道思想
教育思想
民本思想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 权利。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 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 。 ◆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 准 。
◆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 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 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天吏:顺从上天旨意的执政者。 ——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 姓来攻打他, 就好比率人 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 就没有成功过的。这样,他 就令天下大改了。天下无敌 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这个 程度还不能令天下归服的, 是从来没有的。
中国管理思想史 第十五讲
陈晓艳 马芮 钟琪 林海
Part 1 Part 2 Part 3
仁义礼智
诵读之 深入之 俯瞰之
精辟警醒 智慧精髓
Part 4
中外精蕴
对比之
原文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 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 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 矣。廛,无夫里之布,则 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 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 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 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 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 路矣。 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中产阶级
富人 建立寡头政 体压迫平民。 →使社会丧 失平衡 奢侈、发号 施令、引起 穷人凯觑 中产阶级 穷人 建立平民政 体压制富人 →使社会丧 失平衡 懒散无赖、 自甘暴弃、 希图他人的 财物
中庸的化身 顺从理性, 具有美德, 不走极端
中产阶级
过分的贫富悬殊将导致政治动乱和政体变革。 寡头派和平民派的冲突是引起政体变化的根本 原因。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 耕于其野矣。 助而不税:指“耕者九一”的井 田制只帮 助种公田而不再收税。
——对于种田的人,只要他们助耕 公田,不征收私田的赋税,那么天 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那样的 田野里耕种了。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 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廛:这里指民居,与“廛而不征”的 “廛” 所指不同。
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种税收名称,即“夫 布”、“里 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土地税、 劳役税。 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移民。 ——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 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 的人都会高兴,愿意来做那里 的百姓了。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真能做到这五个方面,那么邻国的百姓 就会像敬仰父母一样敬仰他了。
王道思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
◆“王道”就是“以德行政者王” ,就是施行 仁政,以德服人 。
◆ 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 。应当以善来教化民众, 才能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育思想 ◆重视培养贤才 ,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 下得人难”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是国家 富强的根本。 ◆孟子以培养具备“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为己任。 ◆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以 天地间一切事物为“养气”的原料。要求人们不 被文献典籍束缚心灵,用敞开的胸怀来涵括天地 间的万事万物。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 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 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 人之心,行不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政,治天下可 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 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 运之掌上。 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 非人也。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练 A.孟子认为如果尊重贤人,任用能人, 习 让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
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B.要让商人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 就要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依 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