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刘备学做人,向曹操学做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刘备学做人,向曹操学做事。

跟刘备学做人,向曹操学做事。

”刘备仁德得人心,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熠熠生辉。

曹操英勇有魄力,无论现状如何艰险,都能走出绝境。

01 跟刘备学做人
1. 宅心仁厚,以德服人。

刘备出身贫贱,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最后的称霸一方,离不开的他的广得人心。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的人生从此和关羽、张飞紧紧相连,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他们始终互相呵护扶持,肝胆相照。

可以说刘备所走的每一步,都应了那句话:人善,自有天助。

曹操攻打荆州,刘备撤退途中,有百姓甘愿追随刘备。

旁人都劝刘备丢下百姓,自保要紧。

没想到刘备义正言辞地回答“夫济大事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一举动一时之间传为佳话,为刘备得人心无数。

但后果是惨痛的,携民撤退至当阳城时,曹操追兵赶上了上来,刘备大败,妻死子散。

三国英雄辈出的年代,智慧聪颖如诸葛亮者不止一人,武功盖世如赵子龙也不计其数,可刘备只有一个。

他不擅权谋心计,带兵打仗也有不足,但在弱者面前,却只有他会说出那句:吾不忍也。

徐庶本为刘备账下谋士,当阳长坂坡逃亡途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要挟徐庶加入曹操军营。

此时有人向刘备建议,留住徐庶,等到曹操杀掉徐庶的母亲,徐庶自然会死心塌地追随刘备。

刘备没有采纳,而是放走徐庶。

放走徐庶,无异于为敌方增强势力,刘备心里比谁都清楚,但他还是那么做了。

也许在他看来,徐庶不只是账下的一个谋士,也是自己的朋友,更是一个母亲的孩子,自己不该为了利益就替他做选择。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可刘备身边始终有不少文臣武将追随。

即便不能像曹操孙权等人,为追随他的人提供钱财权势,甚至大部分时间都在寄人篱下,流离失所。

但他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与肯定。

2. 坎坷殊途,永不言败。

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刘备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

他的一生,常走在坎坷不平之路。

从军以来,小战获胜,大战皆败,无数次刀下活命,终于在60岁那年,向世人证明了永不言败的意义。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起,刘备就有一个兴复汉室的梦想,他也为此奔波了三十多年,但仍一事无成,漂泊不定。

三十多年源源不断的付出,却看不到一点希望,换别人早放弃了,但刘备没有。

47岁时,刘备只是听说了,有个名叫诸葛亮的年轻人足智多谋,便甘愿放下年龄的顾虑,三顾茅庐,以诚心打动诸葛亮。

到了59岁,汉中之战,刘备才生平第一次击败曹操。

命运给了他一个很低的起点,苦难和失败接连不断给他打击,幸运的是每一次绝望之后,他都挥了挥衣袖,重新站起来。

千百年后,刘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做人处世,不仅要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还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言败。

02 向曹操学做事
1. 能屈能伸,进退有度。

曹操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男人。

年轻时的曹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一心要惩恶扬善,涤丑荡恶,他以为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能还世界一个公道。

但他的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调离。

眼看着世风日下,民不聊生,曹操明白了:自己的刚正不阿注定无法力挽狂澜,只能靠征战实现自己宏图伟业。

姜戎在《狼图腾》里写道:要想能做大事,就必须能屈能伸,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过程可以有很多选择。

面对初心难守,成败不定的境遇,曹操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换一条路重新出发。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一时之间名震四方。

到了赤壁之战,同样也是以少胜多,只是这次是曹操输了,他没有垂头丧气,反而一笑置之。

大丈夫能屈能伸,进退有度。

曹操的一生曲折起伏,但他留给世人的印象,始终都是豪情万丈,一代枭雄。

在现实和理想的抉面前,他没有犹豫退缩,而是以自己的方式,铸就了无悔的一生。

面对质疑他也会说:“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呢你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打了败仗,失了城池,也能直呼痛快,大笑而去。

这样的曹操,古往今来,只有一个。

2. 胆大心细,深谋远略。

初平年间,董卓权倾朝野,朝中大臣眼看王权一步一步衰落,却都束手无策。

唯有曹操站了出来:为了天下苍生,必须除掉董卓,如果没有人愿意,那么我来!这样的魄力与担当,在当时无人能敌。

一个人能扛多大的事,就能成多大的事。

战场上的厮杀比拼的是英勇,而朝野之上则需要深谋远略,而曹操恰好两点都具备了。

南征北战几十年,他凭着自己的胆大心细,消灭了所有的对手。

统一北方之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魏国,随时可以称帝,但他始终没有逾越那条线,直到去世也是“魏王”,而不是“魏武帝”。

但其实不称帝,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如果曹操称帝,在外人看来就是谋权篡位,给了刘备和孙权攻打曹操的理由。

其次曹操非常了解自己,他对权利有着超乎常人的迷恋,而人的欲望就是一个无底洞。

因此更不能为了一个虚名,而给自己埋下祸端。

千百年后,曹操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世间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成败不能定义英雄,对错不能衡量万物,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对的,那就该坚持到底。

不被命运偏爱的人,一定要有破局的勇气。

03
历史已经远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之中不光有英雄的厮杀,还有数不尽的做人做事的智慧。

几千年的尘与土教会了我们,做人当如刘备仁德坚毅,做事当如曹操英勇无畏。

与朋友们共勉。

另篇三国的智慧: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三国故事圆了一部分读者的明君梦、智者梦、侠客梦,也向另一部分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心机、算计、权术、谋略。

你在三国里看到的
不仅是一个个权谋故事,更能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很多人说,刘玄德仁义,曹孟德奸诈,其实不然,自古以来大忠似奸,大伪似真,这两人都是一类人,只不过一人在明,一人在暗罢了。

曹操会做事
易中天曾评价曹操:“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鲁迅说曹操:“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古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要我说曹操,他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他重情却又寡义,他奸诈却又赤诚,他弑杀却又仁爱。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复杂多变,让人永远都看不清,或许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摸金校尉
这几年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鬼吹灯》更是把曹操当做盗墓的祖师爷,这都是有根可寻的。

梁孝王墓的主墓室《曹操别传》中记载着曹操一段盗墓的事迹:“(曹)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三国争霸初期,各国混战使得军队难以修养整治,战争也使得各国城池常常被洗劫一空.。

于是“军饷”便成为了诸侯出征杀伐的先决条件。

而曹操当时军资装备不足,势力范围狭小,有时候,刚攻打下来的城池就被易主。

为了解决自己的粮响问题,曹操就把目光锁定在了盗墓这个不光彩的行当上,“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也就应运而生了。

盗墓这个行为肯定是不好的,但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情,曹操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只要目的正确,走什么样的路,曹操不在乎。

为父报仇
《三国志》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躲避战乱路过徐州,陶谦素来怨恨曹操,派遣骑兵掩杀曹嵩。

也就是说刘备的恩师陶谦是曹操的杀父仇人。

天下的仇恨莫大于杀父之仇,曹操自然要为父报仇,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目的,曹操的真实目的是想扩张版图,向东南扩展势力,于是曹操攻打徐州,结果是陶谦虽然被打败了,但陶谦却固守城池了。

理论上此时的曹操应该趁胜追击,然而曹操却鸣鼓收兵了,理由是粮草不足。

由此可见纵然是报仇,曹操还是理性的报仇。

有趣的是后来
陶谦是病死的,病死前还扶植了曹操一生的宿敌——刘备。

对待降将
建安二年,曹操发兵讨伐张绣,军队驻扎在淯水,张绣诈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

曹操对张绣是杀子之恨。

然而官渡之战前夕,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操预作布置,彼时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杀父之仇未报,可以说是陶谦老奸巨猾,而杀子之恨,曹操总要报了吧,而且张绣就在自己手下,然而曹操不但没杀,反而让其加官进爵。

对比刘备为义弟报仇,被陆逊火烧连营的惨烈,曹操做事永远是理性的,虽然曹操未能报杀父之仇,杀子之仇,但他的行为使得天下终归曹魏,而刘备的一时冲动的结果却是“白帝城托孤”。

可以说曹操的成功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而曹操的失败并非因为不能严于律己,乱世三国,有几个人能真正屁股干净的,怪就怪曹操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大事不糊涂,小事犯迷糊。

曹操虽然英雄一世却逃不过万世骂名,就因为不拘小节,随口来了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的名句。

曹操说出“这句话时,也已经注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能拥有一个好名声。

刘备会做人
三国时期,说到曹操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应该是刘备了。

“青梅煮酒”时曹操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见在曹操眼里刘备的分量。

陈寿评论刘备的才干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自己说自己成功的原因是“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就是说自己就是要和曹操做的不一样,才能在逐鹿中原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天下英雄中能有所成就。

曹操是个做事的高手,而刘备是个做人的高手。

禅让徐州牧:曹操以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于是陶谦向孔融求救,孔融又请刘备来救。

刘备带兵初战打败曹操缓解徐州危机。

陶谦便想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推辞再三并写信给曹操希望他退兵,由于吕布威胁曹操后方,曹操便给了刘备顺水人情,退兵而去,这是第一让。

然后陶谦再让徐州,刘备认为说着因为朋友之义才来,拒不接受但答应驻守徐州附近,这是第二让。

后陶谦病重,再次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又辞,陶谦死不瞑目,这是第三让。

后来刘备在徐州百姓拥戴下才做了徐州牧。

一个徐州牧让刘备连让三次,有人说刘备是品德好,错!因为徐州迟早是刘备的,刘备需要下一盘棋,告诉世人:这徐州不是我抢的,是人家非要给我的,是老百姓拥戴我,其实这就是“禅让的”老把戏。

但这么做的好处是,刘备重情重义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如果真真若如此,后来刘备为什么老是占着荆州不走?
三顾茅庐
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里,刘备被描绘成了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好领导形象,三顾茅庐的确是个土办法也是个笨办法,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听张飞的,直接把诸葛亮绑了去呢?这正是刘备会做人的原因所在,很刘备是聪明人,三顾茅庐就算诸葛亮不出来,但刘玄德“礼贤下士”的形象也肯定推广出去了,彼时的诸葛亮不出来,那是诸葛亮不识体统,说不识相。

而同为聪明人的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他揣摩到了刘备的心思,而且刘备的“重袭之术”也已经打动了诸葛亮,所以二者一拍即合。

一而再,再而三,不是刘备吃饱了没事儿干,而是刘备明白要得到一个谋士的忠臣,首先就要得到他的心,顺便刘备又多了一个求贤若渴的美名。

白帝城托孤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但这一段佳话也仅仅是佳话,实际上刘备临时前还玩了一把诸葛亮,这一招是曹操教的。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所以临时前跟诸葛亮说,你的才华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成就大事情,我儿子刘禅,如果懂事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懂事儿,你就取而代之吧。

这句话像不像曹操说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如果诸葛亮高兴的说,好的好的,听你的就是了,那诸葛亮肯定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诸葛亮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

”说完,叩头。

刘备说完,双眼
一闭,断了气。

终年六十三岁。

刘备用计维系了这一段君臣佳话,被传为美谈,而且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诸葛亮怎么敢篡权呢?而曹操千算万算没算到苦心经营的曹魏却在自己死后没几年就被同样托孤的司马家族给窃取了,最终三国归晋。

有人说,“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曹操处事心黑,刘备为人脸厚,脸厚心黑结合在一起便是厚黑学的真谛。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生都在不断的进取,或许会有失败。

可是失败并不能丝毫的动摇他们的意志,他只是一次次从失败中爬起来,再次的向前奔跑,直到生命的终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虽然是曹操的诗,但是同样适用于刘备。

我想,这就是英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