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3份集锦》重庆市2017-2018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综合测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
A.5g B.50g C.500g D.50kg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质量的估测。
【详解】十个鸡蛋约为500g,一个鸡蛋的质量大概是50g。
故选B。
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
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详解】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测木块长度
B.测木块质量
C.测液体温度
D.测液体体积
【答案】D
【详解】A.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物体,故A错误;
B.图示情况出现了两处错误:①左盘放了砝码,右盘放了物体,应该是左物右码;②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应该用手拿取,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C错误;
D.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的放置以及读数时的视线都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选D。
4.关于近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薄,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B.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厚,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C.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薄,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D.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厚,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答案】B
【详解】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曲度过大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折光能力太强,当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故选B。
5.我们能分辨出鼓声和锣声,主要根据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
【答案】C
【解析】A.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不能区分鼓声和锣声,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不能区分鼓声和锣声,故B项不符合题意;
C.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区分鼓声和锣声,故C项符合题意;D.速度指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声音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6.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上、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与实验相符的是
A.抵在后脑勺上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
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脸最敏感
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骨传导效果好
D.抵在哪里听到的声音都一样
【答案】C
【详解】声音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即做骨传导.当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时,由于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可直接将声音传给听觉神经,没有经过其它骨头的传播,因此听到的声音最大.故选C.
7.如图所示,白板上画有两个黑色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板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下方箭头是利用凸透镜形成的虚像
C.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是照相机
D.乙图看到上方箭头是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答案】C
【详解】A.玻璃杯下半部分的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
B.据图能看出,此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据B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此时相当于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C正确;
D.乙图上方的箭头是通过玻璃杯看到的,所以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8.小冰用手电筒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它比光滑地面上的光斑亮得多,关于此现象以下观点较合理的是()
A.地面没有反射手电筒的光B.地面把手电筒的光全部反射了
C.从各个方向均可看到墙上的亮斑D.只有在小冰的位置能看到墙上的亮斑
【答案】C
【详解】小冰用手电筒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时,光在大理石表面发生镜面反射,镜面反射的光线照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后,发生漫反射,由于漫反射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而镜面反射时不在反射区域内是无法接收到反射光线的,所以墙壁上的光斑较亮。
故选C。
9.如图所示足球在平整草坪上沿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慢,测得S AB=S BC=3m,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0.5s,则足球从A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7m/s B.6m/s C.4m/s D.无法确定
【答案】A
【详解】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BC BC 3m 0.5s
s
v
t
===6 m/s
又因为速度越来越慢,所以从A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会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故选A。
10.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并描绘出V―m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答案】C
【详解】AB.由图象可知,两物质体积V相同时,m甲<m乙,由密度公式ρ=m
V
可知:ρ甲<ρ乙,故AB
错误;
C.由图象可知,V甲=V乙时,m甲<m乙,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m甲=m乙时,V甲>V乙,故D错误;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那么发声体是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用嘴对准瓶口吹,那么发声体是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瓶子和水降低空气升高
【分析】本题确定发声体是关键,然后根据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进行判断.【详解】瓶子里装有水,敲瓶子时,发声体是是瓶子和水,从左到右水越来越多,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吹瓶口,发声体是是空气柱,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大,故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音调越高.
12.如图所示,将远视眼镜放到凸透镜的前面,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____(选填“虚”或“实”)像。
拿走远视眼镜,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的像再清晰,应将光屏向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拿走远视眼镜,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的像再清晰,应将烛焰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答案】实远离远离
【详解】[1]如图所示,将远视眼镜放到凸透镜的前面,光屏能够承接到烛焰的像,所以是实像;
[2]将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面,在如图所示位置,光屏相当于视网膜成的是清晰的像,则此时凸透镜跟远视眼的视物原理相同,即将远视眼镜拿走后,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成像在光屏的后面,所以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3]拿走远视眼镜,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的像再清晰,则应该使像距缩短,所以应该使物体远离凸透镜即可。
13.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
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缩小的、______立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成放大,______立的______像。
【答案】倒正放大
【详解】[1]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
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即物体在2倍焦距以为,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3]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目镜所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4.托盘天平是一种机械天平,现在也常用电子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某电子天平测量的质量是3×10﹣5kg,合________mg.
【答案】30
【详解】1kg=106mg,3×10﹣5kg=3⨯10-5⨯106mg=30mg.
15.如图所示的物理教材中的插图,坐在船中的人用力向前推动另一艘船时,发现自己坐的船向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还可说明物体间_____.
【答案】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详解】(1)把另一只小船推开时,船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把另一只小船推开,同时自己坐的小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6.已知甲、乙两物体有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图,是它们在相隔相同时间内运动的不同位置,则______物体(选填“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相邻间隔的时间为0.03s ,则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为______m/s 。
【答案】甲 0.5
【详解】[1]由图知道,在相等时间内,甲物体的路程相等,所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即乙物体做加速运动。
[2]由图知道,甲物体第一张照片到最后一张照片间的距离
s=6cm=0.06m
甲物体的运动时间
t=0.03s ×4=0.12s 由s v t
=知道,甲物体的速度 0.06m ==0.5m/s 0.12s
s v t =甲甲甲 17.夏天在地上洒水可以降低温度是利用水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吸热的特点;向空气中喷酒水雾,可制造彩虹,彩虹是太阳光经水珠__________后形成的。
【答案】汽化 色散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汽化过程需要吸热;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详解】[1]夏天在地上洒水,利用水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热量来降低温度;
[2]向空气中喷洒水雾时,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小水滴,阳光照在小水滴上时发生折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解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即彩虹是太阳光经水珠色散形成的。
18.小明和同桌一起用刻度尺测量一块右端为半球形的橡皮的长度,如图所示,该橡皮的总长度为
______cm;坐在小明左侧的同桌每次读数都偏大,请写出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
【答案】2.00 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详解】[1]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由图知物体起点为1.50cm,终点为3.50cm,长度为2.00cm。
[2]坐在小明左侧的同桌,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线垂直,读出右侧半球形的数据偏大。
19.把一个重为2牛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苹果在空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若空气阻力大小恒为0.8牛,且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则苹果在上升过程中所受重力的方向为______,合力的大小为
________牛,合力的方向为______。
【答案】竖直向下 2.8 竖直向下
【详解】[1]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后,上升的过程中,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2][3]重力竖直向下,阻力是竖直向下,所以此时苹果受到的合力为
2N+0.8N=2.8N
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三、作图题
20.如图所示,一条光线沿竖直方向射向平面镜,画出其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进一步画出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____)
【答案】
【详解】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会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射出,经凹透镜发散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焦点,作图如下
21.在图中,F是透镜的焦点a、b是烛焰发出的两条光线,a与两焦点连线平行,b经过透镜中心.请作出a、b两条光线通过透镜之后的光路图.
(_____________)
【答案】
【详解】由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a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b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
四、实验题
22.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______;
(2)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此时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的实像;
(3)透镜遮住一半,则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4)若将蜡烛向右稍微移动一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选填大或小)些;
(5)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副眼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由此可知,此眼镜是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答案】同一高度倒立缩小完整右大近视眼镜
【详解】(1)[1]为了使烛焰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凸透镜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2][3]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故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实像,故此时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4]遮住凸透镜的一半,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另一半,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4)[5]若将蜡烛向右稍微移动一段距离,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要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6]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则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大些。
(5)[7]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这说明像距变大了,即光线发散了,表明放置的是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23.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此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是因为___________;
(2)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所示,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_________处(选填“A”或“B”);
(3)把玻璃板放正,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___________;
(4)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_。
【答案】平面镜不透光,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A 大小相等相等垂直
【详解】(1)[1]此实验中不能用平面镜进行,是因为平面镜不透光,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直接通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到,那么像的位置也无法观察到。
(2)[2]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如图中的A位置,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知,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当镜面向右倾斜,则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应向右下对应移动。
(3)[3]把玻璃板放正,即玻璃板与水平面垂直,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4)[4][5]如图乙知,蜡烛A与其像A'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将AA'连接,则AA'与镜面垂直。
五、计算题
24.【答案】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周末,小华在家中烧开水煮饺子。
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水量比锅里的少)。
下面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B.
C.D.
【答案】C
【详解】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据此分析可知:
A.图像中水的温度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图像的沸点与原来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图像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与分析相符,故C符合题意;
D.图像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做广播操时,操场上各年级的同学们听到声音的强弱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响度与()
A.发声体的振幅有关B.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C.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D.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答案】B
【详解】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还有用力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做广播操时,操场上各年级的同学们听到声音的强弱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正确选B.
3.小超同学用相机拍摄下了八中校徽,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镜头是凹透镜
B.照相机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C.乙照片比甲照片的像距大
D.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应将照相机适当远离校徽
【答案】C
【详解】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故A错误;
B.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乙照片比甲照片的像距大,拍摄乙照片,应将照相机适当靠近校徽,故C正确,D错误。
4.吉他手在演奏吉他前,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拧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调节吉他发出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传播速度
【答案】B
【详解】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拧松琴弦,改变材料的松紧,从而影响振动的频率,进而影响声音的音调,故B选项正确。
故选B。
5.如图所示,将干冰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故A错误;
B.干冰升华属于吸热过程;水蒸气是无色气体.故B错误;
C.干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不是熔化.故C错误;
D.干冰升华吸热,使瓶口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故D正确.
6.从波形上看,下列属于噪声波形图的是()
A.B.
C.D.
【答案】D
【详解】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嘈杂的、难听刺耳的,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选项中可以看出,只有D选项的波形无规则,所以它属于噪声;故选D。
7.一只小鸟在平面玻璃幕墙前飞来飞去,欣赏它自己在幕墙中轻盈的“身影”,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身影”始终和小鸟一样大
B.小鸟靠近幕墙过程中,“身影”远离幕墙
C.小鸟远离幕墙过程中,“身影”逐渐变小
D.“身影”到幕墙的距离大于小鸟到幕墙的距离
【答案】A
【详解】A.“身影”是鸟在玻璃幕墙成的像,根据物像等大,“身影”始终和小鸟一样大.符合题意.B.物像到玻璃幕墙等距,小鸟靠近幕墙过程中,“身影”靠近幕墙.不符合题意.
C.根据物像大小相等,小鸟远离幕墙过程中,“身影”大小等于小鸟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D.根据物像到玻璃幕墙等距,“身影”到幕墙的距离等于小鸟到幕墙的距离.不符合题意.
8.对下列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缥缈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答案】C
【详解】A.凝重的霜是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变成固态冰晶而形成的,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飘渺的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变成液态的小水珠形成的,是液化现象,要放热,故B错误;
C.晶莹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变成小水珠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时要放热,故C正确;
D.洁白的雪是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而形成的,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9.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B.人们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放热
C.游泳从河里上岸感觉冷是由于水蒸发吸热,风吹来觉得更冷是由于空气流动快加快了水的蒸发吸热D.气体打火机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把丁烷气体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里面的
【答案】B
【解析】A、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受热以后,体积膨胀,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上升;液体遇冷以后,体积缩小,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下降,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有关,我们就是以此来测量温度的,所以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们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固态干冰直接变为气体的二氧化碳,是升华,吸收热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游泳从河里上岸附着在身上的水蒸发,会从人身吸收热量,有风时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气流速,会加快蒸发,加快吸热,人会感到更冷,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气体打火机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把丁烷气体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里面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A.40°B.50°C.80°D.100°
【答案】B
【详解】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时,则入射角为
80?
=40?
2
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90°﹣40°=50°
故选B。
二、填空题
11.2019年国庆阅兵飞行表演时,在领航机的带领下,七架飞机保持不变的队形匀速飞行,观众看到飞机缓缓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他们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以领航机为参照物,其他队员的飞机处于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状态,说明运动和静止是______的。
【答案】天安门静止相对
【详解】[1]七架飞机保持不变的队形匀速飞行,以观众为参照物,观众与天安门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飞机是运动的。
[2]以领航机为参照物,其他队员的飞机与领航机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则其他队员的飞机是静止的。
[3]由以上分析可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2.我们常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对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我们所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小明沿公路向东散步,一辆小汽车快速从小明身边穿过,向东急驰而去,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小明在向______运动。
【答案】大地 西
【详解】[1]我们常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对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我们所选择的参照物是大地。
[2]小明沿公路向东散步,一辆小汽车快速从小明身边穿过,向东急驰而去,以小汽车为参照物,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分析可知,小明在向西运动。
13.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种说法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_____是运动的。
【答案】地球 流水
【详解】[1]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指的是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情况,所以是以地球为参照物;
[2] 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流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流水是运动的。
14.有一种火锅叫做“鸳鸯火锅”,它是将一个锅隔成相等的两半,一半加的是清汤,一半加的是麻辣红油汤,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
当两边的汤汁量和初温都相等时,总是加麻辣红油汤的一边先沸腾,这是因为覆盖在汤汁上面的红油层导致这边_______,当汤汁沸腾后可以改为小火加热,这样与大火加热的效果几乎完全相同,并且节省燃料,其道理是_______。
【答案】蒸发吸热少 沸腾吸热温度不变
【详解】[1]覆盖在汤汁上面的红油层使麻辣红油汤蒸发变慢,蒸发吸热少,所以在吸热相同的情况下,辣红油汤升温快,先沸腾。
[2]液体沸腾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用小火加热,汤汁的温度不变,加热效果几乎相同,并且节省燃料。
15.已知氧气瓶内氧气的质量为6kg ,瓶的容积为0.04m 3,则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用掉一半后,剩余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____。
【答案】150kg/m 3 75kg/m 3
【分析】求出最初氧气瓶内的质量,知道其体积(氧气瓶的容积),利用密度公式求最初瓶内氧气的密度;在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后,质量一半,但体积不变,根据公式m V
ρ=
可求瓶中余下氧气的密度。
【详解】[1]最初氧气的密度 330.046kg 150kg/m m
m V 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