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童》读后感(精选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童》读后感
《墨童》读后感(精选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墨童》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墨童》读后感篇1
近期在家读了儿童文学家冯与蓝的《墨童》这本书,我的感触良多。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上海小学六年级少年梁墨童,因遇家庭变故,从消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到乐观向上的过程。
从而开启一段暑期奇幻之旅。
墨童的母亲不幸去世,使他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变得越发消极起来。
和父亲之间因为交流沟通太少,产生隔阂造成了争吵。
于是暑假他来到了姥爷姥姥家,在那里发生了一系列的趣事。
抱着玩玩的心态去到了陆先生的书法班。
偶遇邻家女生秦淑雯,由秦爷爷带领参观了老字号墨锭工厂――上墨堂。
通过父亲的讲述与秦爷爷的介绍知晓了“上墨堂”是母亲过去工作过的地方。
慢慢的他发生了改变,以前一直调皮,喜欢玩游戏,目前他通过在书法班的学习和对“上墨堂”的认知,开始热爱书法,执着训练;领悟到了电脑是没办法取代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
他还主动把暑期生活做成PPT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
他通过一点点的努力和转变,变成了一个出色的好小孩。
还有一点让我感悟非常深,在这个科技进步的年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非遗文化,对大家来讲弥足珍贵。
大家应该尊重中国传统艺术,大家这一代需要把非遗文化更好的延续和传承下去。
科技年代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是吗?
《墨童》读后感篇2
《墨童》是一本讲述一个男孩成长故事的书,单单这一个书名就已经让人很好奇了。
主人公是梁墨童,在他的妈妈去世以后,父子俩的生活突然之间变得灰暗。
一直对书法十分喜爱的爸爸好像接受不了妈妈去世的打击,始终停留在过去,还一直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像最珍贵的宝物一样看待。
墨童始终无法理解爸爸的这种行为并且变得有些叛逆。
在学校统一要求学习毛笔书法时,墨童提出了抗议。
同时,在家里也时不时地与爸爸吵架。
在一次父子争吵后,墨童去了外公外婆的家中。
外公外婆的家在一个小巷子里,墨童在小巷子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老房子。
他在那里解开了爸爸的“黑石头”的秘密,原来那是“墨锭”。
他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也在那里找寻到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此后,他开始对墨“上瘾”了。
他甚至“偷”走了爸爸珍藏的小木匣,天天去亲近练习书法的秦淑雯小姐姐,一起跟她去上书法班。
在最后,他把妈妈的遗物——刻着苏东坡《定风波》的墨锭放进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里,意外发现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
面对这份妈妈留给他们的礼物,父子俩“重修于好”。
这是一个将亲情与中国传统文墨相结合的小说,我们可以从这个小说中感受到制墨与笔墨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家庭和睦的重要。
我个人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心要有所寄托。
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墨童的父母都对“墨”与“书法”很喜爱,最终墨童也因为“妈妈的味道”喜欢上书法。
也许,这就是一家人情感的共鸣。
有了“书法”,对妈妈的思念也就有了寄托。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爱好,这也就是心灵的寄托之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生活忙忙碌碌,到头来却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岂不是很可悲!
看到我们班有同学喜欢书法,有同学喜欢跆拳道,还有同学喜欢写作,有人喜欢下象棋,真的很羡慕他们。
反过来思考自己,却发现没有什么!我想,自己是不是也要找一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有意义、有意思一点。
当然,我们也应学习墨童那种对“墨”的喜爱和对“墨”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喜欢,就用心去了解和感受它,不是吗?
《墨童》读后感篇3
这个寒假,我读了冯与蓝老师写的一本书——《墨童》。
这是讲述一个男孩难忘的暑假经历的故事。
主人公梁墨童自从他的妈妈去世以后,他和爸爸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才华横溢、酷爱书法的爸爸好像一直停留在过去,不会网购、不用微信、用不上各种新式、好玩的东西。
还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视若珍宝,墨童无法理解,而爸爸对他也是“恨铁不成钢”。
一次他们大吵一架后,墨童赌气逃到了外公家。
在小巷子的最深处,他意外闯入了一所神秘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
在那里一路随着“妈妈的味道”进入了一门传统工艺的生产之地,他揭开了那些“黑石头”也就是“墨锭”的秘密,对这一文化瑰宝产生了惊奇和敬意。
他开始对墨“上瘾”,去上书法班,并踏上了改变他人生命运的旅程。
“妈妈的味道”是墨童对早逝的妈妈的深切怀念,当他把妈妈的遗物——刻着苏东坡《定风波》一词的墨锭放进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时,发现它们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
那些被他看作是“黑石头”的墨锭,也经历了千锤百炼,每一块都蕴含着无穷的变化。
他发现了父母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修复了和爸爸之间的关系,他还帮助爸爸学会使用微信、视频通话等。
让爸爸能够“辞旧迎新”。
当我们越来越追求“快”的时候,“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快和慢、新和旧、创新和传统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割。
工匠精神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智慧,更是我们文化的根脉!《墨童》读后感篇4
最近在家读了儿童文学家冯与蓝的《墨童》这本书,我的感触良多。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上海六年级少年梁墨童,因遇家庭变故,从消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到乐观向上的过程。
从而开启一段暑期奇幻之旅。
墨童的妈妈不幸离世,使他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变得越发消极起来。
和爸爸之间由于沟通太少,产生隔阂导致了争吵。
于是暑假他来到了外公外婆家,在那里发生了一系列的趣事。
抱着玩玩的心态去到了陆先生的书法班。
偶遇邻家女孩秦淑雯,由秦爷爷带领参观了老字
号墨锭工厂——上墨堂。
通过爸爸的讲述以及秦爷爷的介绍知道了“上墨堂”是妈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慢慢的他发生了改变,以前总是调皮,喜欢玩游戏,现在他通过在书法班的学习和对“上墨堂”的了解,开始热爱书法,执着练习;领悟到了电脑是无法取代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
他还主动把暑期生活做成PPT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
他通过一点点的努力和转变,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还有一点让我感悟很深,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非遗文化,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
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艺术,我们这一代需要把非遗文化更好的延续和传承下去。
科技时代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是吗?
《墨童》读后感篇5
冯与蓝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儿童文学家。
她虽然看着外表沉静,但内心的某个角落住着一群孩子,她善于以孩子的口吻进行创作。
她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她的《墨童》。
《墨童》是一部讲述一个女生难忘暑假经历的少年成长小说。
主人公梁墨童在他的母亲过世将来,他们父子两个的生活在忽然之间变得灰暗。
一直对书法十分喜欢的父亲仿佛同意不了母亲过世的打击,一直停留在过去,停滞不前,还一直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像最珍贵的宝物一样看待,墨童一直没办法理解父亲的这种行为并且变得有的不听话。
在学校统一需要学习毛笔书法时,墨童提出了抗议,并且时不时地与父亲吵架。
最后在一次父子争吵后,墨童去了姥爷姥姥的家里。
姥爷姥姥的家在一个小巷子里,墨童在小巷子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老宅。
这个老宅看着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他在那里解开了父亲的那些“黑石头”也就是“墨锭”的秘密,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也在那里找寻到了记忆中母亲的味道。
在发现那个老宅之后,在找到了母亲的味道之后,他开始对墨“上瘾”了,不再那样的抗拒了。
他甚至偷走了父亲珍藏的小木匣,每天去亲近训练书法的秦淑雯小姐姐,一块跟她去上书法班......在最后,他把母亲的遗物——刻着苏东坡《定风波》一词的墨锭放进了父亲之前收藏的木匣,发现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
面对这份母亲送给他们父子的礼物,他们一同发出了
“圆满”的感叹。
这是一个将亲情与中国传统文墨相结合在一块的小说,大家可以从这个小说中感受到制墨与笔墨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魔力。
大家应学习墨童那种对“墨”的喜欢和对“墨”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使大家自己变得愈加自信。
《墨童》读后感篇6
“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
”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那些雕刻着时光印记的事物,在急流中慢慢沉淀,落在驻足回首的大家眼里,却别有一番光彩,它们有一个非常正式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化身为一段戏曲,一张剪纸,一方墨锭,一幅字画……经历了千百年时光的`淘洗,它们早已融入了大家的衣食住行中,当大家匆匆往前奔跑时,作为过去是生活一部分的它们,正渐渐散落,消失……
《墨童》主要讲述了新世纪1、个十年到2、个十年之间中国文化秩序重建这一特定背景上,上海少年梁墨童在爸爸、老师、工匠师傅们的引导下,在经历了怀疑、反叛、摇摆、好奇、追踪等心理变化后,终于领悟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是机械或电脑不可替代的、是价值非凡的民族文化珍宝。
而墨童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髓领悟的过程,既是墨童的成长过程,亦是中国出色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传承。
宫、商、角、徵、羽,古老的腔调,古老的音符,到今天吟唱的经典。
可现在,这部分经典被翻过,又翻过;改编,再改编,已然没刚开始那个年代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不是那些经典的喧哗。
失去根性,忘却老祖宗的符号、腔调,是这个年代的特点,亦是这个年代的遗憾。
探寻“根的记忆”,已成为这个年代的必行的道路。
以“失根的感觉”为忧伤的基调,开启一次探寻生命成长的根性记忆之旅。
快和慢,新和旧,革新和传统,一直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办法割裂,而执着于初心的工匠精神,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智慧,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革新,更是大家文化的根源。
《墨童》是一部把亲情和中国传统文墨相结合的成长小说,中国
式成长、中国式爸爸妈妈、中国式亲情,紧紧围成一个平淡无奇的中国式生活。
“即便有的人和事不长久,只须牢牢放在心里,此生也无憾。
”是的,人世间没办法处处圆满,无论是哪个。
既然,它在千百年后仍能这样美好,那,就把它放在心里、锁在心里、烙在心里,让它,成为永恒!
《墨童》读后感篇7
这个寒假,我读了冯与蓝老师写的一本书——《墨童》。
这是讲述一个女生难忘的暑假经历的故事。
主人公梁墨童自从他的母亲过世将来,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才华横溢、酷爱书法的父亲仿佛一直停留在过去,不会网上购物、不需要微信、用不上各种新式、好玩的东西。
还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视若珍宝,墨童没办法理解,而父亲对他也是“恨铁不成钢”。
一次他们大吵一架后,墨童赌气逃到了姥爷家。
在小巷子的最深处,他意料之外闯入了一所神秘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宅。
在那里一路伴随“母亲的味道”进入了一门传统工艺的生产之地,他揭开了那些“黑石头”也就是“墨锭”的秘密,对这一文化瑰宝产生了惊奇和敬意。
他开始对墨“上瘾”,去上书法班,并踏上了改变他生活运势的旅程……
“母亲的味道”是墨童对早逝的母亲的深切怀念,当他把母亲的遗物——刻着苏东坡《定风波》一词的墨锭放进了父亲之前收藏的木匣时,发现它们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
那些被他看作是“黑石头”的墨锭,也经历了千锤百炼,每一块都蕴含着无穷的变化。
他发现了爸爸妈妈生活道路的选择,也修复了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他还帮父亲掌握用微信、视频通话等。
让父亲可以“辞旧迎新”。
当大家愈来愈追求“快”的时候,“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看上去尤为可贵。
快和慢、新和旧、革新和传统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没办法分割。
工匠精神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智慧,更是大家文化的根脉! 《墨童》读后感篇8
伴随科技的高速发达,愈来愈多的人喜新厌旧,追求新事物,放弃传统文化,亦有很多人放弃了我们的初心,没办法坚持自己所喜欢
的事物,追求时尚,紧随大众,失去了本色。
同时人也在成长,慢慢地,因没进行恰当的交流沟通,大家有时好像与家人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可言说的隔阂。
《墨童》中的主人公墨童在刚开始是不可以理解毛笔字的,他觉得在当今年代便捷的电脑打字完全可以替代书法这一传统事物,同时也反映出新年代儿童“喜新厌旧”的现象。
而墨童的爸爸酷爱书法,失去老婆后一度消沉,不愿同意新事物,固执地坚持旧的生活方法,这同时也是他与儿子之间产生隔阂的缘由。
在一次父子大战后,墨童逃到了姥爷姥姥家,在那里,他闻到了“母亲的味道”,因而意料之外的闯进了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宅——上墨堂,在那里,他弄清楚了一块墨锭繁琐的制作过程,也获得了母亲留下的一块墨锭,谜底也伴随一层层被揭开。
这篇小说表达了一种“既跟上年代节奏,又不忘文化传统”的主旨。
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间万物在发生着变化。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以被更替,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唯有将它传承下去,才能让文化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扎下那永不倒的根。
虽然年代在进步,但这并不是着传统文化就是过时,就应当被遗弃。
大家新年代少年,应当展示出它充满色彩活力的一面于世人,让它在新年代中具备新的概念!但反过来,大家传承文化,就应该守旧,像墨童的爸爸一样,不同意所有新事物吗?
不!大家也要跟上年代的节奏,尝试新的事物,开阔大家的视野。
伴随手机电脑等电子商品的出现,大家的生活方法及工作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目前非常多的工作都需要用到手机或电脑,所以,假如不学会一些基本的操作,那样在现在的科技社会上是非常难立足的。
所以,大家既要跟上年代节奏,又不忘文化传统,这才是新年代少年的基础。
同时,小说还表明了一种坚持自己所爱的事物的态度。
哈维尔曾说过:“大家坚持一件事情,并非为了如此做会有成效,而是坚信,如此做是对的。
”墨童的母亲喜欢古典的东西,想通过我们的手,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变得更美。
她原本有更好的工作条件,但由于她想
坚持我们的理想,成为了上墨堂的一名墨模设计师。
很多人在条件利益与理想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跟随大众,丢失了初心。
但一个人真的的伟大,是不考虑旁人的反对,毅然坚持自己所爱的所有,最后迈向成功的殿堂。
大家也应持有这种态度,相信自己,坚持对的、热爱的事物,找回自我。
当然,小说同样也说明了亲子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程度。
墨童与父亲的年代观念不一样,一个喜新厌旧,一个拒绝新事物,再加上交流沟通方法的错误与墨童母亲的过世,无疑让墨童与父亲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隔阂愈来愈深。
换位考虑,假如他们之间有进行适合的交流沟通,那样如何会出现“说不过两句就吵架”的局面呢?伴随年龄增长,大家定会有我们的小心机,也没办法与爸爸妈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
那样,大家就应当打开我们的心扉与爸爸妈妈交流沟通,筑成两颗心之间的桥梁,拉进大家与爸爸妈妈之间的距离。
最后,无论遇见什么挫折,大家都应逃出黑暗,走向光明,忘记所有烦恼,重新开始,像墨童开始爱上了书法,父亲开始了新的工作,买了新的车,开始学习手机功能等,没什么不能,只须你迈过生活的坎,走向将来的期望。
《墨童》读后感篇9
“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
”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那些雕刻着时光印记的事物,在急流中慢慢沉淀,落在驻足回首的人们眼里,却别有一番光彩,它们有一个很正式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化身为一段戏曲,一张剪纸,一方墨锭,一幅字画……经历了千百年时光的淘洗,它们早已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当人们匆匆往前奔跑时,作为曾经是生活一部分的它们,正逐渐散落,消失……
《墨童》主要讲述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之间中国文化秩序重建这一特定背景上,上海少年梁墨童在父亲、老师、工匠师傅们的引导下,在经历了怀疑、反叛、摇摆、好奇、追踪等心理变化后,终于领悟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是机械或电脑无可替代的、是价值非凡的民族文化珍宝。
而墨童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髓领悟的
过程,既是墨童的成长过程,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传承。
《墨童》读后感篇10
冯与蓝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儿童文学家。
她虽然看起来外表沉静,但内心的某个角落住着一群小孩,她擅长以小孩的口吻进行创作。
她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她的《墨童》。
《墨童》是一部讲述一个男孩难忘暑假经历的少年成长小说。
主人公梁墨童在他的妈妈去世以后,他们父子俩的生活在突然之间变得灰暗。
一直对书法十分喜爱的爸爸好像接受不了妈妈去世的打击,始终停留在过去,停滞不前,还一直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像最珍贵的宝物一样看待,墨童始终无法理解爸爸的这种行为并且变得有些叛逆。
在学校统一要求学习毛笔书法时,墨童提出了抗议,并且时不时地与爸爸吵架。
最终在一次父子争吵后,墨童去了外公外婆的家中。
外公外婆的家在一个小巷子里,墨童在小巷子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老房子。
这个老房子看起来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他在那里解开了爸爸的那些“黑石头”也就是“墨锭”的秘密,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也在那里找寻到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在发现那个老房子之后,在找到了妈妈的味道之后,他开始对墨“上瘾”了,不再那么的抗拒了。
他甚至偷走了爸爸珍藏的小木匣,天天去亲近练习书法的秦淑雯小姐姐,一起跟她去上书法班......在最后,他把妈妈的遗物——刻着苏东坡《定风波》一词的墨锭放进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发现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
面对这份妈妈送给他们父子的礼物,他们共同发出了“圆满”的感叹。
这是一个将亲情与中国传统文墨相结合在一起的小说,我们可以从这个小说中感受到制墨与笔墨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我们应学习墨童那种对“墨”的喜爱和对“墨”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