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每日一练试卷D卷 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每日一练试卷D卷附
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意()。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关
D.因材施教
2、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呈现了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目的是为了()。

A、激发学习兴趣
B、引起有意注意
C、丰富学生想象
D、突出概念本质
3、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再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比较顺利。

这种迁移属于()。

A.零迁移
B.逆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4、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A.量化指标
B.常模参照
C.学业测验
D.教学目标
5、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资源
C、课程目标
D、课程结构
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7、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

A.培养能力
B.依法执教
C.教书育人
D.传授知识
8、儿童道德是从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佛洛伊德
9、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张老师将“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过程与方法目标
C.思想与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0、关注教育主体,解释教育现象,运用“深描”的写作手法,以讲故事方式呈现研究结果。

这一教育研究方式被称为()。

A.调查研究
B.行动研究
C.叙事研究
D.实验研究
1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12、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

这种观点属于()。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13、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

A.集体舆论
B.共同目标
C.干部队伍
D.活动
14、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 )。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15、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6、小芳常常因为不守纪律而受到批评,但她不以为然,还说只要学习好,守不守纪律无所谓。

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A 说服教育
B 情感陶冶
C 榜样示范
D 实践锻炼
17、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

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开态
18、小学开设的科学、艺术课程,其课程类型属于()。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经验课程
19、虽然小明的期末测验成绩不高,但与期中相比有所提高,老师仍颁给他“ 学习进步奖” 。

这种评价属于()。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20、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是()。

A.有教无类
B.道法自然
C.绝圣弃智
D.以吏为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

2、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3、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习题课上,徐老师正和同学们讨论怎么写“最喜爱的一种玩具。

”丁丁坐在教室最后排,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玩着手里的变形金刚。

徐老师发现丁丁在开小差,就走到了他座位旁边,把变形金刚拿了过来,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要写最爱的一种玩具,必须会玩那种玩具,并且把玩的过程说清楚,写清楚,下面请丁丁说一说变形金刚怎么玩。

”丁丁立刻认真地跟大家讲了起来。

1.试评析徐老师对课程问题行为的做法。

2.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老师可以用那种教学策略?
2、唐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用泥巴做手工,要求留意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给作文累计素材。

不就,小强的爸爸就气势汹汹来找唐老师,质问唐老师为什么小强一回家就玩泥巴,不学习。

唐老师就将小强的作文读给家长听。

作文中提到小强曾经做过一个坦克模型,但是他爸爸非常生气,就一脚给踩坏了。

家长听完小强的作文,表示理解了孩子的行为。

(1)评析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法。

(2)试述家校合作,应遵守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问题(一):试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
2、D
3、D
4、D
5、A
6、C
7、C
8、【解析】B。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得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9、A
10、C
11、B
12、A
13、B
14、C
15、A
16、A
17、B
18、B
19、C
20、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
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第三,文字的出现。

2、答案如下: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1.内容与表述第一,要选适当的问题类型,问题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第二,应回避询问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之类的问题。

第三,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在同一题中出现,造成题目似是而非。

第四,问题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

用词上,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

2.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3.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

通常情况下是:第一,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

第二,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陌生的问题。

第三,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

第四,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

第五,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

第六,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排列,不可集中排在一起,否则易被识破,影响所获信息的准确性。

第七,对于涉及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顺序排列,如先近后远。

第八,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保证是随机的,否则容易造成被调查者的活动定势,不认真作答。

3、答案如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徐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学机智,正确运用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并且促进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首先徐老师通过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实现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用一种温和亲切又不失机智的方式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

其次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让丁丁参与进来,以纠正其问题行为,并维护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2)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教师要减少和控制问题行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着手:
首先,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这一点可以通过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等方式进行。

其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这一策略的运用一是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比如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替代强化等方式;二是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如暗示、创设情境、转移注意和消退等方式。

再次,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的转变要坚持奖励多于惩罚原则、一致性原则和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

2、答案如下:
(1)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法值得学习。

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中注意了家长其实是站到了学校的对立面的,只要求学校督促孩子的学习,家长不是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针对这种情况,唐老师的沟通方法正是从小强的作文切入,说明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动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从学生角度取得了家长的认同。

如果唐老师借此机会教育家长的冲动,和对孩子发展的忽视,可能就更会造成与家长的对抗状态,之后的沟通就会带来麻烦。

(2)从以下角度作答:第一,改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注重平等沟通、发挥学校主导,调动家长积极性;第二,提高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能力,统一认识,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第三,畅通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渠道,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提高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逐步提高家长的参与感,相互支援,合作共进。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略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