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
黄巨臣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结果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高等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有利条件,但在留学生培养、教育质量保障、学术成果国际交流以及教育智库建设等方面也存在限制性因素。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情况,提出双方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路径:一是推进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全面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四是畅通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渠道,发展新型教育智库。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7)11-0059-06
2013年,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简称“一带一路”)。
随着这一构想的实施,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上升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研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最佳路径,既有利于抓住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不断深化我国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升办学质量;也能增强我国对外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对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以及重新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条件与局限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利条件
1.政治互动密切,经济往来频繁
首先,在政治方面互动密切。
21世纪以来,我国与中亚国家、中东欧国家、俄罗斯的政治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与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彻底解决了边境纠纷,不但与中亚国家全部划定了以往双方存在争议的3300多公里边界,而且还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与邻国边界纠纷的解决,为多边政治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多数国家都把对方视为本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方向,高层互访密切,人员交流扩大,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对话与合作逐渐机制化、常态化。
其次,在经济方面往来频繁。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双方在贸易、投资、金融以及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开展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从整体上来看,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对外贸易投资总额的8.5%。
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双方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1]迄今为止,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
作者简介:黄巨臣(1990-),男,广西武鸣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区协定,形成中国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
2.文化渊源深厚,区位优势明显
历史上,“丝绸之路”(包括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自西汉时期伊始,虽几经变迁,但绵延至今。
这不仅是一条横贯亚、非、欧的商贸之路,更是中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
经过各种文明长期的交融碰撞,孕育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认同心理,尤其是中亚国家与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渊源关系深厚,这为我国与这些国家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四大区域的比较优势明显。
西北、东北地区是向西、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
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毗邻东盟各国,海陆空交通发达,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道。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的广夏福宁上等城市的港口、国际机场众多,海运空运便利。
中欧铁路的建设,实现了境内外的沟通、东中西的连接。
突出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海陆空运输网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双方互补性强,发展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因其地理环境、资源状况、民族构成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原因,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差距,但却都有可以合作的空间。
在与沿线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俄罗斯、新加坡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课程开发经验;可以与印度、马来西亚等高等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在语言培训项目方面开展合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孟加拉、老挝等国,可以对其进行师资、技术援助,帮助其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层次。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都表示希望同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交流。
随着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型与升级,预计中国将从世界各国进口约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
[3]自然,教育与经济、文化与贸易也都存在于这个新开拓的巨大市场之中,这对沿线国家具备了十足的吸引力。
良好的优势互补条件、共同的利益需求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均是我国与沿线各国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制约因素
1.留学生结构和比例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
近年来,到我国留学的学生数量总体上持续增加。
2015年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各个省市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教学机构中开展相关的学习和交流。
[4]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留学生的结构和比例仍不甚合理,主要是生源多集中于传统的来华留学国家,如韩国、美国等,生源的分布处在不平衡的状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特别是中亚地区国家的留学生总体规模数量偏少。
而中亚五国因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成为“一带一路”推进中重要的一环。
国家对中亚地区国家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亚五国来华的留学生数量偏少将不利于双方在高等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的进一步深入交流与合作。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2004-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5
]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内部资料)2004至2014年数据统计而成。
“一带一路”涉及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生态环境、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面对“一带一路”实施中各领域所提出的不同需求,加快培养各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是关键。
目前,来华留学生的非学历人数所占比重仍较大,处在45%-55%的比例之间;学历
留学生中研究生层次的所占比重却较低,在25%-35%之间。
说明目前的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仍不高。
我国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较好的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人才培养方案或是重理论而轻实践,或是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上存在缺陷且存在“同质化”现象。
这样所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未能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国际上的认可,难以胜任“一带一路”倡议中政治法律、国际贸易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工作。
2.课程国际化程度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课程的国际化不单是指引进国外课程,真正的课程国际化应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根据高校的办学定位、层次,开设出在目标、设置、内容等方面体现出与国际教育理念相接轨且具有本国特色的课程。
“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将课程国际化作为实现整个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6]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课程的国际化开发程度不足,会对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质量是其生存的基础。
自高等教育国际化兴起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资格认证,这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还远远不足。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仅与其中25个国家(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其中没有一个西亚国家。
具体情况见表2。
当前,双方缺少一套既符合国际化要求又能兼顾本国具体国情的质量保障与资格认证体系,这使得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外部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不足、内部的自我监督与治理混乱、质量保障与评估的标准不统一等,而这些将会导致学分互换、学历互认、资格认证等受阻,间接地造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质量的下降。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差异较大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输出方、接受方与实施交流合作的组织或机构间制度化的联合质量保障机制的缺乏,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造成较大影响。
表2: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位、
学历和文凭互认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国际与合作交流司官网资料整理而成。
3.学术成果国际交流少,教育智库建设滞后
学术成果国际交流是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自然诉求,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以及通过“软实力”来保持和发展“硬实力”的手段。
[7]目前,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的学术交流途径仍未能得到畅通,专门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研究和著作也较少。
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与推广还停留在简单的宣传介绍阶段,未能进入到实质性的合作环节。
事实上,我国近年高等教育领域学术成果的质量、创新性、规范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同类研究的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
因对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交流渠道不畅以及部分专家学者“走出去”的自信心不足,才使得这些优秀的学术成果不为外国所知。
同时,我国在教育智库建设存在数量偏少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具体情况见表3。
表3:2016年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前20名
资料来源:根据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根据表3及相关资料,我国的教育智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影响力有限。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中,前20名的智库里面没有一家教育智库上榜。
说明教育智库影响力极其有限,教育智库与其成果更是常被人忽略。
二是专业性不足。
在这前20名的智库中,具有官方背景的占到95%以上,智库独立性不强,其研究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难以保证成果的科学性。
而民间智库则因人、财、物等资源有限,所开展的研究缺少跨领域的不同知识结构背景的人员参加,经费也时常短缺,其研究成果质量较低。
[8]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
教育智库建设的滞后将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使得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缺少足够的智力支撑。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路径
(一)推进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留学生教育。
“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以及外国留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一所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
”[9]一是通过增设中国政府奖学金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的数额、数量,提供配套的助学政策,提高对沿线国家学生的吸引力;二是完善留学生入学考核标准,适当调整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录取比例,录取学习成绩优异、在某一方面能力突出的申请者;三是建立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模式,帮助留学生加强汉语学习和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等。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根据不同教育机构对课程国际化要求的程度和目标差异来进行分类,设置一些国别问题研究、区域经济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逐步完善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加以吸收注入中国元素,探索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能源、国际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结合高校现有的学科建设优势和人才智力资源,制定国际化、高层次的人才专项计划,突出重点和特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大为沿线国家培养地质、土木工程、外语、国际贸易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再次,通过实施产学研国际化教育,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为贴近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10]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大力度实行教师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邀请他们来华进行短期交流或是聘请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及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培养精通相关外语、具备专门学科知识以及国外学习工作经验的能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其次,建立中方教师和外籍教师的有效管理制度。
既要处理好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通过建立新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考核评价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以提高外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保证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进行。
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我国政府应保证相关制度的供给,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主动与沿线国家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和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为建立我国跨国高等教育的认证制度和国际化的认证标准提供更多的配套制度、政策、项目、经费等保障,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
其次,要主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国际(地区)合作。
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加入各类相关的国际认证与评估组织或机构,并逐步扩大我国在国际质量保障与认证中规则制定的话语
续表3
权。
同时,加强与各方的协调工作,统一保障认证标准,实现学分互换、学历互认、资格认证等。
(三)全面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
全面扩大对外交流。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政府间的务实性交流。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差异较大的情况,要制定政府间交流与合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相关的文化教育合作协定以及交流计划落实到位,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要利用好前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优势,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的作用,丰富现有机制框架下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内容。
[11]第三,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相比较于经济而言,“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并没有相应地随之‘走出去’”[12],尤其是我国与沿线国家民间的文化交流还尚显不足。
应鼓励民间组织、个人与沿线国家在语言、艺术、饮食、旅游等方面进行交流,并通过政府出资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电影展、旅游推广周等活动,实现我国文化及其精神、价值理念的“走出去”,从而增进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信任。
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
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人员沟通、资源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果,中外合作办学日益受到认可和青睐。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办学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依法办学,遵守双方法律,并积极了解沿线各国的教育政策法规,规范办学活动;二是慎选合作对象与合作领域,在充分考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合作者、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13]三是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要结合我国的文化优势突出教育特色,加以吸收并进行创新。
(四)畅通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渠道,发展新型教育智库
畅通学术成果国际交流渠道。
一是要有计划地推出专题的学术论文集。
鼓励一批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所急需解决的相关领域问题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并专门组织那些既有理论深度又兼备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按专题形式在国际纸质期刊和网络杂志上连续出版。
二是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时至今日,国际学术会议仍然是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不但能对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分主题式的交流,而且可以大范围的就某一重要议题集中地探讨。
通过持续的交流与探讨,有利于促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学术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务实合作。
发展新型教育智库。
一方面,完善教育智库的制度建设。
通过健全智库资金投入制度,实现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从依赖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转向政府投入、社会捐赠以及私人资助等方式转变,保证经费来源的稳定和充足;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扩大和提高智库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重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
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又是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
为使得研究更独立和客观,智库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受到政府、利益集团以及捐款人等的干涉。
按照科学研究的既定规则和步骤,以事实为依据,利用大量翔实而丰富的各种数据以及资料来分析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
三、结语
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对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还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还要应对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方面,乃至在考试招生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上都尚未能完全与国际接轨。
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设计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如何协调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在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如何立足本土,突出高校优势地位的学科与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何使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提升本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使两者在相互包容中协调发
展,相关专家学者仍存不同看法。
第三,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与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非就仅是针对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而为之。
如何通过找到现有对话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佳结合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应被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EB/OL].http:/// xinwen/2017-02/21/content_5169878.htm,2017-02-21/ 2017-06-18.
[2]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签署投资协定[EB/OL].http:///article/ difang/201606/20160601331178.shtml,2016-06-02/ 2017-06-18.
[3]张陨璧.社科院报告谈“一带一路”与东盟自贸点题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EB/OL].http:// /interface/toutiao/1138561/2015-6-28/cd_21102564.html,2015-06-25/2017-06-18.
[4]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 http:///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2016-04-14/2017-06-18.
[5]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8-79.
[6]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97.
[7]姚云.中国教育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08,(6):18.
[8]王建梁,郭万婷.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9):1-3.
[9]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9.
[10]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Z1):64.
[11]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45-46.
[12]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
[13]李怀宇.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4,(8):21.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杨玉)
A Prob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HUANG Juchen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361005)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result and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in the"the Belt and Road"area,as well as is the way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At present,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s favorable conditions from some aspects of economy,politics and culture;meanwhile,it has faced with some restricted factors,such as talents cultivation,education's quality assurance,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hink tank.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the Belt and Road”,this paper puts forth the following path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in“the Belt and Road”area.First,improving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and innovat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econd,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troops and perfecting education mass guarantee system;Third,enlarging opens to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developing diversified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Finally,smoo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developing new educational think tank.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