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教案6篇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背诵本诗歌。

3.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方法:①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②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
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
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齐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
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样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
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2.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透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透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

(三分钟)
3.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资料、表达技巧来鉴赏。

4.鉴赏第一节: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明确:情绪“忧”)
②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是否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群众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
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④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

.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

“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忧”。

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思考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

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用心昂扬的精神。

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那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情绪.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

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
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

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

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构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6.鉴赏留下三节:
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资料,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从诗歌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等能够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③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能够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持续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持续联系之意.那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

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

”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
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那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必须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好处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就应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十分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空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够摘取呢?”那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状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

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之后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那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
都一样会受到优待。

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内含深意的。

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期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述。

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述。

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情绪,然而作者不仅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

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
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情绪和对人才的尊重.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到达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必须的进步好处,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短歌行》
思想资料表达技巧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比喻(形象生动)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用典(典雅耐读)慷慨
短歌行教案(二):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透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期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带给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就应透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资料),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能够说,曹操的功绩是十分大的。

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

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
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既然我们此刻明白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这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倡和,构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因此我们从题
目能够明白这首诗的音节较短。

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

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

”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此刻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

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样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
板书: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

(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明白的曹操。

(能够是对曹操的评价,也能够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能够是你明白的曹操的一些故事)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情绪。

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用心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资料、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那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贤士就应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用心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

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用心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透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情绪。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取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意在证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

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情绪。

那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盼贤士的到来。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

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是阿,人生苦短,韶光易逝。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