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投资环境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投资环境习题答案
一、单选
1、D
2、C
3、B
4、A
5、D
6、B
7、A
8、A
9、B 10、C 11、D 12、C 13、B 14、A 15、B 16、B 17、C 18、B
二、多选
1、ABC
2、ABCD
3、BCD
4、ABCD
5、ACD
6、ABC
7、ABD
8、CD 9、AB 10、BCD 11、ACD 12、ABCD 13、ABC 14、BCD
15、ABCD 16、AC 17、ABCD 18、BCD
三、判断
1、F
2、F
3、F
4、F
5、T
6、T
7、F
8、F
9、F 10、F 11、T 12、T 13、F 14、T 15、F 16、F 17、F 18、F
四、名词解释
1、投资环境的概念中,投资是主线、内容实体,环境是核心着眼点。
投资环境一般是指投资的一定区域内对投资所要达到目标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稳定性、政策连续性、国际关系等,政治环境对其他环境有重大的影响,是环境评价的一个重点。
3、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当地人的法制观念、法律的完备性、法制的稳定性、执法的公正性。
4、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国经济实力达到的程度,一般可用GDP和人均GDP来反映。
GDP越大,表示经济整体实力越强,人均GDP越高,表示越富裕。
5、垄断优势理论是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实力角度论述了比较利益差异的成因。
该理论认为,尽管跨国公司没有东道国企业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跨国公司拥有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足以抵消东道国企业的优势,形成净优势。
6、边际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
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样,就可以将本国的资源用于还没有发挥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上。
7、所谓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公式为K=C/I,K为资本比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产收益流量,资本化率越高,表示等量收益流量形成的资产价值越高,也意味着资本预期收益越大。
8、充分报偿理论认为,信息是无形的耐用的商品,信息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拥有者带来收益,但信息的获益能力极易受到损害,为了保证在信息投资中获得更大收益,即所谓充分报偿,跨国企业通常通过跨国投资安排内部交易活动。
9、现代工业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工业生产成本主要有三大要素:运费、劳动力费用、聚集效应,工业应选择运费、劳动力费用最低,聚集效应最大的地区布局。
10、投资环境是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投资环境,必须遵循一定的评价准则,具体包括客观性准则、系统性准则、比较性准则、效益性准则、层次性原则、“安全至上”准则和定量性准则。
11、冷热对比法是最早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1968年由美国学者伊西·利特法克和彼德·班廷在《国际商业安排的概念构造》一文中提出。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从投资者和投资国的立场出发,选定诸投资环境要素,对目标国的投资环境要素逐一评价,好的为热,差的为冷,根据冷热因素所占的比重大小,决定一国的投资环境是“热国”还是“冷国”,最后将各目标国由“热”至“冷”依次排出目标国的投资环境好差顺序。
12、准数评价法是国内学者林应桐在《国际资本投资动向和投资环境准数》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根据各种投资环境因素的相关特性,对在投资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中起不同效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分类,形成了“投资环境准数”的数群概念,为评价和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13、抽样评价法是通过随机抽取或选定若干不同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由其高级管理者对东道国投资环境要素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估;然后综合其意见得出评价结论的一种方法。
14、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决定和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15、因子分析法是将具有错综复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
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对变量进行分类,它是属于多元分析中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
16、特色性原则:投资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地区投资环境的建设,除了要抓投资环境建设的一些共性方面外(如法律法规完备性、基础设施等),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突出特色。
17、投资硬环境是指由有形的物质条件构成的投资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环境,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
18、投资软环境是指由非物质条件构成的投资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会对投资产生影响的环境,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
五、简答
1、简述投资环境的作用。
投资环境对投资活动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投资者总是希望把资金投向最有利的地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环境优越则可增加投资产出,投资环境低劣则会降低投资产出。
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总是流向环境优越的区域,优化投资环境也就成为吸纳投资的重要手段。
2)节省投资成本的作用。
投资环境好的地区具有许多优惠条件,办事便利,可以降低投资成本。
投资环境差则不仅较少优惠或没有优惠,甚至有许多限制,办事效率低下,会增加投资成本。
3)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作用。
投资者作投资决策,尤其是作到异国他乡的投资决策之前,通常要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甚至实地考察,以了解、掌握该地的投资环境。
只有在投资环境比较满意的条件下,才会进一步作可行性研究等,才会做出最终的投资决策。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环境的优劣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第一个环节,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简述投资环境的特点
(提示性)投资环境作为对区域现实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
(2)区域性。
(3)主导性。
(4)动态性。
(5)可改造性。
(6)效益性和不确定性。
3、什么是投资硬环境、投资软环境。
投资环境性质的不同,投资环境可以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
投资硬环境是指由有形的物质条件构成的投资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环境,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
投资软环境是指由非物质条件构成的投资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会对投资产生影响的环境,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
4、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提示性)(1)政治环境。
(2)法律环境。
(3)经济环境。
(4)社会文化环境。
(5)自然地理环境。
(6)基础设施。
(7)社会服务环境。
5、简述国家区位理论。
70~80年代,邓宁、格雷、约翰逊在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区位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状况和贸易状态对国际直接投资有很大影响,表现在:
①如果两个国家在消费者偏好、市场体制、市场容量、生产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别越大,产品和要素价格差别就越大,发生贸易和投资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如果不可移动的要素如土地、人力资本差别越大,移动要素和非移动要素结合就可能产生较高的利润,就可能发生投资。
③如果要素禀赋差别难以缩小,国际贸易导致不可移动要素价格缩小的可能性就越小,产生直接投资的机会就越多。
④当两国禀赋差异较大,而另一国的直接投资就可能带来规模效应,这将刺激国际投资的产生。
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障碍会阻碍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差异的缩小,使受保护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会刺激直接投资的发生。
6、简述投资环境按照内容不同所做的分类。
按照投资环境的内容,投资环境可分为社会经济环境,物质技术环境,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即投资软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物质技术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质、水文、气候、资源状况等。
这种分类方法,实际上是将投资硬环境一分为二,一类是通过人力可以改变的物质条件(即基础设施);另一类则是人力难以改变的物质条件(自然地理和资源)。
这种分法表明:对投资硬环境的建设主要应放在物质技术环境的改善上。
7、什么叫多因素评价法。
(提示性)多因素评价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闵氏将其确定为十一类,具体见教材。
8、投资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协同性原则;②特色性原则;③互利互惠原则;④遵循有关国际规范原则。
9、简述投资环境按照范围大小所做的分类。
按照投资环境范围的大小,投资环境可以分为宏观投资环境、中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
1)宏观投资环境是指影响社会总体投资活动的环境,通常表示为一国的投资环境。
宏观投资环境与该国的经济状况、政治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习俗等直接相关,在考察投资环境中,是首先要考察的对象。
2)微观投资环境是指影响具体投资项目的环境状况,也就是具体项目所处的周围的投资环境。
微观投资环境通常包括当地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素
质、风俗习惯、地方性政策法规、生产要素价格等,是具体投资活动要考察的重点。
3)中观投资环境,属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类,实际经济生活中有省级经济区,或流域经济区,或跨区域合作区、协作区,等等。
10、简述投资环境根据地域所做的分类。
按投资环境的地域,投资环境可分为国内投资环境和国际投资环境。
国内投资环境是指决定影响国内投资的各种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决定和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11、简述政治环境的内容。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稳定性、政策连续性、国际关系等。
政治环境对其他环境有重大的影响,是环境评价的一个重点。
1)政治制度。
考察一国的政治制度主要看政权的基础,权力的制衡关系,政权交替的方式,政府的意识形态等。
2)政治稳定性。
主要看政权是否稳定,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主要领导人是否有经常性非常规性更换,是否有现实的和潜在的政治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是否尖锐、军队警察对执政党的看法等。
3)政策的连续性。
是指政权更迭时,上届政权制定的政策为下一届政权继承和发展的情况。
4)国际关系。
主要指与其它因家的关系,尤其是与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关系。
与其它国家关系紧张,往往有经济制裁、贸易壁垒,甚至战争的风险。
此外,在考察一国的政治环境时,还必须对可能发生的动乱、国有化、内战、恐怖主义等保持高度的警觉。
12、简述法律环境的内容。
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当地人的法制观念、法律的完备性、法制的稳定性、执法的公正性。
1)当地人的法制观念。
在投资活动中,投资者必然会有当地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如果当地人法制观念强,即使发生纠纷也会按法律途径解决。
如果当地人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蔑视法律法规,则正常的投资活动是难以进行的。
2)法律的完备性。
是指与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完备齐全,使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处处有法可依。
3)法制的稳定性。
是指法律一经颁布,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不变。
这一点对投资活动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投资都是跨年度的,是一项比较长期的经济活动,如果一国的法律经常变化,必然增加投资者风险,使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4)执法的公正性。
法律是要靠人去执行的,如果执法机构不公正,法律再完备,法制再稳定也是一纸空文。
由于许多仲裁、诉讼要在当地进行,因此执法机构的公正性是投资者衡量法律环境优劣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13、简述如何衡量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安全程度三方面进行考察。
1)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国经济实力达到的程度,一般可用GDP和人均GDP来反映。
GDP越大,表示经济整体实力越强,人均GDP越高,表示越富裕。
2)经济发展速度是以动态形式反映一国经济的情况,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国家,市场扩大快,需求增长快,投资机会就多,因而越能吸引外资;相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国家,市场需求停滞,投资机会就少,不利于吸引外资。
3)经济安全程度是指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
经济安全程度在现代经济社会集中表现在金融安全程度上,金融安全程度一般可用币值、汇率、股指的稳定性和外债情况以及银行的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加以测定。
14、简述经济政策的含义及内容。
经济政策是国家对某类经济活动在一定期间内的要求和规定,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
投资需了解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外资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贸易政策、工资政策和价格政策等。
15、简述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判断其优劣的标准。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
判别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劣一般可看:①当地社会文化一体化程度,即语言、宗教等是否相同,一体化程度越高,投资者越容易适应,从而越有利投资活动。
②当地社会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性。
如果当地文化对外来文化是排斥的,甚至敌视的,则投资风险就很大。
③文化的复杂性。
如果当地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越是复杂,投资者就越难适应。
16、简述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是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按职能可分为七个系统:①能源供应系统,主要包括煤气管道、供热供电设施等动力燃料供应系统;②给排水系统;③交通系统,包括区内(如城市内)和与区外联接的各种运输线路和设施;④电讯系统,包括邮政和电信设施等;⑤防灾系统;⑥环境系统,主要是环境美化和保护设施;⑦生活服务系统,包括住宅、商店、医院、旅馆、学校和其它一些服务设施。
人们一般将前五个系统称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后两个系统称为社会性基础设施。
17、简述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认为,所有的商品价格及生产要素价格均由各自的供求关系决定。
决定供给有两大因素,一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即资源天然禀赋状况,各个国家资源天然禀赋是不同的;二是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决定了生产中生产要素的结合比例。
按使用要素的不同,商品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土地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
劳动力多的国家应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去出口,资本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去出口,这样各国最大可能地利用了各自的天然禀赋资源,从而使国际经济效率最大化。
18、简述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是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实力角度论述了比较利益差异的成因。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尽管跨国公司没有东道国企业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跨国公司拥有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足以抵消东道国企业的优势,形成净优势。
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有:技术优势,这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最重要优势;管理优势;资金实力优势;信息灵通优势;销售网络优势;国际声望优势;规模经济优势。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使得跨国公司能凭借垄断优势,获得比国内市场高并超过东道国企业的收入。
六、论述
1、论述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国家对某类经济活动在一定期间内的要求和规定,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
投资需了解的经济政策主要有:
1)外资政策。
由东道国对外资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经营管理,资本和利润汇出等的特殊规定组成。
外资政策集中反映了东道国的外资的态度,直接影响外资进入的可能性、收益性,对外资影响甚大。
2)产业政策。
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组成。
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反映了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一般将产业分为鼓励发展类、限制发展类和禁止发展类;产业组织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既要反对垄断又要鼓励行业相对的集中度;产业技术政策的核心是促进各产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布局政策则关注如何使各产业地理空间的分布合理化。
了解产业政策,有助于投资者了解该国产业发展的意图,从而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3)税收政策。
税收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理所当然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经济政策,也是许多投资者衡量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方面。
税收政策包括公司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率,税收优惠,税收抵免、税收饶让等内容。
在其它投资要素类似的情况下,投资往往倾向于在税收负担较低的地方进行投资。
4)外汇政策。
由于投资收益大都以东道国货币形式实现,投资者需要将东道国货币换成外币,因而外汇政策对投资收益有重大的影响,外汇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是否可自由兑换、外汇汇出有无限制等。
5)贸易政策。
可从国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两方面看,国内贸易政策主要看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上);国际贸易政策主要看是否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措施(如进口限制、反销率等)。
6)工资政策。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中,必然要招募一部分当地的员工,工资政策直接影响到人工成本,这也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投资环境要素。
工资政策包括最低工资线标准、休假日、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等。
7)价格政策。
主要看物价是管制的还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如果是管制的,如何定价;如果价格是放开的,是否有相应的约束政策(如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外有反倾销法)。
2、试述内部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P·马克雷和M·卡森甘的内部化理论则从通过建立内部市场的角度阐述如何获得比较利益。
内部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公司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要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将交
易改在公司所属各企业间进行,可获得比较利益。
这里的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主要指外部市场存在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一切不发生在直接生产领域内的成本耗费,包括信息费用、谈判费用、制定及实施契约的费用等,通过建立内部市场,可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市场机制缺陷主要指,企业在让渡其中间产品时,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难以保障其合法的权益。
中间产品主要指信息、知识、技术、商誉等,其在交易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失真、变形、扩散,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而内部化交易,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一风险。
这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76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揉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家区位理论等,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该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国家区位优势是形成国际投资的三个最主要因素。
所谓所有权优势是指,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优于其它国家的特定优势,如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管理优势、货币优势等;内部化优势指,通过内部市场使用,而不是向其它国家企业出售其所有权优势的能力;国家区位优势指,厂商在投资区位上具有选择优势。
当厂商只有所有权优势,就只能采用许可经营的方式;当厂商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可以选择出口;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厂商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由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博采众长,熔各派于一炉,对国际投资具有较强的解释性,因而影响较大,被称为国际投资的“通论”。
4、试述韦伯之后区位理论的发展方向。
韦伯以后的区位理论,主要沿着三个方面发展。
1)一是沿袭杜能、韦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的成本学派,其代表人物有胡佛、赖利等。
2)另一派则主张,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到利润最大的区位。
由此,形成市场学派,其代表人们有谢费尔、费特尔、帕兰德、罗斯特朗等。
3)还有一派认为,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又要考虑市场,主张通过综合分析区位因素确定合理的生产区位,形成成本-市场学派。
其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4)此外,上世纪中期还产生了行为学派和社会学派。
行为学派重视心理文化、消费偏好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社会学派则着重研究制度、政策、国防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5、试述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认为影响工业生产成本主要有三大要素:运费、劳动力费用、聚集效应,工业应选择运费、劳动力费用最低,聚集效应最大的地区布局。
运费最低的地区是指原料、燃料和消费市场之间运费最低点的地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韦伯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地方原料是指不能就地取材,而必须从其它地区获取的材料,可以就地取材的材料,韦伯称为遍地原料。
若MI >1该工业应放在靠近原材料产地的地区,称为原料地指向;若MI <1则应放在靠近消费地,称为市场指向。
具体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k i i m Min f MinF γγ。
F 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 为运费率,m i
为单位产品消耗的原料、燃料重量,r i为原料、燃料的运距,r k为单位产品的运距。
劳动力费用如何做到最低,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的概念: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重量。
如果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劳动费降低与运费降低有矛盾时,可以这样选择与运费最低区位相比,如果迁至劳动费较低点,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运费大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最优区位为劳动费较低点,而非运费最低点。
聚集效应是指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地点进行,而给生产、销售带来的成本节约或利润增加。
聚集效应在城市表现比较明显,将企业放在城市可节省大量的基建投资,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也较易实现。
当劳动费降低、运费降低与聚集效应产生矛盾时,应比较聚集效应与劳动费、运费降低孰大,前者大于后者,则聚集效应大的地区为最优区位;反之,不应改变区位。
6、试述厂商比较成本理论。
厂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厂商选择出口贸易还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受国内外成本的制约。
当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成本小于国外生产成本及运输、通讯成本时,出口盈利大于投资利润,厂商将采用出口贸易战略;当厂商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成本大于国外生产成本及运输、通讯成本时,对外直接投资盈利大于出口利润,厂商会选择直接投资战略。
有些厂商还根据无形资产回收额外收益与国外额外非管理成本的关系决定是否采用出口战略抑或直接投资战略,当无形资产国外额外收益大于国外额外管理成本时,即考虑对外直接投资。
7、试述杜能的区位经济理论。
区位经济理论的鼻祖是德国的杜能。
当时对如何发展德国农业,普遍看法是:①农业经营应全面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②各地区应种植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
但杜能通过经营特洛农庄的10年实践,1826年在《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却提出,农业的生产应与城市的距离结合起来。
第一次探讨了地租和运费在农业布局中的重大作用。
杜能提出,P=V-(E+T),P为农业利润;V为农产业市场价格;E为生产成本;T为运费。
认为,距城市市场近的农田,适合高度集约化经营和种植不宜长途运输的农作物;离城市远的,则适合粗放型生产。
并且,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理论,认为围绕着中心城市,由近及运应建立六个圈:第一圈主要是鲜菜和奶牛养值;第二圈为林业,主要为城市提供薪炭;第三圈为轮作农业,主要为城市提供粮食与肉类;第四圈为谷草式农作,主要为城市提供粮食和草料;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即三分之一种黑麦,三分之一种燕麦,三分之一休耕,实行粗放经营;第六圈为畜牧业,主要向城市提供奶油及干酪等乳制品。
第六圈之外应为荒地。
8、试述准数评价法。
这是国内学者林应桐在《国际资本投资动向和投资环境准数》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根据各种投资环境因素的相关特性,对在投资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中起不同效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分类,形成了“投资环境准数”的数群概念,为评价和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