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的修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性的修持
无论是在《西游记》还是在《新西游记》中,“心性”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西游记》正是以修心证道为主题,《新西游记》以“心性”的出路为主题,几乎所有与“心性”的出路相关的命题,无一不与“修心”密切相关。
观幻之术,虚灵大法虚灵的识觉,还有与幻“对话”的层级,皆面临修心的问题。
心性的修炼关系着日后寻线来访导师的层级与位阶,关系着如何与导师取得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着如何在潜意识的指挥下,寻找到好的出路。
《新西游记》在谈及心性问题时,首先对“心性”本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心性中包含有佛性与魔性,人性是心性的反映,心性具有悟空、悟净、悟能等不同的层面。
人生的烦恼与心性相关,只有突破窠臼锻炼心性的宽阔性与多元性,才能解放心性摆脱人生的烦恼,同时开发潜能。
心性修持的过程中,应克服道德洁癖,培养宽恕与包容。
传道者更应自觉锻炼心性的弹性与韧性,才能接纳众生,并导引众生,寻求出路。
修炼真我,更是必须以“修心养性”为前提,以“正心正念”为根本。
(一)静心的实质圣僧西天取经归来后,挂单于某寺庙,于此修行之际,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中的经历,正是《新西游记》前九十回的内容。
九重天内的灵性,包括神仙佛道与妖魔鬼怪,面对世纪大变革的际遇,为了寻求自身出路,
在圣僧师徒四人的帮助下,开启了灵性之光,共赴取经之路。
秉持传统修行观念的主持,不能理解圣僧在此的作为,就修心静心的问题,与圣僧展开讨论。
这场讨论揭示了静心的实质。
通常认为,修行是修炼自我的“心性”,端正自我的行为,并时时提醒自己学习佛法的精神。
“心性”中潜藏着善与恶,修炼的目的便是要抑恶显善。
贪嗔痴是引发万恶的根源,贪嗔痴的形成与思维意念活动有关。
所谓静心,是指不受自我或外界思维意念的影响。
修行者尤其是出家人,不仅要清心寡欲更应为善男信女提供良好的静心的处所。
所谓清心寡欲是不思不想不求。
不思不想是为清心,不求则是为寡欲。
正是因为难以达到不思不想的境界,所以更不应该去洞悉内心及体察外界的变化。
洞悉内心及体察外界的变化,便是动用了思维意念,只要是启动了思维意念,心境就难以清闲。
不停地礼佛、读诵经书、抄写经文,以及不停地祝祷、祈福回向众生,则能断绝自身的思维意念活动,还能积累功德。
事实上,“心性”中潜藏着善与恶,善与恶是思维意念的结果。
善与恶往往在一念之间,而思维意念又是转变善与恶的关键所在。
思维意念关系着“心性”的修炼,因此,修行者必须端正自身的思维意念。
此外,还须清楚明白思维意念的本质是什么。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唯有能洞悉引发思维善恶的根本原因后,才能真正达到抑恶显善的修行目的。
而不是采取强压手断,来控制思维意念的活动。
思维意念长
期处于紧绷的状态将不利于修炼。
一个清静到不思不想的僧侣,无法觉知众生的苦恼,一个毫无觉知能力的人,无法达到开悟的境界。
静心的实质不是断绝所有的所思所想所求,而应当洞悉“心性”的思维意识和想法念头,同时体察外界的思维意念活动。
(二)人性心性佛性心性是个复杂的问题,修心首先要对心性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唯有先了解心性内的人性,才能抛下世俗烦恼,当心性之菩提心转起来时,灵光得以普照,人才能获得解脱。
1、人性人性是多变的,如善与恶、好与坏、阴与阳等,这些特征又处于相互对立之中,相互矛盾,交替重迭。
人的喜、怒、忧、思、悲、惊、恐等情绪,不仅多变而且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正是与此相关。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是善与好及恶与坏的比率不同而已。
若将此展开,就会发现是一个阴阳图。
善与恶及好与坏,是阴与阳的相互转换关系,此转换关系又正好成为一个圆,是为零,也是空。
举例说明,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其光明面。
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完备的人,是因为孤阴孤阳难以存在。
2、人性与心性人性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及好与坏,属于心性的表层意识。
心性彷佛是湖面,人的多变情绪及多重性格,则是湖面上的影像,当湖面产生波动时,湖面上的影像会随之扭曲变形,甚至相互重迭。
心性深受天性影响,天性彷佛万花筒般包罗万象及变化多端,经常在不
明就里的情况下显露出来而不知。
修心诚属不易,人性多变及无常,实乃受此影响。
3、佛性性格是心性的表层意识,在心性的底层还潜藏着佛性。
换言之,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成佛的机会。
佛性显露发扬出来前,必须先达到灵光普照的境界。
达到灵光普照的境界前,必须先将湖面澄澈,唯有湖面处于澄澈状态,灵光才能从湖底浮现出来。
灵光具有照拂湖面的功能力,才能看见潜藏、隐伏于湖底之影像。
所谓明心见性,便是能清楚地看清潜藏、隐伏于湖底的影像为何。
佛性的显露发扬,便是与潜藏、隐伏于湖底的影像有关。
当修炼到能清楚明白潜藏、隐伏于湖底的影像时,更应该修心。
修行者能修炼到此,诚属不易,同时也忽略了一件事,佛性显露与发扬的同时,也是萌生魔性的时刻。
心性永远处于相互对立及矛盾状态,而佛性的对立面是魔性。
因此,有许多修行者,在修炼到一定层级时,总是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魔考现象,殊不知此魔考来自于自身心性,因佛性与魔性是相互对立的。
(三)心性与悟空、悟净、悟能《新西游记》第九十一至九十四回,唐僧经过了自身心性与悟空悟净悟能的合灵,心性具有了智能。
从古至今的修炼者,皆明白修炼“心性”的重要性,但往往只是一味地净化心灵。
这也是灵性寻求不到出路的原因,不仅将对外交流的空间封锁,还将自身灵性的眼识耳目及智能也关闭起来。
“心性”的开启只算是进入了修炼的门坎,入了门坎后还须继续修
炼,并赋予“心性”眼、耳、心及智能,“心性”才能发挥功能力。
悟空是“心性”的眼及耳,唯有千里眼及顺风耳才能搜寻接收九重天内的信息。
悟净则是“心性”的心及思维力,负责辨识所搜寻接收到信息的层级及真假,还有净心的功能,尤其是制衡悟空的急躁性,悟空的灵性刺激悟净的宽阔度。
悟能是“心性”的智能所在,是“心性”的动能。
“心性”动能不足时,便无法发挥功能力,此时,悟空便会有眼无识、有耳无闻,悟净不仅净不了心,还整天处于愚昧昏庸状态。
悟空、悟能及悟净是三藏之神,是三藏形体的影像,更是三藏“心性”的缩影。
神藏于形内,才能达成形影不离,影形相随是神主导形。
三藏是悟空、悟能及悟净的形,悟空、悟能及悟净则是三藏的神与影。
三藏唯有刻苦修炼,茎才能往下扎营,并能吸取大地的精华,然后往上输送能量给根及枝叶,在根茎同心护持下,才有春暖花开之日。
悟空、悟能及悟净虚幻的影出现的先后顺序,与“心性”的眼、耳及智能的开发有关。
一般而言,修炼者皆会先出现悟空的虚幻影像,是灵性先产生变化,其次才是悟能,最后才出现悟净的虚幻影像。
修炼及开发“心性”时,悟净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但有许多修炼者终其一生,皆未能将悟净的功能及作用开发出来。
悟空、悟能及悟净代表不同的功能,随着资质及机缘的不同,每个人出现幻影的顺序也有所不同。
出现的顺序并不重要,重点是如何将其功能发挥出来,
以及如何增进自身的功能力。
唯有悟空、悟能及悟净三者的功能同时发挥所长,“心性”才得以显现,灵光才能普照。
“灵光普照”是修炼的又一层次及层级,高于“佛光普照”。
(四)心性与人生的烦恼1、走入群众了解心性为了解潜藏于万般相内的心性,圣僧离开寺庙,走入群众当中。
相由心生,唯有了解众生心性的变化,才能掌控自身心性的变化,否则难以驾驭悟空及悟能。
只有看清众生万般相,才能了解芸芸众生的思维想法,有助于日后替众生心性寻求出路。
圣僧将东城门边的桥墩选为落脚地,并在盘坐于此。
在这里由老妇人反对独生儿子出家为起点,引发众人对生存状况的议论及相互评价。
不论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家境如何?人生际遇如何?都有各自的烦恼。
老翁的烦恼在于妻妾成群,苦不堪言。
老妇的烦恼是发愁身后事。
渔翁的烦恼是终日忙碌,但求三餐温饱。
张某的烦恼是希望给家人舒适安定的生活,于是日夜不停地工作打拼。
老母病逝,小儿离家出走,身体微恙,心神不宁,只好上香拜佛,安慰心灵。
路人己的烦恼在于缺乏生活目标,整天恍恍惚惚,像活死人。
小娃儿的烦恼是从小孤苦伶仃,想要找个牵肠挂肚或是生气的对象都没有。
2、人生烦恼的渊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也可以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与烦恼,莫过于不尽如人意。
所谓的“意”,是思维意识,是先入为主的想法与观念;“意”,是预先设好的意念;“意”,是对事物的期盼;“意”,是事先想好的剧本。
人的痛苦与烦恼是自寻而来的。
若是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往往较能接受,容易调适心态。
“意”外及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时,则深陷于痛苦烦恼之中。
众人所谈论的种种烦恼皆是因为陷于预设立场的监牢内。
换言之,人人皆有一座牢不可破的心牢,将自身心性囚禁起来,痛苦与烦恼是心性突破不了困境所引发的情绪反应,会影响左右事情发展结果。
例如:儿子执意要出家,老妇因过于担忧日后无人送终及料理后事,陷入痛苦与烦恼的深渊,在改变不了事实及调适不好心态的情况下,引发了怒骂的情绪,导致众叛亲离。
试问,养儿真能防老吗?有儿者日后皆愿前来执捧香炉吗?儿子
出家,日后一定无人帮老妇送终及料理后事吗?因为事先预设了立场,跳脱不出世俗巢臼,老妇陷入了既定的思维与传统枷锁之中。
正是因为预设立场,鱼贩才会疲于奔命赚钱养家。
老翁更是如此,因为家庭成员过于复杂,成天想到外面买安宁,结果越买越不安宁。
张某也是因过份干涉家人的行为,不仅身心疲惫,家人也承受极大的压力。
人人都有烦恼,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与“预设立场”相关。
3、突破心性的牢笼人的痛苦及烦恼,是预设立场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
预设立场先入为主,产生过多的揣测及胡乱想象,不仅会影响心性的澄澈,还会搅乱心性的沉着稳定状态,将心性逼迫至痛苦的深渊中。
打破框框放下包袱,才能突破传统之巢臼,才能跳脱出现状,
才能转换思维及意识。
随遇而安不预设任何立场,接受及包容外界之变化。
不预设立场,便不会受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便不会有所谓的好或坏的分别,不仅较容易接受现状,也能以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未来。
不预设立场,锻炼宽阔的胸襟及气度,也是为了恢复心性的多元性。
高修持者,拥有开阔的心性,不仅柔软更有弹性韧性也强,能坦然以对并随顺因缘顺其自然来发展。
传道之人,尤其不可过于预设立场,唯有心性保有高弹性,才能包容及接纳各形各色的人物。
因人人皆有佛性,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才能将佛性诱发出来。
(五)心性、法相与开发潜能每个人的心性内皆存在潜能力。
开发潜能,首先要恢复心性的多元性,心性的多元性与修行有关,并与修持力成正比。
众所周知,佛陀有三十二个法相,这三十二个法相,是其心性多元性呈现出的幻象,潜能力的开发与此有关。
三十二个法相意谓着三十二种不同的潜能,当某一法相显现时,表示此潜能为心性的主导者,此时,心性便会与之相同频率联接。
换言之,潜能是从九重天内不同频道传递过来的信息波,通过心性接收并将其投射反映于大脑之中。
大脑再通过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如幻听、幻觉、幻影、直觉感应力、预感以及梦境等。
佛陀虽具有三十二个法相,但法相不可能同时显现,一般人也无法观察到法相的变化。
法相与形体人的颜面相互重迭,尤其显现在眉宇之上。
因此,人的情绪还有相貌、性格、习惯乃
至于思维想法等,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
人人皆有法相,只是法相多少不同。
心性的解放有助于法相的显现;法相的显现有助于信息的联接;信息的联接有助于潜能的开发。
得道者,能够通过自身法相将潜能发挥出来,世俗之人则是因法相的显现而出现情绪变化,倘若法相始终显现不出来,于是会在心性中相互的缠绕及重迭一起,以致引发思维意识的错乱。
换言之,心性的解放不仅能开发潜能,更是摆脱痛苦与烦恼的重要途径。
(六)把握当下“心态”,摆脱“心魔”修行者,首先要端正的是思维意念。
思维意念会影响到心态,心态若是有所偏颇,将通过言谈举止显露出来,明眼人一看便知。
有些极为敏感之人,不仅能感受到对方的心态,还能接收到对方的思维意念。
心性是极为敏锐的搜寻器官,主要职责是接收发放思维意念,以及非感官器官所能感知的信息微波。
修炼到一定阶段,这些信息波将显现于大脑思维中。
当胸口烦闷不安时,应试着去找寻答案,并提高领悟力。
可能是因为身体微恙,可能是因为外在因素的干扰,可能是饮食不当引发的,更可能是自身思维情绪的关系。
如果不知所以然或不明究理,便说是心魔的考验妄下断言,对情绪变化不予理睬,或者千方百计想将心魔排除,将错失许多修炼的契机。
所谓心魔,是指潜藏于心性内的阴暗面,是人性的弱点,是人人不愿碰触之处。
之所以称为心魔,是因为此阴暗面犹如鬼魅般不时缠绕着我们的思维意识,并且
时时挑战着人性的光明面。
换言之,当人性的光明面与阴暗面相互抵触时,不仅将陷入天人交战中,更是思维意识的大作战。
绝大部分是光明战胜阴暗,但多半是通过转移、道德约束或是感官刺激的方式,暂时将阴暗面排除或压制住。
因此,心魔便会在一段时日后重新显现,也可能通过不同的场景及景象显现出来,例如梦魇,或是疑神疑鬼等不安的情绪思维,如果不能将此清扫干净,恐惧与不安不仅会累积,也会生生世世如影随形。
当恐惧与不安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时,思维情绪将纠结缠绕在一起,难以解得开。
解铃还须系铃人,消除恐惧与不安,“当下”的心态很重要。
思维意识受到累世心性的影响,阴暗面的形成,与当下“心态”有关。
“心态”决定事情的发展,是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
修行重于把握当下,对于过往世世代代累积下来的事情,应该学会放下,未来难以掌握及预测,不应该寄予过多的厚望。
当下最为真实,当下不仅能弥补过往,更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将恐惧与不安带往未来世。
因此,当下能转变过往,同时也是转换未来的关键所在。
修行所出现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并非魔鬼来考验,只因心性之变化及显现。
只因变化过速难以来掌握,并且在不明究理的情况下误以为是魔鬼,实乃是自身心性之魔也,是为心魔。
(七)包容与接受,克服洁癖人人皆有阴暗丑陋的一面,应多学习包容与接受,不仅包容接受自身的阴暗面,更加要包容接受他人的阴暗面。
唯有包
容与接受才能彻底将阴暗面清扫干净。
人性的阴暗面生生世世与自身的思维意识相互纠结,是因为不能被包容与接受。
在无法获得包容与接受的情况下,只好隐藏起来。
这些隐藏起来的阴暗面不断累积,越积越多,当心性负荷承载不起时,将如同火山爆发般不可收拾。
火山爆发后,将陷入业力的恶性循环中。
唯有在包容与接受的同时,才能逐渐将阴暗面转变为光明面,从阴暗面转变为光明面的过程,就是“修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将阴暗面转变为光明面时,需要时间及毅力。
大部分的人逃不出业力的因果循环,不能将阴暗面转变为光明面,便是因为过于急功近利,失去耐心与信心。
因此,怨天尤人,甚至变本加厉地放纵心性,唯有包容与接受,才能暂时平息恐惧与不安,唯有放下恐惧与不安,才能包容与接受,形成良性循环。
包容与接受是为了学习太极的精神,太极内同时存在着阴与阳,正因为太极具有兼容并蓄的胸襟,才得以转运起来。
太极内潜藏着六十四卦象,举凡宇宙内万事万物之变化,皆在于六十四卦象的演绎中。
学习太极的精神,包容与接受过往在无智及无识的情况下累积下来的阴暗面,将光明面与阴暗面相互兼容,光明面包容接受阴暗面的存在,阴暗面则做为推动光明面继续发放光明之助力。
修行者往往容易犯下洁癖的恶习,眼中更是容不下罪恶,对于他人所犯下的过错更是无法包容与接受,包容与接受不仅是修炼自己的心性,同时也是给予他人改过为善的机
会,包容与接受不仅是“修心”更能宽阔“心性”。
(八)破除业力的障碍业力是人性的阴暗面导致的,往往是在无智无识的情况下形成的。
造业者,终其一生甚至于生生世世都不知道自身的业力从何而来。
业力是自找自给的,业力是思维意念、行为所产生的负熵,是自身信息能量的反作用力,是信息的回馈。
修行时,必须先破除业力的障碍,不可陷入业力的迷魂阵当中。
若是破除不了或是身陷于迷魂阵中,将跳脱不出因果轮回系统。
换言之,破除走出业力的迷魂阵,才能真正摆脱业力的纠缠,才有开悟成道的一天。
许多修行者及世俗之人,之所以摆脱不了业力的纠缠,是修行的方法导致,也与“心态”有关。
业力是思维意识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念力。
念力具有很强的信息能量,鬼魂可为证。
鬼魂已没有了思维意识,但历经千百年后,还摆脱不了业力的作用力。
例如,此鬼魂生前是屠夫,变成鬼魂后虽历经千百年,日日夜夜仍会重复屠宰的动作。
更多的人因生前与人有仇,始终无法释怀,其念力深埋于其心性中,历经千百年后,早已忘了为何事结仇,却不忘报仇。
而且为了报仇,历尽艰辛,陷入业力的迷魂阵中,生生世世皆跳脱不出因果轮回的循环系统。
业力是思维意念的反作用力,历经世世代代甚至能转换到另一时空并长存下来。
念力必须在强大的思维意识力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功能。
换言之,业力深重者,因带有强大的念力及思维意识力,可以历经世世代代,转换到另一时空,
可见其毅力过人,甚至是在神佛之上。
之所以会凝聚如此大的念力,便是因为不懂得变通之术及未掌握权宜之计。
例如,犯有洁癖恶习的修行者,总是将注意力放在人性的阴暗面上,看到的皆是人性的弱点与脆弱性,并且刻不容缓,执意要立即将阴暗面彻底清扫干净,因过于急功近利反而让对方陷入困境当中。
法无定法,这是恒久不变的定律。
修行者不应过于追求并谨守固定的方法,所谓变则通,唯有懂得变通之术及掌握权宜之计者,才能将业力转化为推动力。
成仙得道是一条漫长之路,必须历经世世代代的修行,加上祖先三代所累积的福慧粮草,才造就此生之成就。
成仙得道尚且如此,何况是阴暗面的清扫。
因此,必须先将对方的光明面挖掘出来,然后再以光明面包容接受既定的阴暗面或是业力。
阴暗面业力之念力的反作用力,则做为继续发扬光明面之推动力。
对于陷入内心的思维想法,走不出业力迷魂阵的人来说,唯有顺着思维幻象呈现出的思维意识走,才能借机开启他们的心智。
唯有先开启心智,使光明面得以显现,才能清楚自身的阴暗面及业力,才具有自我醒悟的能力,才能将自身的心性唤醒。
当灵性真正醒觉后,才能从业力的迷魂阵中走出来,即便在毫无约束力的情况下,也能自行将业力转换为福慧粮草,即便在艰难的困境中,也会坚定不移。
(九)修心养性及正心正念修行者,应以“修心养性”作为修炼的座右铭。
修行人能否功成名就,不是仅有聪明才智
就足矣,修行必须以“德”及“缘”作为修炼的基础,还有应确切的把握机缘才行,至于所显现的幻觉与幻听,应以正念来看待之,并且时时能反观自省。
关于这一点,是通过圣僧在沈府中渡化玉真的经历逐步展现的,更进一步说明,修炼“心性”与觅真我的密切联系。
1、玉真的身份及困惑玉真乃“真人”投胎转世,在未来世身负重责大任,是灵祖坐下首席大弟子。
玉真天赋异禀,个性顽强,自视甚高,从小便饱读诗书,遍览群集,举凡所有的诗书经典,以及各家各派的修炼术,其中以佛学与道家修炼术居多。
玉真从佛转为修道,便是不愿意为众生服务,更不愿日复一日诵读千篇一律的经文。
单调及乏善可陈的修行,不能吸引她的兴趣。
由于身份特殊,玉真很快便能领悟道的精髓。
玉真曾经得到过幻象,幻象预示她即将得道。
玉真以为依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在此生了脱生死,甚至还沾沾自喜,以为无须经历为民牺牲奉献的菩萨道,便可享有果位。
但三年过后,仍然没有实现。
玉真丧失耐性,不愿再等下去,于是某一天到院落祭祀,希望能就此直接升天。
跪拜了两个时辰,上天都没有迎接她,于是玉真便开始对着天咆哮起来,当玉真指着天骂时忽然刮起强风,玉真更是生气,可以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不仅没有停止咆哮,反而变本加厉地指天骂地。
接着玉真犹如患上失心疯,给自身家人以及周围的人带来诸多不便。
因操之过急,加上缺乏耐性及急功近利,玉真偏离了正道。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