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心理学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测
试题及答案
总计: 5 大题,45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
1.“体育锻炼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由于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触发和增加神经肽的释放,激活中枢阿片系统(Thoren,1990),从而影响大脑分泌β-内啡肽。
”这一假说为:
A.单胺假设
B.心境状态假设
C.神经肽假设
D.心血管健康假设
2.“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促进5-羟色胺释放,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这一假设是:
A.单胺假设
B.心境状态假设
C.神经肽假设
D.心血管健康假设
3.灵魂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__________。
A.精神是大脑的一部分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4.“个体行为的改变是由于个体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的评价。
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还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
”该观念是__________理论的观点。
A.控制理论
B.健康信念理论
C.计划行为理论
D.跨理论模型
5.关于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研究,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短期锻炼比长期锻炼的效果更好
B.有规律锻炼比无规律锻炼者更少出现焦虑情绪
C.特质焦虑状况的减轻可能是因为体育锻炼的效应抵消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D.体育活动较低焦虑与活动增加了肌肉的紧张度有关。
6.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体现在__________。
A.运动员的智力高于一般人的智力
B.小强度的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大
C.不同的锻炼项目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相同
D.体育活动对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不产生影响
7.“即使一个人对活动有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足够的机会去锻炼,那么他/她的活动意图将会变得薄弱。
”该观点符合__________。
A.社会认知理论
B.健康信念理论
C.计划行为理论
D.控制理论
8.突生二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__________。
A.精神是大脑的一部分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9.关于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下列哪种表述是错误的:
A.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
B.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身上有不同的作用
D.体育活动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10.唯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__________。
A.重视大脑的存在而忽视精神的作用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二、多选题(该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
)
11.儿童退出体育活动的深层心理动机是__________。
A.胜任动机
B.目标取向
C.压力反应
D.没有时间
12.体育活动对自尊的影响在于__________。
A.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对身体的认知
B.体育活动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产生影响没有差异
C.体育活动对低自尊者的效果不明显
D.不同锻炼方式对自尊的影响有差异
13.锻炼成瘾者与非锻炼成瘾者的区别体现在__________。
A.前者不产生应激
B.参加体育活动后体验到高度积极的情感
C.当错过一次锻炼机会后产生高度的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体验
D.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身体的不适、疼痛或伤病(特别是男性)
14.关于体育活动对抑郁的影响,错误的说法为__________。
A.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无关
B.与传统抑郁治疗方法相比,体育活动能更加有效地降低抑郁
C.体育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和心理恢复手段的运用,如果将体育活动与心理治疗相结合,那么所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D.一次性体育活动不能有效地抵抗抑郁
15.与常模样本相比,优秀的运动员__________等消极情绪得分较低。
A.紧张
B.抑郁
C.疲劳
D.慌乱
16.有氧体能的衡量指标是__________。
A.最大吸氧量
B.速度
C.身体成分
D.脑电波
17.下列__________体验不属于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
A.跑步者高潮
B.流畅体验
C.应激状态
D.战斗状态
18.关于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错误的说法是__________。
A.有氧体能能抵消有家族高血压史的个体在应激反应中升高的唤醒水平
B.具有很高体能水平个体产生的应激反应比较小
C.有氧体能水平较高的个体与有氧体能水平较低的个体一样能有效地应对心理应激
D.三个月的有氧锻炼就能有效地降低体能水平高者的应激反应
19.关于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__________说法是正确的。
A.体育活动与认知活动之间有着适度的正相关
B.体育活动与认知功能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C.短期的体育活动在认知表现上比长期的体育活动有更大的效应
D.体育活动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20.关于健康信念模型,正确的描述是__________。
A.它是由阿齐赞提出的
B.它认为,人们有一套关于健康的个人信念,这些信念调节着人们对威胁的感知,从而影响他们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
C.它所包含的变量过多,因此,无法找主要的锻炼行为预测变量
D.人们会因为对锻炼的喜爱而采取锻炼行为
21.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__________。
A.心肺耐力
B.肌肉力量
C.灵敏性
D.协调性
22.关于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__________。
A.体能的增强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概念
B.体能还与由长期生活应激导致的较低水平身体疾病相关
C.体能与长期生活应激导致的较低抑郁水平无关
D.体能与心理应激后较低水平的心血管唤醒水平相关
23.赛前心境状态对__________等运动类型的行为结果有更好的预测作用。
A.闭锁式的运动技能
B.开放式的运动技能
C.短时间运动项目
D.长时间运动项目
24.体育活动对焦虑有__________影响。
A.进行体育活动均能减轻焦虑,但在10分钟以内的锻炼效果最大
B.体育活动降低焦虑的程度与年龄和健康状况无关
C.停止体育活动24小时内,焦虑程度会回到锻炼前的水平
D.体育活动降低焦虑与体育活动降低肌肉紧张度有关
25.关于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__________。
A.体育活动可以使心理控制源的外控倾向
B.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境状态
C.体育活动可以使个体获得积极性身体自我评价
D.体育活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
三、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
26.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
27.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因素有:()、()、()。
28.心理健康强调(),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它是一种()的良好状态。
29.关于()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30.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对()的影响、体育活动对()的影响、体育活动对()的影响。
31.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两个,一是_____()_____,它在___ ()_______比较重要;二是____()______,它主要应用于____()______。
32.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__()________,使消极情感___()_______,使__()________。
33.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人因素有:()、()、()、()。
34.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涉及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它们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5.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
四、匹配题(该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
)
36.
38.
40.
五、简答题(该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
)41.影响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42.当有规律的锻炼者中断运动时,可能带来的心理后果是什么?
43.如果你是一位社区体育指导员,你发现一些中年人从正在进行的体育活动中退出了,你将遵循什么原则给他们指导和建议?
44.请描述并比较关于体育活动行为的几种理论。
45.列举六种理论对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原因加以解释。
体育心理学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测
试题及答案
总计: 5 大题,45 小题,共100 分
一、单选题
1.C
2.A
3.B
4.A
5.B
6.C
7.C
8.A
9.B
10.D
二、多选题
11.ABC
12.AD
13.BCD
14.ABD
15.ABCD
16.AC
17.CD
18.CD
19.ABD
20.BC
21.AB
22.ABD
23.BC
24.BCD
25.BCD
三、填空题
26.
空1.一对一的方式
空2.小群体干预
空3.社区范围的活动
空4.政策干预
27.
空1.物理环境
空2.社会环境
空3.体育活动特征
28.
空1.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空2.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
空3.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
29.
空1.体育活动与情绪关系_____
30.
空1.情绪
空2.人格
空3.认知功能
31.
空1.认知过程
空2.阶段变化的早期
空3.行为过程
空4.阶段变化的后期
32.
空1.人分散对当前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
空2.得以发泄
空3.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33.
空1.个人统计学变量
空2.个体生理状况
空3.个人行为
空4.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34.
空1.横向研究
空2.纵向研究35.
空1.情境安排
空2.积极反馈
空3.目标设置
空4.决策评定
空5.社会支持四、匹配题
36.
37.
38.
39.
40.
五、简答题
41.分别如下:
(1)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状态。
(2)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
42.当有规律的锻炼者中断运动后,有可能会引发:
(1)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2)由于体能下降影响身体自我认知,导致身体自尊下降。
(3)失去以往的锻炼乐趣。
(4)认知功能的衰老速度得不到延缓
43.所采取的措施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根据锻炼对象行为改变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当的措施;
(2)为锻炼对象设置良好的锻炼情境(如标识、口号、海报、漫画等);
(3)设法让锻炼者喜欢所从事的运动;
(4)为参加者设置适宜的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
(5)提倡参与者以小团体的形式或与朋友一起锻炼;
(6)和参与者一起制订锻炼计划的协议或声明,使他愿意完成计划;
(7)提供机会让参与者自己选择锻炼项目;
(8)奖励锻炼者的出勤和积极参与;
(9)给予个别化的反馈;
(10)寻找方便的锻炼地点;
(11)让自己达到预期目标的锻炼者自我奖励;
(12)鼓励参与者自行设定灵活的、以时间为基础的目标;
(13)提示锻炼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外部环境(而不是自己的身体)。
(14)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
(15)在锻炼计划开始执行以前,让参与者完成决策平衡表(即锻炼得失评估表);
(16)帮助锻炼者争取配偶、家人和同伴的社会支持;
(17)建议锻炼者写锻炼日记。
44.体育活动行为的理论:健康信念模型、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控制点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跨理论模型。
(1)健康信念模型:健康信念模型认为,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活动,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知识,或认为自己有潜在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活动的好处并且感觉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当然,这些因素是受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统计学因素和行为暗示的影响的,可以通过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比如大众媒体的宣传或亲朋好友的带动等等。
(2)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根据合理行为理论,锻炼行为是个体对某一个健康威胁的反应,当个体认识到由于他们的静止生活方式而使他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时,就会采纳合理的建议、做出参加锻炼的决定。
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行为态度由行为后果评价权重的行为信念所决定。
计划行为理论比合理行为理论增加了一个称为“行为控制感(知觉到的完成行为的困难和容易程度)”变量,这一变量能更好地解释自主控制相对比较低的行为。
(3)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理论认为,个体要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评价,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还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
内部控制是预测锻炼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4)社会认知理论: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行为、环境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因素中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5)跨理论模型:跨理论模型从认知、行为和时间等三方面来综合考虑行为的变化过程,指出不同类型的认知在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重要性也不同。
根据跨理论模型,采用什么样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必须视个体行为所处的阶段而定。
45.(1)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该假说认为,当人体处于运动过程时,血液中氨基酸的改变会影响中枢递质的变化,而外周氨基酸的增加是调节中枢神经化学、生理、认知等改变的重要调节因素。
(2)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该假说认为,体育活动可以通过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
而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泌量的增加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关。
(3)脑内神经肽假说:该假说认为,体育活动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由于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以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增加传入神经纤维的机械敏感性,并触发和增加神经肽的释放,激活中枢阿片系统(Thoren,1990),从而影响大脑分泌β-内啡肽。
(4)心血管健康假说:有氧锻炼由于提高了心血管系统机能,有助于减轻受到应激刺激时的机体生理反应,并可以加快有机体从应激状态中恢复的速度,而且,体质增强也有助于提高有机体对抗应激和紧张及在应激和紧张状态下“正常运转”的能力。
(5)注意力分散假说:通过体育活动可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同时,体育活动也可为郁积的各种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和转移。
(6)社会交互作用假说:体育活动参加者以体育活动为纽带,不论地位、层次、文化水平等的差异,平等地在一起从事体育活动。
这种交往可以令人抛开烦恼和忧虑,也更容易与他人产生亲密感,从而进一步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同时,由于锻炼过程中交往的增多,增加了心理郁闷时可寻求的社会支持力量。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体育活动可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