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江苏淮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池史——江苏淮安篇
淮安地处淮河南岸,商周时为淮夷所居之地。

春秋时属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沟通江淮,邗沟于末口接入淮河。

但由于淮河水位低,邗沟水位高,于是在此处筑堰以控制水位,北上的船只由此渡堰入淮,称为北辰(神)堰。

秦统一后,设置淮阴县。

北辰堰扼守江淮交通咽喉,周边人口逐渐积聚。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置山阳县,为山阳郡治,并筑城池拱卫(俗称旧城)。

南齐永明七年,置淮安县(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淮安之名)。

刻有山阳字样的城砖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山阳郡,改设楚州,治于寿张县。

十二年(592年) 移治山阳县。

大业初废楚州,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但不久又重置。

张爱萍将军拍摄的淮安庆成门
唐武德八年(625年)复置楚州(初称东楚州),仍治山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 改为淮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楚州。

上元二年(761年)重修山阳县城。

唐代,楚州、泗州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全国性大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清代山阳县志县城图
北宋时重筑山阳县城,至宋金战争时,金军以山阳城坚固,称之为“银铸城”。

南宋时,楚州地处宋金、宋元交战前线,为双方反复争夺,归属和建置多混乱,加之黄河夺淮入海,淮河流域水患频发,楚州的繁华亦逐步衰落。

宋孝宗时,守臣陈敏重加修葺。

乾道七年(1171年),于旧城以北一里筑北城。

绍定元年(1228年)改楚州为淮安军,改山阳县为淮安县(从改名淮安即可看出,此时的淮河流域时常遭受天灾及战乱,百姓渴望淮地安宁)。

1936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淮安城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名山阳县,为淮安路治。

元末为应对江淮农民起义,将土城稍加补修。

张士诚占据江淮后,以部将史文炳驻
守淮安。

史文炳为更好的控制水道,于旧城北方(北辰镇之西)宋代北城故址上重修新城。

明初改为淮安府,仍治山阳县,洪武十年,增修城池,并以砖石包砌(包砌新城的砖石取自拆毁的宝应城墙),漕院署前台设谯楼(镇淮楼)。

旧城原有五座城门,至明代仅剩其四:东门瞻岱,南门迎薰,西门庆成(西门之北原有清风门,宋末塞废),北门承恩。

新城有城门五座:东门望洋,西门览运,南门迎薰,北门拱极,小北门戴辰。

淮安城图,根据光绪年间江北陆军学堂测绘图而来
旧城与新城之间,原为运道,粮船多屯于此。

嘉靖三十九年,倭寇犯境,于是筑夹城将旧城与新城相联。

夹城亦设城门四座:东南门及西北门具称天衢,东北门阜成,西南门平成。

经过明清两代的反复加固,淮安府城城楼、角楼、敌台林立,城池蔚为壮观,新城东、西还设围砦屯兵。

淮安府城大致范围示意
民国二年(1913年)废淮安府。

1914年山阳县因与山西山阳县重名改为淮安县。

民国初年淮安府图
上图为民国初年淮安府图,但很快民国政府就废除府制。

淮安下辖桃源(泗阳)、清河(淮阴)、安东(涟水)、山阳(淮安)四县全部因为与其它地方重名而改名,也是实属罕见。

1948年淮安解放,1958年前后,城墙被拆除。

1987年,撤销淮安县,设立淮安市(县级市)2001年,淮阴市(地级市)更名为淮安市(地级市),原淮安市(县级市)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

2012年,楚州区又更名为淮安区。

(下期预告:沭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