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设计的安全标准及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2家电设计的安全标准及规范
2)随着工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家用电器品种和数量的增加,有关家用电器方面的标准也在不断补充
和完善。

家用电器的安全标准是家电产品设计和制造必须遵照执行的标准文件。

主要包括家用电器安全标准在产品结构、外开设计的规定,以及家用电器安全标准的通用要求。

3)适用范围
4)本标准适用于家电和用途类似的电热器具,以及电动或磁力驱动的器具。

同时本标准也适用于不作为
一般家用,但对于公众却存在危险的器具,例如理发用具和割草机等。

除电器玩具外,本标准考虑到了托儿所和其他无人照管的老、幼、病、弱等人员的生活场所存在的某些特殊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提出附加安全要求。

5)一般要求
6)器具的设计和制造应使其在正常使用中能安全运行,即使在正常使用中操作不当,也不会给人或环境
带来危险。

7)试验中的一般说明
8)本标准规定了试验中对器具的一般要求。

例如坏境、装配状态、运动状态及工作状态中的试验要求。

9)额定值
10)如果用户要一直流稳定电源,其输出电压为0伏到100伏连续可调,输出电流为0A-5A连续可调,这
100V就叫额定电压,5A就叫额定电流,在制造过程中,为了保证电源能完全满足额定电流的要求.一般都要留有合理的余量。

11)分类
12)按照防触电保护分类如下所述
13)O型器具
14)OI型器具
15)I型器具
16)Ⅱ型器具
17)Ⅲ型器具
18)按照防水保护程度分类如所述。

19)普通型器具
20)防滴型器具
21)防溅型器具
22)水密型器具
23)标志
24)主要是电器工作说明。

一般说来应该有额定电压、电源种类、额定频率、额定输出功率、额定电流、
产品型号、绝缘程度等。

25)防触电保护
26)器具的结构和外壳应具有充分的触电保护,以避免人与带电部件发生意外接触。

对Ⅱ类器具,避免人
与基本绝缘(或仅用基本绝缘;将带电部件隔开)的金属部件发生意外接触。

当器具按照正常使用条件布线和操作,甚到在打开盖、门和拆除的部件这后,该项要求对器具的所有部位仍适用。

27)油漆、瓷漆、普通纸、棉织物、金属件上的氧化膜、绝缘垫珠及密封填料均不能作为防电与带电部件
发生意外接触所需的保护层。

28)器具的外壳除操作运行所必需的孔外,不得有任何通向带电部的孔。

对Ⅱ类不得开有通向基本绝缘(或
仅用基本绝缘将电部件隔开)的金属件孔。

29)要求不包括不需要工具便可接触的螺旋型熔断路器,它意味着可拆卸的电路元件其接头装置所使用的
管座,必须设计成当拆下电热元件后,能防止人与带电部件发生偶然接触。

30)除额定电压不超过24VⅡ类器具外,皮肤或毛发护理器具在正常使用时与皮肤或毛发接触的金属部件,
应使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与带电部件隔离,且不应接地。

31)除Ⅲ类器具外器具在正常使用中,手持的软轴应通过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连轴器与电动机轴绝缘.
32)除不超过24V的安全特低电压工作的带电部件外,在正常使用中,可触及或可转变在成可触的导电液
体,不应直接与带电部件接触。

33)对Ⅱ类器具,这种液体不应与非双重绝缘体接触,不应和非双重绝缘与带电部件隔离的易触及的金属
部件进行直接触。

34)操作按钮、操作手柄、操作杆等类似零件的轴不应带电。

35)除Ⅲ类器具外,正常使用中被所握持或操作的手柄、操作杆或旋钮等,一旦绝缘失效也不能带电。


这些手柄、操纵杆或旋钮等是金属制成的,并且一旦绝缘失效后会使它们的轴或定位零件带电的话,则应用绝缘材料将它们适当包裹,或者用附加绝缘将其易触及的部件与它们的轴或定位零件隔离。

36)除Ⅲ类器具外,在正常使用中连续握持的手柄的结构,应使一旦绝缘失效时操作者的手不应与可能成
为带电体的金属部件接触。

37)电动器启动
38)电动器应能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所有正常电压条件下启动。

39)启动电流不应熔断具有额定电流的快速熔断器熔丝。

40)过载保护装置在正常启动条件下不应松动。

41)输入功率和电流
42)器具的输入功率和可拆卸的电热元件的输入功率,在额定电压和正常工作温度下,与额定
43)输入功率的偏差不能大于规定值。

44)器具工作电流不得大于额定电流的10%。

45)如果电热器具或可拆卸的电热元件有冷态输入功率,则该输入功率与标出的偏差应不大于20%
46)发热
47)在正常使用中,器具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不应过高。

器具应按正常使用的位置放置。

48)带电热元件的器具在过载情况下工作
49)带电热元件的器具在设计和结构上,应考虑能经受正常使用中可能发生的过载。

过载后,器具不得出
现本标准所不允许的破坏。

50)在工作温度下,器具应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正常使用中的泄漏电流不应过大。

51)无线电和电视干扰的抑制
52)必须抑制无线电和电视干扰,从而达到理想的程度,不对器具的安全产生有害影响。

53)防水
54)防滴型、防溅型和水密型器具的外壳应按器具分类提供防水等级。

55)器具经防水试验处理后,应经得起电气强度试验。

防滴型和防溅型还要通过视检,确认能进入器具内
的水不会损坏器具。

水密型器具要通过实践,确认水分没有进入器具内带电部件所在的空间。

56)防滴型器具经受垂直降雨试验5分钟。

57)防溅型器具具体分类介绍如下所述。

58)手持式器具:经受垂直降雨试验5分钟,同时器具通过最不利的位置连续翻转。

59)●通常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器具:经受垂直降雨试验5分钟,接着再经受倾斜降雨试验10分钟,然后再
经受5分钟的滴水试验。

60)既不是手持式也不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器具:经受倾斜降雨试验10分钟,然后再经受5分钟的滴水
试验。

61)水密型器具需经受24小时的浸没试验
62)对于Ⅱ类器具,水密型器具必须用附加绝缘或加强绝缘来达到,或者用上述绝缘子外面的外壳来达到。

63)在正常使用是会溢出液体的器具,其结构应使溢出的液体不影响它们的电气绝缘。

64)器具应能耐受在正常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潮湿条件。

65)绝缘电阻和电气强度
66)器具应具有专长良好的绝缘电阻和电气强度。

67)过载保护
68)带有变压器提供电路的器具,在结构上应该考虑到,万一在正常使用进发生短路,变压器的电路不致
引起温度过高。

69)耐久性
70)器具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由损害本标准要求的电压或机械故障,绝缘不应
损坏,解点或连接部分不会因热和震动原因而松动。

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过载保护装置不应松动。

71)试验中,预计一年内总工作时间少于15小时的器具,工作时间为了15小时。

其他器工作时间48小
时。

连续工作的器具应连续地工作,或者以相应的工作周期数工作,每人周期不少于8小时。

72)除短时工作的器具以外,所有其他器具均在正常负载下启动。

启动次数为在1.1倍额定电压下和0.85
倍额定电压下分别各启动50次,每次通电的时间至少等于全速所需要的时间的10倍,但最短不少于10秒。

73)在每次运行后,要有一个足以防止过热的间歇时间,该时间至少要等于启动运转时间的3倍。

74)短时工作器具在上述条件下,以0.85倍额定电压启动50次。

75)装有离心开关或其他自动开关的器具,在正常负载和0.9倍额定电压启动10000次。

76)如果有必要,允许强制冷却。

77)连接器、手柄、护套、电刷罩以及其他附件或元件不应松动,不应出现有危机安全
78)的损坏
79)非正常性工作
80)器具在工作中应避免由于非正常操作或失误操作而引起的火灾、机械损伤和触电事故。

81)稳定性和机械危险
82)除固定式器具和手持式器具外,打算在地面或桌面上使用的器具,应有良好的稳定性。

83)器具的活动部件只要无碍器具的使用和工作,就应该用罩壳加以封闭,使器具在正常使用中提供足够
的保护,防止伤人事故。

84)对于装有可移动装置,例如改变带拉力的活动装置,应将这些装置调到最不利位置。

85)如果需要,可以拆除皮带。

86)有些器具不能达到完全保护,例如缝纫机、食物搅拌机及榨汁机等。

87)自复位热断路器和过流断路器会引起危险的例子是食物搅拌机及榨汁机。

88)本标准要求保护人身安全。

89)机械强度
90)器具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其结构应能承受正常使用中可能发生的鲁莽操作。

91)螺纹压盖和导管入口的凸肩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92)螺纹压盖应与金属圆棒相配,圆棒的直径应为略小于衬垫内径的最接近整数,然后用适当的扳手收紧
压盖,作用于手板上的力按表2-1中规定,在离压盖轴心25cm处施加并持续1分钟。

经试验后,压盖、外壳及导管入口不应有严重的变形或损坏。

93)表2-1作用于手板上的力
95)力,N
94)圆棒直径,mm
96)金属压盖97)模压材料压盖
98)不大于2099)30100)20
101)大于20102)40103)30
104)
105)结构
106)器具应有适当的防触电保护等级。

107)器具应有适当的防触水保护等级。

108)器具的结构应能在正常使用中在一切位置上工作。

109)便携式器具在结构上,应能防止可能引起的物体从桌面上或地面上进入器具。

110)能调节适用于不同电压的器具,其结构就使调节位置不可能发生意外改变。

111)如果器具的温控器或其他控制装置的整定位置意外改变会引起危险的话,则器具的结构应使其不可能发生变化。

112)非自复位控制器的按钮,如果意外复位会导致危险,则其放置位置或保护程度应避免外外复位的发生。

113)若有插脚并打算插入到固定插座上的器具,不应给这些插座施加过量的力。

114)加热液体的器具和生产过度震动的器具,均不应装有可插入固定插座的插脚。

115)保证器具放水要求的各个部件,必须借助工具才可拆除。

116)器具在结构上应使其电气绝缘不受可能在冷却表面上冷凝的影响也不受器具中的容器、软灌、连接器和类似部件泄漏出液体的影响。

对Ⅱ类器具的电气绝缘,既使在软管破裂或密封泄漏的情况下也不受影响。

117)如果手柄、旋钮、夹子及操纵杆等松动会导致危险,则应以可靠的方式加以固定,避免正常使用中发生松动。

118)如果手柄、旋钮等用于开关或类似作用的位置时,如果位置错误会导致危险,则应避免它们在错误位置上的可能性。

119)开关和电容器等可以更换的部件,应妥善固定。

120)锡焊固定只允许用于小型电阻、电容及电感等元件,也可以用铆接。

121)用于储存软缆或软线的卷线器和通线孔,其结构应平滑呈圆形。

设计上避免发生以下情况。

122)对软缆或软线外层保护的过渡产生损伤和破坏。

123)●导线断股
124)运动接触和固定接触的过度磨损。

125)木料、棉花、丝绸、普通纸盒类似纤维材料和吸水性材料,未经浸渍处理,不能用作绝缘材料。

126)不能靠传动皮带作为电气绝缘。

127)在非Ⅱ类器具中,有靠安全特低电压提供防触电所需等级的部件,则该类部件与其他带电部件之间的绝缘,按照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设计。

128)带电部件与易触及的金属部件之间的加强绝缘,只有在不能提供单独的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时才采用。

129)附加绝缘或加强绝缘部件,以及日常工作中维修重装后有可能被遗漏的Ⅱ类器具部件,应加以固定,使之在不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就不能拆下。

从设计上考虑这些部件在错误的位置上不能放置,若被遗漏,则器具在工作时或看上去就不完善。

130)在器具内部软线或软缆的护套,只有在不受到过度机械应力或热应力时才能用作附加绝缘。

131)Ⅱ类器具的设计应使通过附加绝缘或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能由于磨损而减小到低于规定值。

132)Ⅱ类器具的结构应考虑到任一导线、螺钉、螺母、垫圈、弹簧及类似部件的枪支代号脱离原来位置时,在正常使用中不能造成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减小到规定值以下。

133)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应当合理设计或适当保护,防止灰尘沉积的损害或器具部件磨损的粉末影响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134)用作附加绝缘的天然橡胶部件或合成橡胶部件应是耐老化、布置合理且尺寸适当的,既使橡胶龟裂也不会影响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135)应应有效地防止裸露的带电部件与腐蚀性、吸水性、易燃性的绝缘材料之间的直接接触。

136)手柄的结构应使其在正常使用中被握持时,操作者的手不可能碰到比正常使用的手柄温升还要高的部件。

137)Ⅱ类器具中裸露的电热元件和其他器具中正常使用时可见的灼热式裸露电热元件,应被支撑放置。

即使在电热丝断裂的情况下,电热丝也不能与易触及的金属部件相接触。

138)O类器具、I类器具、Ⅱ类器具的结构应使发热导体下垂弯曲不会使易触及的金属部件带电。

139)正常使用中装有液体的器具或装有产生蒸汽装置的器具,应装有足以防止过压危险的装置。

140)用类防止器具与过热墙壁接触的隔离物,应固定得即使使用螺钉旋具或扳手也无法从器具外面拆除它们。

141)金属器具,如其生锈可能引起危险的载流部件和其他金属件接触,那么这个金属部件应设计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防腐蚀性能。

142)对于在正常使用中连接到供气管路或供水管路的Ⅱ类器具,其与气管的或与水接触的连接部件,应使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与带电部件隔离。

143)打算要永久连接到固定线路上的Ⅱ类器具,设计上应考虑到,器具安装期间应保持防触电的要求等级。

144)对于无需工具便可触及的间隔,间隔时在正常使用中要清洗的器具,其电气连接的布置,应使其避免受到使用者维修保养的拉力。

145)器具的结构不应使用内部线路、绕组、整流子、滑环等以及一般的绝缘粘上油、润滑脂或类似物质,除非结构上需要绝缘接触到油或润滑剂(这种情况下,油或润滑脂应有足够的绝缘性能)。

如果说不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则这些部件上粘上油或润滑脂是允许的。

146)当电刷带电时,不得使用石棉,除非能有效防止浸渍过的石棉或石棉纤维释放出的尘埃进入周围空气。

147)内部布线
148)走线应平滑,没有锐边。

149)布线应加以保护,不得有接触毛刺,以免损坏布线。

150)●通过绝缘导线的金属孔,表面要光滑、圆整或者有套管。

151)布线应有效地防止电线与运动部件相接触。

152)内部布线和器具各种不同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应加以保护或封闭。

153)带电导线的绝缘珠或类似陶瓷绝缘结构在固定汇率和支撑时,应保证它们不能改变位置,也不能放在锐边或锐角上。

如果绝缘珠柔性金属导管里面,它们应包含在红外线套管之中,除非金属导管在正常使用中不能移动。

154)在正常使用中或维修时可相对移动的各个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导线(含提供接地连续性的连接导线),不应受到过度拉力。

155)如果用柔性金属管保护这些部件之间的连接导线,则这些金属管不应损坏置于管内的导线绝缘。

156)内部布线和电热丝必须牢靠固定或绝缘良好,防止在正常使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减小。

157)多股绞和导线在承受压力处,不应使用铅锡将多没导线合为一体,除非夹线装置在设计院上能排除因铅锡焊冷却变形而引起接触不良的危险。

158)元件
159)器具上的元件应符合该元件相应国家标准中的安全要求。

160)工作时候可移动的电动器具,应在它们的供电电路中装开关。

161)电源连接及外部软缆和软线
162)除那些装有打算插入固定插座的带插头器具外,器具应装有如下组件。

163)一套永久连接固定布线的连接端子
164)一组永久连接固定布线的电源引线
165)一个器具输入插孔
166)一条电源软线
167)导线入口、电缆入口和预留的现场成形孔的设计的安放位置,应使导管或电缆的引入不影响放触电保护、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168)器具的输入插口要符合如下各点的要求。

169)应妥善地防止或封闭,既使在插拔时不触及到连接件。

170)位置应使连接器能方便进入。

171)连接器插入后,器具在平坦的表面上工作时任何部位都不应有连接器支撑。

172)输入插口的孔的设计和造型应使电源软线套引入时不被损伤。

173)输入插口的衬套应满足下列要求。

174)造型上防止损伤电源软线。

175)固定可靠,不借助工具不能拆下。

176)装有电源软线工作时需要移动的器具,在结构上应能足以使软线在进入器具之处,有充分的防过度弯曲保护。

177)带有电源软线的器具应具有软线固定装置,以使导线在器具中的连接处不会受到包括扭曲在内的张力,并防止导线绝缘受到破坏。

178)对器具内部或其他部件上的装纳电源电缆或电线空间的具体要求如下所述。

179)导线易于引入和连接。

180)装上盖之前,便于检查导线是否正确连接。

181)装罩盖时不会损伤电源和绝缘。

182)导线通路的孔盖不需要专用工具。

183)对便携式器具,如果导线去掉绝缘的一端会离开接线端口,应使其不能与金属部件接触。

184)用作器具不同部件之间互连的可拆卸软缆或软线,不应有这样的连接方式,既一个联接装置脱离原来位置使连接装置断开时,会造成易触及的金属部件带电。

185)外导线的接线端口
186)外导线的接线端口连接要足够固定。

187)接地措施
188)OI类器具和I类器具万一绝缘失效时可成为带电易触及的金属部件,应永久并可靠地连接到器具中的接地接线端口上,或者连接到器具输入插口的接地触点上。

189)接地接线端口的夹紧装置应妥善锁紧。

以防偶然变松,而且只能用工具才能将它们松开。

190)如果可拆卸部件有地线连接,则当部件安放就位时,应先进行地线连接,然后再进行载,拆除部件时,先断开载流线连接,再断开地线连接。

191)接地端口的所有部件,不应具有与接地导线的铜或其他金属相接触而产生腐蚀的危险。

接地端口的主体,必须是黄铜或抗腐蚀能力不亚于黄铜的其他金属,除非它是金属框架或金属外壳的一部分。

192)螺钉与接线
193)器具中的螺钉连接应经得起正常使用中产生的机械应用。

194)旋紧螺钉要有一定配合长度,以保证可靠连接。

195)电器连接的设计,不应有易于收缩或变形的绝缘材料来传递接触压力,除非金属部件有足够的弹力对绝缘材料的任何变形进行补偿
196)宽螺距螺纹螺钉不应用来连接载流部件,除非它们能以彼此直接接触的方式加紧这些部件,并有适当的锁定装置。

197)在器具的不同部件之间用作机械连接的螺钉,如果该连接是载流的,则应牢固固定,防止松动。

198)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199)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器件之间或导电器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这是为了防止器件间或器件和地之间打火,从而威胁到用户的人身安全,电气间隙是指不同电位的两导电部件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200)耐热、耐燃和耐漏电起痕
201)非金属材料的外部零件和保持带电的部件在适当位置的绝缘材料零件可能受热变坏,所以必须充分耐热
202)在不同极性的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接地金属之间可能会出现漏电起痕沟槽跨接绝缘材料及换向器和电刷盖的绝缘材料,应有足够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并要考虑工作条件严酷等级。

203)防锈
204)钢铁零件的生锈可能会导致部件不符合标准,它们应该有足够的防锈能力。

205)对于小型裸线弹簧和类似零件,以及对于易受腐蚀的零件,涂一层润滑脂就足可以防锈。

206)辐射、毒性和类似危险
207)器具不应该放出有害射线,或者带有有毒及类似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