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活动一:正音正字
唐雎( ) 怫然( ) 跣( )
抢地( )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通假字
1.秦王不说( )
2.故不错意也( )
3.轻寡人与( )
4.仓鹰击于殿上( )
(二)古今异义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今义:。

2.大王加惠
古义:;今义:。

3.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今义:。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今义:。

5.非若是也
古义:;今义:。

6.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今义:。

7.以头抢地耳
古义:;今义:。

8.休祲降于天
古义:;今义:。

9.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今义:。

(三)一词多义
1.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4.此庸夫之怒也()
怀怒未发()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2.轻寡人与()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天下缟素()
5.亦免冠徒跣()
6.与臣而将四矣()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篇。

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和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2.文章体裁:
关于《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此书是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3. 写作背景。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 ”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活动四:文章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g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三)内容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

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

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这是斗争的结局。

(四)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详写了,而一笔带过。

这样写,既突出了主人公,又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 描写与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如唐雎义正词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前人,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

侧面描写如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

3.对比及衬托手法运用巧妙。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运用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对比来写这两个人物。

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在用来衬托上。

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6.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7.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8.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10.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1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1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13.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14.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1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6.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7.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18.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想一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书体例
古代散文包括和。

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它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

在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著名的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这些史籍,有的记载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的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

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如果在编写中是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的,称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和。

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持编写,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史记》:我国第一部。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著。

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又称国记,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作者
为左丘明。

《国语》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三国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由西晋史学家陈寿编写。

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历史事件,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下至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

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计100篇,由东汉班固撰写。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以外,均为断代史。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无误的一项是()
A.要离(yào)缟素(gǎo)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
B.寡人(guǎ)宫殿(diàn)袭击(xí)长虹贯日(guàn)
C.韩傀(guī)休浸(jìn)彗星(huì)挺剑而起(tǐng)
D.晓谕(yù)忤逆(wù)怫然(fú)免冠徒跣(xǐ)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唐雎(jū)韩傀(guī)岂直五百里哉(qǐ)
B.彗星(huì)怫然(fó)休祲降于天(jìn)
C.庆忌(jì)免冠(guān)天下缟素(gǎo)
D.徒跣(xiǎn)专诸(zhū)以君为长者(zhǎng)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色挠(ráo)弗敢易(fú)天下缟素(gǎo)
B.唐雎(jū)庸夫(yōng)以头抢地(qiǎng)
C.休祲(jìn)韩傀(guī)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夫专诸(fū)寡人谕矣(yù)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敬称。

B.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的“天子之怒”。

“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四个有志之士发怒的例子。

D.《战国策》是宋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分国编次。

8.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长跪而谢之B.虽千里不敢易也C.请广于君D.天下缟素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聂政之刺韩傀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D.因使唐雎使于秦/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

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秦王不说。

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
C.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D.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13.与 “以头抢地尔”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以有先生也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长跪而谢之B.轻寡人与
C.请广于君D.天下缟素
1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1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不错意也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以头抢地尔D.仓鹰击于殿上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错意也(在意)B.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C.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D.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二、填空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唐雎不辱使命辱: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
(4)安陵君其许寡人许:
(5)大王加惠加惠:
(6)愿终守之愿:
(7)秦王不说说:
(8)秦王怫然怒怫然:
(9)亦免冠徒跣跣:
(10)休祲降于天祲:
(11)若士必怒必:
(12)挺剑而起挺:
(13)长跪而谢之曰谢:
(14)寡人谕矣谕: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许:要答应B.请广于君广:扩充
C.故不错意也错意:错误领会D.长跪而谢之谢:道歉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1.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斗争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

B.安陵君和唐雎都断然拒绝了秦王“易地”的要求,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正因为被拒,所以秦王才“怫然怒”。

C.对话是本文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话,鲜明表现人物个性。

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秦王以势压人、前倨后恭,形象鲜明,跃然纸上。

D.“不说”“怫然怒”“色挠”三个词语反映秦王情绪的变化,同时也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颇具戏剧性。

2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讲出专诸、要离、庆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23.解释下面词语。

错:广:岂直:怫然:挺:色挠:谕:
2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5.请你在文中找出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并说说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6.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乙】①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见秦王》2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的“使”,意思是“派,派遣”。

下文的“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的第一个“使”字意思与它相同。

B.【甲】文中“请广于君”的“请”在这里是动词,“请求”的意思,与【乙】文中“秦王复请”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