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城市地图
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其内层与湖北省的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中层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外层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
武汉市主城区包括江岸、江汉、桥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城区,另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汉南等郊区,黄陂、新洲2个县。
武汉所辖的各区、县分布情况如下图。
武汉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因地制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加大改革开发力度,促使了本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这了选取4个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概述武汉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①武汉市城市人口
随着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武汉城市人口保持平稳增长趋势。
武汉市近五年城
市人口数量及增长幅度如下表。
②武汉市生产总值
武汉市生产总值呈不断增长趋势,2005年武汉市生产总值达2238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
14.4%。
2003年至2005年武汉市生产总值如下图。
③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3年至2005年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3年至2005年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GDP和克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如下图。
本次城市地图研究范围界定为七城区、东西湖区及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其分布状况如
下图。
的数据资料说明各区的基本状况。
2004年数据1、城市发展空间研究
1.1城市规划研究
1.1.1城市规划布局及结构
武汉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武汉市两江交汇、湖泊密布、山水相间的自然地理特征,给城市空间拓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发展空间比较
分散零碎,自然形成了多中心分散发展的空间格局。
编制于1995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正在修编之中)在充分尊重武汉市自然条件及历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发展方向做了如下阐述:
一、以长江为脊,两岸对称、一体发展的格局应需要倾力打造一个濒临长江的强大
聚核,充分发挥江汉路、汉正街、永清、武昌临江、沙湖等滨江地区的空间优
势,实现中心服务功能的高端化,在两江交汇处聚集形成强大功能集核。
二、逐步拓展汉水-武珞路垂江横轴,将汉江两岸、滨江城市核、鲁巷等中心功能区
有机连为一线,形成武汉市的“服务轴心”。
总规中对于产业,交通,文化,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规划作了详尽的阐述,以下章节将分别说明。
1.1.2城市交通规划
1.1.
2.1轨道交通: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已经正式下文批准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三条轨道线获准建设。
6年后,武汉三镇将形成“两横一纵”的轨道交通主骨架。
根据批准的规划,武汉市将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轻轨)二期工程、2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一期工程共3个项目,线路总长度59.74km,总投资237.22亿元。
3个项目均在年内开工,6年内完成。
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形成武汉城区“工”字型基本骨干线网,发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规模效益。
三条快速轨道线路交通线网如下图所示。
根据武汉市城市远景规划,武汉市主城快速交通轨道共由7条线路组成,总长222.8km,设站182座,车辆基地3个,预计于2020年之前全部建成完工。
其中2、3和4号线形成“三线环绕,镇镇互通”的镇间骨架线路;1和5号线组成江南江北两条镇内轨道干线,分别贯穿汉口及武昌镇内的东西方向;6和7号线为线网辅助线路,其中6号增加跨汉江通道,7号增加跨长江通道,扩大了轨道交通网的覆盖率。
武汉市远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如下图所示。
近期规划的3条线路情况:
1号线(26座车站)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的第一条全高架的快速轨道线路。
其位于汉口地区,东西方向横穿汉口,西起吴家山,东至堤角。
全线高架,全长28.87km。
1号线能加强东西湖吴家山和堤角地区与中心区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期工程黄浦路——宗关段总长10.234km,于2005年7月28日已开始观光试运营。
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1月4号试验段开工,总长19km,由在建的一期工程向东、西两端延伸,其中,东线(6座站台)由黄浦路东延至堤角,西线(10座站台)自宗关西延至吴家山。
2006年4月3日在汉口解放大道西段一个个钢筋架间,轻轨二期首座桥墩在古田一路附近浇注完毕。
目前,轻轨二期工程三个标段已全面开工,向吴家山方向推进。
2号线设计为地下轨道,即地铁,是城市最大的“黄金骨架”,几乎穿越城市所有核心商圈、居住区、大型对外交通枢纽、高科技开发区和城市中心广场。
2号线起于汉口马池路,终于关山。
其走向为:从马池路到常青花园为地面轨道,过张公堤后“入地”,走常青路、青年路、解放大道、循礼门,从江汉路下穿长江,在武昌由江南明珠园西侧上和平大道,经友谊大道、洪山广场、中南路、武珞路、鲁巷、最后到达关山。
2号线一期工程由常青花园至街道口,总长27.12km,将于2006年9月于常青路与青年路交会处动工。
4号线一期(13座车站)起自武昌火车站至武汉火车站,在岳家嘴设车辆段。
其联系了武昌火车站、中商广场、洪山广场、武汉火车站等商业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通过轨道交通2号线与汉口火车站相接,使轨道交通与大型对外交通枢纽有机地衔接。
线路全长17km,将于2006年6月上旬动工。
1.1.
2.2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武汉市总规,武汉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轨道交通(见1.1.2.1),内环线交通综合整治,武汉市整体路网(见1.3.1)三个方面。
武汉市环线交通综合整治如下图所示,
武汉市内环线位于城市核心区边缘,是联系武汉三镇中心区的重要交通走廊和城市中心区与对外辐射交通联系的纽带,全长28公里,由七条城市干道和三座跨江桥梁构成,红线宽50-60米(桥梁除外),涉及路口27个。
内环线通畅与否很大程度上由其上的立交情况决定,汉口内环线的立交设施均已完工,内环线的四大“提速工程”都集中在武昌区,有岳家嘴立交、傅家坡立交、阅马场立交和武青三干道立交。
内环线立交建设情况如下表:
环起三镇城区边缘的武汉中环线,联系各大工业组团及中小型经济开发区、新发展区服务,同时将作为三镇货运主通道和入城的环路,能减少中心区直穿车流,全长约88km,中环线道路建设情况如下表。
为了给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和实施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从2003年底开始至2005年8月,武汉市全面启动了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
待全部建成通车后,将实现武汉中心城区至周边县市公路半小时交通圈;武汉至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圈内城市一小时交通圈:武汉至周边省会城市四小时交通圈,拉近武汉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形成公路互通、物流互动、人流互往的新格局。
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情况如下:
1.1.3城市产业规划
根据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末,武汉市将形成以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五大产业带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为特征,都市工业充满活力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四大支柱产业: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
六大优势产业: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
五大产业带:沌口板块、东湖板块、东西湖板块、汉口板块、青山板块。
沌口板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及机电)创建于1991年5月,位于武汉市区西南,濒临长江,地处市区中环线和外环线之间。
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已开发2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规划面积90.7平方公里,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
以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的年产30万辆轿车项目为龙头,一大批国外跨国公司及国内著名企业纷纷来区落户,形成了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食品饮料、机械、电子、信息、医药、生物工程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东湖板块:高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是中国智力高度密集区,聚集了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23所高等院校和56个科研院所,确立了以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为重点,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激光技术等为基础的六大产业。
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中有11家在区内投资或设办事处,有近千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通信产业基地。
东西湖板块: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农产品加工)是经湖北省和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引进台资为主,同时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对外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
200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开发园作为投资区高科技开发的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开发园区。
投资区执行国家关于鼓励台胞和外商投资的有关政策,根据客商的投资强度、生产经营规模、年度实现的税收总额,给予多方面的优惠待遇。
投资区位于武汉市区西部,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的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
台商投资区重点鼓励兴办下列产业和项目:1、现代食品饮料工业项目。
2、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对轻工、纺织、服装、医药、食品、饮料、机械等产业进行改造的项目。
3、高新技术农业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两高一优”的蔬菜基地、畜禽基地、淡水渔业基地、花卉基地及果茶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储运及生态、旅游农业和森林公园建设等。
4、高新技术项目。
5、市场建设开发项目。
各类大中型市场的开发
建设。
6、第三产业。
国内外贸易、商业、仓储、运输、金融、房地产,文化体育设施、娱乐、休闲、旅游度假设施,经济、科技信息咨询业等。
青山板块: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日正式投产。
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占地面积21.17平方公里,现有在岗职工近9万人。
所辖的4座铁矿、2座辅助原料矿分布在鄂东、鄂南及河南焦作市,还有海南钢铁有限公司、襄樊钢铁长材公司。
2005年3月,武钢和鄂钢实现了联合重组。
武钢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等一整套工艺设备,现已形成年产钢铁各10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生产热轧卷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硅钢片、彩色涂层板以及大型型材、线材、中厚板等几百个品种。
研制开发新产品85个系列301个新品种,形成了“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大多数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武钢还生产焦炭、耐火材料、化工产品、粉末冶金制品、铜硫钴精矿、水渣、氧气、稀有气体等副产品,并对外承担工程建设、机械加工和自动化技术开发。
近年来,武钢进一步加大辅业改制力度,近30家辅助产业已经或即将从主营业务中分离出来,至此,现已初步成为以钢铁、工程技术、国际贸易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示范园区位于青山区东北部,总开发面积近200亩,总投资3.2亿元,分三期建设。
第一期开发150亩,现已完成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其土地全部投入使用,6家入园企业正在进行厂房施工和设备安装。
第二期开发750,地处一期开发东南面,主要引进烟气除尘设备制造、污水处理,“三废”资源利用和新材料开发项目,目前已有多家企业洽谈入驻事宜。
第三期开发900多亩,地处冶金大道以南,主要以存量资产调整为主。
计划到2006年底完成总面积近2000亩开发,将示范园区建成集科研、开发、投资、生产、展示和信息交流于一体、功能齐全、特色鲜明,一流的国家级环保高科技示范园区。
汉口板块:由多个小型产业园区组成,主要产业为小商品及日用消费品加工。
整体规模亦较小。
其中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区位于武汉市老工业基地一一硚口古田地区,建设汉正街都市工业区是武汉市委、市政府致力于老工业基地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而作出的重大举措。
工业区秉承“汉正街”五百年商业文化传统,遵循高起点。
高标准。
高效益。
高就业的目标,大力发展市场广阔、劳动力密集,符合都市环保要求、低能耗的都市型工业,是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都市型工业区域。
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其中南区规划建设有机械加工工业园、家电五金工业园、包装印刷工业园。
电子工业园、塑料制品工业园、服装加工园;北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生物制品。
制版印刷、物流等产业。
1.1.4居住用地规划分布
居住区布局:规划建设后湖、古田、东湖、四新、南湖、关山等大型居住新区,完善建设核心区、中心区片的居住区、居住小区,逐步消除零星住宅插建,引导旧城人口向外围综
合组团疏散,促进汉口、汉阳与武昌居住人口和用地相对平衡,实现城市人口合理分布。
1.1.5新城建设等特殊性规划事项
1.1.5.1新城建设:
①东湖居住新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西以徐东大街为界,北至沙湖港,东南抵东湖湖岸线,紧临武汉市内环线及武汉市最高级别的迎宾大道,地处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毗邻湖北省委、省政府、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规划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为自然生态景观、现代城市综合功能区,拥有标准配备的高效能办公区、环境舒适的新型生活社区、低密度的建筑景观独特的外事中心,及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特色景区。
目前东湖居住新城已启动征地和道路、自来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②后湖居住板块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的以低密度居住区为主,辅以金融、商业、体育、主题公园等多功能的高素质综合新社区,是距离汉口中心最近的居住区。
设计居住人口30万。
总用地面积1293公顷
③南湖新城东起南湖、南至二环线、西抵巡司河、北靠雄楚大道,总面积达1310公顷,而规划中公共绿地面积即达140公顷。
规划居住人口25-31万人,是非中心区房地产开发最早、也是至今为止成熟度最高的一个大规模社区。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区域内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已经成一个相当成熟的大型社区。
区域内仍然以5-10万平方米中档规模盘为主。
区域内的项目开发量大多集中在多层、小高层物业上,楼盘普遍定位为中档,楼市均价在3300-3500元.
④古田板块是武汉的西大门,是外地游客或客商从107国道或京珠高速进入武汉的必经之路。
古田片以前是工业厂区,其居住环境因此被影响,片区内的房价不高。
但总的来看古田片交通便利,轨道一号线二期贯穿古田片之后,对于地产开发,会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房价和交通的优势促进片区房地产的发展,且工业厂区的搬迁正在进行中,不少片区中的楼盘相继开盘,像香港映像、汉口春天等,小区环境良好。
区域居住环境日益成熟。
⑤四新板块是武汉新区三大功能组团之一,由“四湖一江”(长江、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围合而成,陆域面积37.5平方公里。
其长远定位是“服务于整个华中地区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中心”。
目前四新板块以十升路地区、梅子路地区和南太子湖共建区为启动区,分别重点开发房地产项目、建设行政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等动力性和引导性项目、文化娱乐和公共服务性项目,目标是形成纵横通畅、清新宜人的居住生态环境。
该区域曾经是武汉市“十五”规划的重点规划区域,但受周边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直到2006年,该区域的发展状况仍不理想。
⑥关山板块内高校林立,交通便利。
整个片区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良好,又有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支撑,周边居民人均收入较高,近年来发展迅速,房价迅速攀升,已经成为武汉市大型成熟居住区。
需注意的是,在2005年宏观调控压力之下,第四季度该区域的房价曾一度小幅下跌,虽于06年一季度迅速回弹,但凸现出新区楼盘抗跌性较差的风险。
1.1.5.2城中村改造
随武汉城市变迁,“城中村”现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顽症。
为了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2004年9月10日,武汉市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标志着该市“城中村”综合改造全面推开,根据《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
改造工作的意见》,武汉决定在两年之内对二环以内的52个村进行综合改造,根据武汉市2010年城市规划,这些集体土地全部在重新规划之列。
武汉市将把位于中心城区的A、B类“城中村”分阶段改造完毕,C类村在土地被征用后,达到A、B类村标准后再改造。
2004年10月武汉市对二环线以内6个主城区的15个“城中村”进行首批综合改造,这15个“城中村”改制工作进展顺利,已于2005年上半年基本完成。
二环线内其他38个村的综合改造工作已于2005年下半年全面启动。
2005年10月18日,武汉市首次公开挂牌出让“城中村”——武昌区沙湖村的一宗土地改造项目。
据悉,未来几年武汉市将推广"沙湖村模式",逐步实现全市"城中村"综合改造,取而代之的将是全新的居民社区。
三、“城中村”将成为土地供给的重要来源
在政府加快城市化进程、极力综合改造“城中村”的背景下,按照武汉市采取的“城中村”综合改造模式,预计未来几年内,占据一定面积规模的城市中心区位“城中村”土地将成为政府拍卖土地的主要来源。
1.3全市重点配套要素分析
1.3.1交通配套
武汉市被二江分为三镇,各镇路网由三条环线串联成一体,而镇内路网相对独立。
1.3.2教育
武汉市重点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解放大道,武胜路,武珞路沿线。
1.3.3医疗
武汉市医疗资源亦集中于解放大道,武胜路,武珞路沿线。
1.3.4景观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将在5年内投资520亿元以上,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改善城市形象。
推进两江四岸环境建设,实施汤逊湖、南湖、沙湖、南太子湖等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推进汉阳地区“六湖连通”水生态修复、武昌地区“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
加快推进南岸嘴项目建设。
加强汉江、长江饮用水源和沉湖、涨渡湖、梁子湖等湿地保护。
加快月湖、龟蛇两山等片区绿化改造,完善长江、汉水等江河防护林带和外环线、三环线绿化隔离带,加快木兰山、龙泉山森林公园等大型生态控制区建设。
见下图
1.4土地资源分布与土地市场研究*
1.4.1土地资源存量分析
武汉市土地资源存量丰富,可利用地块在三镇均有分布,近期土地中心供地以汉口,武昌为主,随着四新组团和东湖新城的启动,武昌将逐步加大供地力度,汉阳的土地供应量更将有空前的增长。
1.4.
2.1近三年土地市场出让情况:
从2003年武汉市各区域的土地出让比例来看,洪山区所占比例下降最快,03所占比例最大,到05年几乎为零。
硚口、武昌、江岸三区域的比例在04年达到最高,在05年有所下降,但所占比例还都比较大,预计变化不大;青山区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到05年几乎为零,根据武汉市用地性质总体规划,该区域居住用地相对较少,预期土地供应量不会有大的提升;江汉区06年启动新华西三期、后襄河、菱角湖等项目,土地供应量已有较大回升;汉阳区在武汉市七城区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历年招商引资意愿较强,但收效不甚理想,直至05年该区房价与中心区域房价价差拉大,促进了该区域的土地交易。
+
1.4.
2.206年土地供应计划
截至2006-4-25获取的信息,2006年武汉市计划供应土地16块,总面积1779874平方米。
以下为06年政府计划供地区位图:
1.4.3土地市场趋势判断
武汉市作为华中最大的中心城市,土地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速:一方面,土地供应量呈加速上升的趋势,04年、05年土地供应量的增幅分别为18%、29%,从上半年的土地供应计划来看,政府方面有进一步加大供应的意愿。
另一方面,政府多次北上、南下推介地块,显示出政府方面认为本市土地价格仍偏低,预计06年武汉市土地价格将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政府期望加大交易量同时提高土地价格。
但在需求无大的增长的情况下,政府的期望恐难实现。
2、城市板块划分及重点板块确定
2.1城市板块划分
依据研究需要、城市规划、城市历史及客户认知、市场发展等因素,将武汉市划分为75个板块。
其中重点板块13个
2.3板块定位图
3城市地图重点板块研究
4区域市场综述
5重点板块土地资源摸底 5.1K12片区土地资源
5.2C3片区土地资源
汉06-03
汉06-04
汉06-01
汉06-06
汉06-07
昌06-04
昌06-01
昌06-03
昌06-02
6板块客户属性结论。